杨 维 冯 静 赵春雷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23,38:0076~0078)
甲状腺结节为临床常见由于甲状腺细胞局部异常增长,并在甲状腺组织中产生团块的疾病,而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较高,因此,早期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对制定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1-2]。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B)操作简单,创伤小,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大小、部位及其周围器官位置关系,有效获取标本,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支持[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05例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12个结节),研究US-FNAB在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105例(共112个结节),其中男性31例(36个结节),女性74例(76个结节);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2.13±2.58)岁;结节直径0.8~2.4 cm,平均结节直径(1.76±0.23)cm;结节位置:峡部7个,左叶42个,右叶63个。
纳入标准:①经二维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确诊为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②无US-FNAB检查和UE检查禁忌症;③存在微钙化、低回声、不规则边界等特征。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②伴随凝血功能障碍;③合并甲状腺弥漫性病变;④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
1.3.1 US-FNAB检查 采用Philips IU22 MATRIX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为6~12 MHz,选择7号针头与10 ml注射器,取患者仰卧位,头部微微后仰,并在其肩颈部进行垫高,充分露出颈部,采用高频探头进行超声扫描,观察甲状腺结节大小、部位、形态,记录是否出现钙化情况。常规消毒后,在超声引导下将针头连接注射器实施进针,当针尖到达病灶范围内,将针头沿扫描平面40 °~50 °进行来回穿刺4次,在不同方向抽吸负压,并避开液化、钙化部位,穿刺完成后将针头迅速拔出,按压针眼止血,观看超声回放,确保穿刺针尖在结节内,若穿刺针尖不在结节内则需进行重新穿刺。穿刺完成后,于载玻片上注入针心内组织,自然干燥后,使用95%酒精固定,并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标准:将良性、不明确诊断意义滤泡性病变、疑滤泡性肿瘤定为良性,将可疑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定为恶性,并剔除无法判断取材或不满意病例。
1.3.2 UE检查 采用同种规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为3~8 MHz,取患者仰卧位,头部微微后仰,并在其肩颈部进行垫高,充分露出颈部,使用高频探头对甲状腺实施扫描,观察并记录甲状腺结节大小、部位、边界、内部回声情况、纵横比、是否存在钙化等。再使用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检查,对结节血流充填、血管走向等情况进行观察,计算血流速度、RI指数等。设置弹性成像模式,观察并对比二维超声图与弹性图中结节及其周围组织表现情况,保持患者呼吸平稳,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颈部皮肤,感兴趣区需大于结节2~3倍,设置施压深度为1.5 mm,频率为2次/s。扫描结束后在超声工作站存储并分析弹性图像。诊断标准:1分:大面积病灶呈绿色;2分:病灶周围显示为绿色,中间部位呈蓝色;3分:蓝色和绿色整体分布比例相近;4分: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大面积呈蓝色,伴随少量绿色。4分为恶性,1~3分为良性。
(1)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US-FNAB诊断和UE诊断的结果。(2)诊断效能,统计US-FNAB诊断和U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
应用SPSS 22.0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诊断结果/个
本组105例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12个结节)中,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恶性结节79个,良性结节33个;采用US-FNAB诊断出恶性69个,良性28个;采用UE诊断出恶性58个,良性25个。
US-FNAB诊断特异度(84.85%)、误诊率(15.15%)与UE诊断(75.76%、24.24%)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US-FNAB诊断灵敏度(87.34%)、准确度(86.61%)较UE诊断(73.42%、74.11%)高,漏诊率(12.66%)较UE诊断(26.5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诊断效能/%
甲状腺结节是由甲状腺组织产生的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的肿块,在成年女性人群中多发,其病因较多,可能是由于过多或过低摄入碘、常服用促进甲状腺形成药物、甲状腺乳头状瘤、甲状腺髓样癌等癌症、结节性甲状腺肿、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引起;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较高,特别是良性结节,良性甲状腺结节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小,可采取定期检查方式治疗,少部分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即可,且术后可正常生活;但恶性结节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扩散,严重威胁患者生命[5]。根据甲状腺分级,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更高,需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死亡风险。
临床常采用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检查,但由于甲状腺结节结构特殊,且超声图像复杂,难以有效判断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误诊率较高。在超声引导下的针刺细胞学检查主要是采用细针对病灶部位进行穿刺,吸取病变内细胞成分后再进行细胞学检查,可在术前诊断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6]。本研究对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均行US-FNAB检查和UE检查,结果显示,US-FNAB诊断灵敏度87.34%、准确度86.61%较UE诊断73.42%、74.11%高,漏诊率12.66%较UE诊断26.58%低(P<0.05),可见US-FNAB检查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分析其原因在于,UE为影像学诊断技术,可对病变组织硬度改变状况进行有效测定,就恶性结节来说,其肿瘤多淋巴细胞浸润、并与周围组织相粘连,致使其活动性较差,肿块硬度较高,在UE图像中呈现高硬度评分情况,但由于结节本身病理基础,滤泡性腺癌滤泡腔胶质过多,质地偏软,有较强变形能力,易发生误诊现象,而且该诊断方式对合并钙化、弥漫性病变患者诊断价值有限[7]。US-FNAB主要通过超声进行引导,其引导贯穿整个操作过程,可对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大小、部位、形态、钙化情况进行有效观察,具有较高可控性和安全性,在进行穿刺时,细胞学检查结果可与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如出现不同结果,可再次进行穿刺,避免由于穿刺位置出现偏差而产生漏诊现象,进而提高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虽然US-FNAB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仍存在误诊、漏诊现象,且实施穿刺可能引发血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周利杰等[8]研究认为,标本取材不足、未穿刺到病灶部位、涂片时细胞发生空化或溶解均会导致诊断出现偏差,而且良恶性结节内部本身可能出现囊性病变和退化变性,在液化部位进行穿刺难以明确诊断,对于微小及深部病灶,实施精确穿刺难度较大,成功率明显降低,对于结节直径<0.5 cm患者,建议进行反复穿刺抽吸,对于血流较丰富患者及甲状腺机能较亢进患者,可减少穿刺和抽吸次数,依据针尖多次往返获取数据,减少血细胞过量而影响标本阅片现象的发生。此外,李晨等[9]研究认为,US-FNAB诊断的局限性除了标本取材不足,可能还与检查医师超声引导、穿刺和抽吸技术、涂片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病理学检查经验丰富程度有关。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穿刺目标结节,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US-FNAB诊断应用于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中,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有效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