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在提升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2023-01-18 10:13:08朱丽娜
上海房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便利店物资商业

文/朱丽娜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餐饮、住宿、旅游等实体商业均遭受到巨大的冲击。相较而言,以距离近、配送快为优势的社区商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家门口”的消费需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社区商业由于受到网点渗透率低、管理组织难度大、物流供应链薄弱等因素制约,在基础保供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日本将社区商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便利店认定为“指定公共机关”,兼具平时商业设施与急时防灾设施的双重身份,并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打通物资运输环节,为灾时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可以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将便利店等社区商业纳入应急保障体系,构建平灾结合型生活圈,并持续完善城市社区应急物流体系,这对于紧急情况下维持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双重身份”的日本便利店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日本逐步形成了集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于一体的灾害应对体系。其中,日本便利店作为灾害应对体系的重要一环,依托高密度的网点布局、完善的服务体系与高效的供应链模式,承担了“商业”与“公共”的双重角色,即在平时作为商业基础设施,在急时则发挥生活物资配送终端和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作用,实现了社区商业设施与生活物资应急配送终端的融合,是紧急情况下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通道。

(一)高密度的网点布局体系

日本便利店经营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自美国引入。80年代后,随着女性进入社会的比例上升,便利店凭借高便利性、长时间经营、优质的商品与完善的附加功能等得到快速发展。据日本特许经营连锁协会(JFA)统计,截至2021年末,日本东京拥有超过6900家便利店,大阪府、神奈川县、爱知县店铺数量超过3000家,即使是数量较少的鸟取县也拥有超过250家店铺。从门店渗透率来看,日本全国每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除网点密集外,日本便利店的品牌集中度也极高。在数量排名前十的便利店品牌中,7-11、全家、罗森店铺数占比近9成,且实现了对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全覆盖。网点密集、品牌集中度高、全国覆盖等特点为便利店跨域统筹、物资调配以及发挥商业基础设施功能与灾备设施功能奠定了基础。此外,长时间(14小时以上)不间断服务,也为便利店满足各类突发情况下的应急需求、发挥“全时”(平时、急

时和战时)保障作用提供了条件。

(二)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

2017年7月,日本政府将包括7-11、全家、罗森、伊藤洋华堂、永旺等在内的7家大型便利店企业认定为“指定公共机关”。所谓“指定公共机关”,是指根据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在发生灾害时应国家要求提供紧急资助的公共机关和企业。此前,“指定公共机关”主要是指防灾技术研究院、医院、银行、红十字会、邮政等公共机关与电力、煤气、运输、通讯等经营公益事业的企业。在上述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便利店纳入“指定公共机关”,旨在通过高密度与广覆盖的便利店网络体系为灾区居民快速高效地提供物资。由于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别于超市等其他纯粹的商业零售设施,日本便利店除提供商品零售服务外,业务范围还覆盖金融、文化、医药等各行业,同时也提供包括平时制订修改防灾工作计划、开展防灾救灾培训、保证应急物资储备,急时可遵循灾害对策指挥部指示提供包括打通生命通道、运输支援物资等紧急救灾服务。

(三)高效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就是生命链,尤其在灾害发生时,居民疏散、物资供给与灾害救援等都与供应链息息相关。作为“指定公共机关”的日本便利店在灾时发挥救助中心作用,实现了与国土交通省等政府部门在受灾信息、交通信息、救援信息等方面的互联共享,同时依托自身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实现应急保障物资的快速调配、快速运输与精准供应。以某公司为例,其母公司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某云为基础架构,汇总了包括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信息以及各地工厂与店铺位置、物流网络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某灾害应对系统。该系统除信息汇集功能外,同时具备信息发送与共享功能。在该系统与政府提供的交通管制、避难场所位置等信息的共同支撑下,其旗下便利店能够快速优化配送路线,实现救援物资的高效、精准配送。2016年熊本地震发生时,该品牌便利店位于熊本的4处工厂全部停产,该品牌便利店通过九州地区其余16家工厂的增产与物流调配保障了熊本地区门店商品的正常供应。

