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剑
提起毒品,大多数人望而生畏,却不知毒品已更新迭代,危害也越来越大。按时间顺序,毒品已出现三代:第一代即传统毒品,以天然毒品为主,包括海洛因、大麻、鸦片、可卡因等;第二代为合成毒品,以精神药物为主,包括冰毒、氯胺酮;第三代是新精神活性物质,包括恰特草、人工合成大麻素、兴奋剂(苯乙胺、卡西酮、哌嗪等)、致幻剂或分离性致幻剂(氯胺酮及苯环利定)、镇静剂、色胺、氨基茚及芬太尼类合成阿片等。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指没有被国际公约所管制,但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精神活性作用的一大类物质。一般通过对现有毒品的化学结构进行修改获得,具有类似列管毒品的麻醉、兴奋或致幻作用,而且目前还能逃避法律的管制。
2012年,美国迈阿密发生一起食人脸事件。65岁的男子罗纳德·普普在迈阿密麦克阿瑟公路堤道上,遭受31 岁流浪汉鲁迪·尤金的残忍攻击,一半以上的脸颊被啃掉。这就是一起典型的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恶性暴力案件,滥用的就是含有4-甲基甲卡西酮和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等成分的毒品。
研究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时会使人中枢神经兴奋,戒断后会造成中枢神经抑制。它不像传统毒品主要危害人的免疫系统、损害脏器,而是直接破坏大脑功能。如卡西酮类、苯乙胺类以及色胺类物质均有致幻作用,大量吸食后可能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等反应,甚至导致吸食者精神错乱,进而自残或暴力攻击他人。
另外,新精神活性物质中许多物质对性活动具有刺激、兴奋作用,不可避免会在滥用者之间产生性乱行为,由此导致性病、艾滋病等疾病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
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心动加速、血压升高、肝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引发抽搐、休克、脑中风死亡。
总之,新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丝毫不比传统毒品小,某些方面甚至比传统毒品还要严重。
看上去常见的瓶装饮料,可爱的彩色糖果,一枚枚小小的邮票……这些都可能是新型毒品的变装。为了逃避打击、诱惑吸食,不法分子常将新精神活性物质以普通物品的外观形式作伪装。
第三代新型合成毒品“邮票”,是一种半人工致幻剂,是迄今发现药效最强的精神药品。其主要成分为麦角酰二乙胺(LSD),是苯乙胺的衍生物,又叫“黑芝麻”“摇脚丸”,一般多用花花绿绿的卡通贴纸包装,让人不易察觉。但就是这样一片小小的“邮票”,不到几微克的量,其毒性却是摇头丸的3倍。“邮票”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除了吃外,还可以接触入侵,即“邮票”只要一接触人的皮肤,其毒性就能注入人的血液中,让人防不胜防。接触“邮票”后,人会自然而然地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出现急性精神分裂和强烈的幻觉,待毒性进一步发作,人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第三代新型合成毒品“娜塔莎”,从外观看上去与普通烟叶、碎叶相似。其主要成分是合成大麻素,其外形呈绿色碎叶状,和市面上的“莫合烟”十分相似,一般人很难辨认。正常人吸食后,会出现头晕、呕吐,导致出现精神恍惚、四肢无力、产生幻觉等症状。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吸食“娜塔莎”都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尝试,以为吸食的是“新型香烟”,结果却沉溺其中,丧失心智,甚至失去性命。
不断出现的还有“跳跳糖”(合成大麻素)、“巧克力”(合成大麻蔚)、“奶茶”(氯胺酮)等以食品为隐藏包装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娱乐场所常见的有“神仙水”(丫-轻基丁醚)、“咔哇潮饮”(丫-轻基丁醚)、“可乐”(氯胺酮)等。不法分子还会通过装饰、诱惑性标语,如“潮人必备”“时尚新品”等标签来吸引吸食者。这些新类型毒品如果不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检侧,很难分辨出来,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网络+快递”的应用,交易双方一般不再使用面对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模式,不仅使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制作变得更加简易、前体物质更容易获取,也使购买、销售和寄递变得更加通畅迅捷。
近年来,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网上虚拟账号洽谈、微信或QQ 接单、手机支付、滴滴、美团、快递等物流寄递”的产业链条和“网络购买前体化学物质、赠送教学视频或教授制作方法、联络买售等”一条龙服务模式。
与传统毒品消费主体的多年龄段分布不同,我国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主体主要为青少年,尤其是辍学、无稳定工作和收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青年人群,容易将其视为“个性的解放”“身体的自由”等娱乐至上主义的体现,吸食者更多见。
滥用发生地更多的是公共娱乐场所,如酒吧、网吧等。一方面是由于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吸食方式不同,可以直接通过嗅闻、食用等方式滥用;另一方面,在娱乐场所氛围的渲染以及聚众吸食的环境刺激下,滥用者自身吸食药物的心理冲动会得到强化。
有学者认为,家庭因素是青少年走上吸毒道路的重要成因,如果存在父母感情不好、家庭破裂、家庭秩序不良等情况,都会使青少年滥用药物的概率大大增加。此外,辍学行为与青少年吸毒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
目前,国内社会对于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了解仍极度欠缺,甚至对“新精神活性物质”这个名称都十分陌生,这是导致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其警惕性不足,诱发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的重要成因。
家长要了解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子女拒绝毒品的第一位老师。
1.早期的失败可能导致一系列消极的影响。那些在早期没有机会成功或者表现不太出色的孩子,更容易在后期转向酒精或者毒品。孩子拥有的正面因素越多,如高度自尊、好成绩、良好的亲友关系,就越容易抵制一些类似吸毒等有摧毁性的行为。这种心理建设,在他们处于社会活动和学习经验的早期就应做好。
2.每个家庭都需要建立自己对毒品的价值观,并要把这种观念清晰地传达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家庭不会容忍吸毒之类的行为。
3.要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毒品教育,经常和他们讨论毒品问题,就像讨论其他健康和安全问题一样。教会孩子应有的防卫能力,如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吃陌生人的食物、饮料等。出入娱乐场所时更要多留心,尽量少喝里面的饮料;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离开时最好有熟悉和信得过的人看护饮料和食物等。
4.家人要关注可疑吸毒者的异常改变,如情绪、性格、特殊行为等。一旦确认为吸毒者,要去戒毒所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不要以为靠个人毅力、靠信念等就能戒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