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迁延性腹泻患儿症状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1-18 03:28刘小珍邬梦停
全科护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监护人炎性护理人员

刘小珍,邬梦停

迁延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常因感染、过敏、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1]。迁延性腹泻的并发症较多,可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等,并互为因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患儿难以痊愈。在此恶性循环下,患儿的肠黏膜修复缓慢,影响其消化系统功能,大量营养物质随粪便排出,故该类患儿的粪便通常酸性有所改变,且表现出明显的水样或酸臭味[2]。抗感染是治疗迁延性腹泻的重要手段,虽能获得一定疗效,但其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相关研究表明,迁延性腹泻的治疗应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并辅以适宜的护理措施,患儿则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3-5]。传统的儿科护理多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缺乏针对性,致使护理效果不理想[6]。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制定能够客观评价目标的理论,即提倡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目标,由此激发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目标的制定及实施将具体可行的目标完成,使整个护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有效[7-11]。本研究将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迁延性腹泻患儿,观察其对患儿症状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粪便pH值及每日大便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万载县人民医院2018伦第(13)号。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参照《儿童食物过敏相关性迁延慢性腹泻诊治进展》[12]中关于迁延性腹泻的相关症状描述,患儿存在2周至2个月的腹泻情况,日排便量≥200 g,粪质稀薄,部分患儿粪便内甚至存在未消化的食物及脓血、黏液等;②结合对患儿的粪便检查可知,其粪便内可见脂肪滴,且其还原糖定性大于等于++,粪便pH值>7.2。

1.2.2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3~10岁;②确诊为迁延性腹泻,且均接受饮食调理及止泻治疗;③临床资料、既往病史清晰,具有一定的自主交流能力;④患儿监护人对本研究所应用的护理方法无异议;⑤患儿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

1.2.3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的肝肾衰竭或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②具有精神类疾病;③存在高热、重度脱水或全身中毒症状;④存在细菌性痢疾、伤寒、阿米巴痢疾等疾病;⑤病历资料不全。

1.3 干预方法

1.3.1 参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儿入院时向其监护人宣教迁延性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注意事项及预后等;及时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监测其生命体征;遵医嘱告知患儿监护人药物的服用原则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儿合理、按时服用药物;向患儿监护人介绍病房环境情况,并将病房内的湿度维持在50%~60%,温度维持在18~20 ℃,按时为病房通风,定期对病房消毒。

1.3.2 试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

1.3.2.1 制定目标 护理人员先与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充分调查掌握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身心状况,评估其病情的后续发展状况,结合评估结果及循证医学资料,综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1.3.2.2 目标实施 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在自身的护士帽、胸牌及护士服上佩戴卡通贴纸,并在病房内张贴可爱的卡通人物图片,在病床床头摆放卡通玩偶;护理人员以和蔼的态度与患儿进行交流,由病房内的卡通元素展开交流,拉近护患关系。在患儿回答护理人员的相关问题后,应及时予以肯定,并尽可能获取患儿的信任;结合患儿的个人喜好为其播放适宜的动画片,以此转移其注意力。对年龄稍小的患儿,则应采用奖励机制,即在其按要求服药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如糖果、小红花等,并叮嘱其监护人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监督患儿服药。对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则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为其介绍迁延性腹泻的病因、治疗情况及遵守治疗的重要性,并以以往治疗成功的其他患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其治愈自信心。告知患儿相关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安抚其不良情绪,做好后续处理工作。患儿能够遵医嘱服药,护理人员则应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鼓励;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可称呼其小名或昵称,以此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叮嘱监护人及相关家属给予患儿更多陪伴,并组织其参加迁延性腹泻的保健讲座,在讲座结束后引导监护人进行讨论,并分享其护理经验。②放松训练:指导患儿平卧在病床上,并将双臂置于两侧,引导患儿进行深呼吸,持续5 s,然后引导患儿对全身的肌肉群进行放松,每次持续20 min。③饮食护理:患儿应以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饮食为主,由此确保每日能够摄入125~147 kJ/kg热量及0.8~1.0 g/kg优质蛋白。若患儿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则应将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5 g/kg之内;脂类的摄入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严禁患儿食用辛辣刺激及腌制食物;结合患儿的个体情况为其适度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根据患儿大便情况由稀到稠,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饮食量。记录患儿大便次数、颜色、形状、量,预防脱水,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④并发症护理:进食前后指导患儿漱口,预防口腔内出现感染情况。若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应控制其绝对卧床休息,并为其准备玩具转移其注意力。在对患儿进行诊疗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患儿卧床期间,护理人员应每隔2 h为其进行1次翻身,并适当抬高其臀部。患儿的病情若出现好转,则鼓励其适当下床活动,并嘱咐家属尽可能避免人员聚集,减少其他亲属探视次数;密切关注患儿皮肤、呼吸道表现,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记录患儿的脉搏、心率、大便情况等相关信息。