在日本常态化的灾害应对体系中,市场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便利店等社区商业为依托构建平灾结合型生活圈,在特殊时期的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我国大城市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打造韧性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区商业快速发展,“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如火如荼,并逐步由以往纯粹的商业属性向提供公共服务功能转变。尽管如此,相较于日本而言,我国便利店等社区商业的网点布局、服务功能与供应链等方面仍明显滞后,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基础保障与公共服务功能。

(一)便利店渗透率与品牌集中度有待提升

尽管近年我国便利店数量稳步增长,但由于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等原因,便利店的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统计,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2亿人,传统便利店数量为14.4万家,便利店市场渗透率为9804人/店,虽较2015年的15106人/店有明显改善,但较之日本的2400人/店仍相去甚远。

图1 2015-2020年中国传统便利店市场渗透率情况(单位:人/店)

除低渗透率外,我国便利店品牌也较为分散,不利于统一组织与安排。据CCFA统计,2021年全国排名前三的便利店为中石化易捷、美宜佳、中石油昆仑好客,门店数量分别为28249家、26168家与20178家,占前十的72%。与日本近9成的品牌便利店集中度相比,这三家便利店虽然数量差距较小,但易捷、昆仑好客主要借助加油站布局,对社区的服务能力有限,而美宜佳则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缺乏全国性的跨域资源调配能力。

图2 2021年中国传统便利店门店数量前十品牌(单位:家)

(二)基础保供与综合协调能力有待提升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社区商业在基础保供能力与综合协同能力方面的缺陷,较易出现物资短缺与产品积压的两难状况。我国传统的社区商业以满足周边居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商铺与消费者多为简单的商品交易关系,供需双方缺乏持续的深度链接。单纯的商户角色也导致社区商业经营者并未与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社群、物业、社会企业等生活圈内的相关方形成协作关系,也未能在社区治理与发展中形成相互链接的有机整体,紧急情况下只能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救援合力。此外,除少部分由开发商或政府平台公司自持统一运营外,社区商业大多以散售模式存在,管理运营模式不统一导致社区商业存在产权分散、管理分散等问题,在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时,难以统一管理与组织协调,也难以在灾害发生时协同发挥基础保供作用。

(三)供应链能力与数字化应用有待提升

供应链关系发展与安全是城市应急管理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软基建”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与数字化的结合是提升供应链速度与效能、提升流通效率的关键。若供应链薄弱,则容易导致紧急状态下社区商业功能的丧失。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在供应链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厂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供应链资源分散,没有有效整合,供应链应急保障与托底机制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主体,导致突发情况下应对不及;二是品牌便利店的鲜食工厂与物流中心多布局在郊区或临近省市,市域内供应链基础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对于突发的、广域的紧急物资需求与特殊需求应对乏力;三是跨地区供应链缺乏弹性,在严格的防疫要求下,跨地域采购与配送受到严格的交通管制,配送能力几乎丧失;四是供应链体系与数字治理未有效衔接,物资配送缺少受灾信息、交通信息等支持,供需脱节或错配,导致供应链资源利用低效。

三、对我国社区商业的启示

城市发展在带来巨大集聚效应的同时,也面临诸如环境、交通、卫生防疫、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在特殊时期,应急保障能力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而社区商业、物流配送又是应急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借鉴日本在防灾体系中的经验,将便利店等社区商业纳入城市应急保障体系,发挥市场主体在灾后救援中的作用,提高社区商业品牌集中度以强化组织效率,加快数字化应用以完善供应链布局,发挥社区商业的商业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双重功能,有助于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使城市更具韧性。

(一)将便利店等社区商业纳入应急保障设施

就日本防灾体系的构建而言,除政府机构与公益组织外,便利店等市场主体在整个防灾应急体系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便利店规模持续增长,功能不断丰富,但仍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功能为主,特殊时期的应急保障能力较为欠缺。鉴于此,建议将部分门店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运营规范的品牌连锁便利店纳入城市综合应急保障体系,发挥连锁便利店在物资调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加快灾后救援的响应速度、物资运输与分发速度。同时,政府部门应在物资数量统计、服务功能设定、救援信息联通、救援方案制定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制度与标准,明确上述纳入救援体系的商业企业在灾后救援中的职责,并对纳入救援体系的企业给予政策、信息、通行等方面的相应权限,在确保企业日常经营的同时,提前预留好应急救援资源,构建完善的基层应急保障体系,从而满足特殊时期的应急救援需求。

(二)提高社区商业品牌集中度以强化组织效率

就日本的经验而言,基于人口分布情况形成满足一定密度要求且分布均衡的便利店网络是便利店作为物资配送终端的前提,也是便利店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向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和各种服务的必备条件。同时,日本便利店排名前十的品牌中,部分品牌店铺数占比近9成,高度集中的行业格局也为统一组织与安排灾后救援、提高灾后救援效率奠定了基础。可见,纳入应急保障体系的便利店不仅要满足高密度、高渗透率的要求,品牌也应相对集中,以提高灾后救援的组织效率。我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现阶段便利店等社区商业的密度与渗透率较低,也缺乏全国性的社区商业品牌。然而,一批区域性的品牌企业正在加速发展,如广东的美宜佳、成都的红旗等。建议结合现有基础,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区域性的社区商业品牌发展,逐步提高区域内社区商业品牌的集中度与网点布局密度。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可率先探索由15分钟生活圈向5-10分钟生活圈推进,以更好满足居民的日常服务与应急服务需求。

(三)加快数字化布局以探索构建物流共享机制

我国社区商业在数字化布局与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物流共享机制的缺失抑制了物流资源在更大范围的高效配置;另一方面,数据基础支撑的不足导致存货积压与物资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未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数字化布局,构建物流共享机制:一是加快构建物流共享机制,引导电商、物流企业间的相互联合,推动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包括物流配送共同化、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利用共同化及物流管理共同化,推动物流企业从单一竞争状态向协同竞争状态转变。二是推动物流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疫情应对不仅涉及商品供应链相关企业,也涉及灾情、通信、交通等政府公共数据,应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平台间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加快运用系统集成软件技术优化物流配置,提高物流服务的精准度与及时性。三是推动数字化在新业务场景下的创新应用,加强对于无人或人工智能模式的投入与尝试,在逐渐压缩企业边际成本的同时,通过加大在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减少因人员集聚带来的卫生防疫等方面的风险。

(四)完善供应链结构以确保灾后保供渠道畅通

在紧急状态下,供应链容易受到冲击而导致供需两端出现断层。一方面,由于交通管制,跨地域采购、配送受到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市域内供应商虽然订单充足,但却由于运力不足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无法完成。供应链是包括零售业在内各行各业的生命线。此次疫情的深刻教训是,应加快完善供应链布局,搭建长期稳定的供应链网络。一是对供应商进行综合盘点,在特殊时期本地供应商的保供作用凸显,在未来合作中可对原有供应结构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厂家直供、外埠供应商、本地供应商三者的比例,尤其是生鲜商品,要加强基地合作,形成长期的、牢固的合作关系。二是探索构建智能化供应商管理体系,开发供应商管理、寻源管理、协同管理、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动态评估等功能,依托大数据分析预测风险,提升供应链弹性,确保紧急情况下物资供应畅通。三是当前门店数量较多且具备较好数字化基础的社区商业企业,可探索进一步与批发商、生产商合作,共同构建“区域集中建店、共建配送中心、实行汇总配送”的集约化统一配送和进货体系,持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模式。

猜你喜欢
便利店物资商业
便利店
幼儿画刊(2023年7期)2023-07-17 03:38:28
一克拉便利店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42:26
季付荣:肩上扛着便利店
被偷的救援物资
商业前沿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0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换汤不换药的樽享便利店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