1.3.2.3 目标考核 参照迁延性腹泻的疾病特点及患儿病情对护理情况进行考核,并结合考核结果分析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护理方案。

1.3.2.4 目标管理激励 采用奖金激励、星级评定等方式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内容学习,并提升其护理积极性。结合护理人员工作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成绩为护理人员发放奖金。

1.4 评价指标

1.4.1 症状改善 以患儿的胃肠功能指标、肠黏膜功能指标及肠道菌群数作为其症状评价指标。①以血浆D-乳酸含量、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nitol,L/M)值作为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即在患儿空腹状态时抽取其静脉血2 mL,对血液进行去蛋白处理,以酶联紫外分光光度法[13]检测其D-乳酸含量;患儿在晨起后指导其服用10 mL的L/M溶液(L∶M=2∶1),收集其服用后6 h内的尿液,取20 mL尿液进行硫柳汞处理,并置于-20 ℃环境中保存,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L及M浓度,由此计算L/M值。②以血清内毒素(endotoxin,ET)含量、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含量作为肠黏膜功能的评价指标,即在患儿空腹状态时抽取其静脉血2 mL,后对血液进行离心处理,分离其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其ET、DAO含量。③取患儿自然情况下排出的大便中末段,对其进行10倍稀释,由此接种培养基,在37 ℃厌氧环境下培养72 h,在需氧环境下培养48 h,计算其肠杆菌群数、肠球菌群数、乳杆菌群数及双歧杆菌群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胃肠功能指标、肠黏膜功能指标及肠道菌群数。

1.4.2 炎性因子水平 以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作为患儿炎性因子的评价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14](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患儿的IL-6、IL-8、CRP及TNF-α水平进行测定,即在400倍镜下选取5个不重叠视野,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视野中IL-6、IL-8、CRP及TNF-α的累计光密度值,以5次的平均值作为其相对表达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IL-6、IL-8、CRP及TNF-α水平。

1.4.3 生活质量 应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15]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简表共含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感及总体健康。总分为100分,评分方式为正向评分,即病人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SF-36量表评分。

2 结果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比较

表3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迁延性腹泻作为现阶段患儿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自限性疾病,因其所具有的迁延性特征,故在进行治疗时需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干预。迁延性腹泻患儿多表现出明显的营养障碍,在以往针对该类患儿的治疗、护理时多采取抗感染治疗、调节肠胃微生态、营养支持、饮食调控等方式,由此导致治疗及护理的针对性不强,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干预效果[16]。目标管理理论是Peter F.Drucker提出的一种现代管理学理论,该理论强调自我控制,提倡民主、参与。相关研究表明,目标管理理论可促进病人群体建立有效的治疗目标,并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由此调动病人的治疗积极性,促进其完成所设定的治疗目标,进而表现出较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效果[17]。

3.1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迁延性腹泻患儿症状改善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儿的D-乳酸含量、尿L/M值、ET、DAO、肠杆菌群数、肠球菌群数、乳杆菌群数及双歧杆菌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儿的D-乳酸含量、尿L/M值、ET、DAO、肠杆菌群数均明显低于参照组,且肠球菌群数、乳杆菌群数及双歧杆菌群数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能够促进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症状改善。D-乳酸作为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会被肠道屏蔽,而当肠道黏膜损伤时,则会呈高水平态势。尿L/M值作为反映肠道通透性的指标,其水平随肠道耐受性降低而升高。ET、DAO则是临床上常用于反映肠黏膜功能的指标,其中ET作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当胃肠道黏膜出现缺血、坏死或屏障破坏表现时,内毒素将被释放进入血液,由此血清中ET呈高水平表现;DAO则能够反映肠道的运动功能及黏膜损伤程度,若肠道黏膜功能出现障碍,则DAO呈高水平表现。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明确引起症状的相关因素,结合因素对患儿的年龄、性格、喜好等个体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如为其建立卡通化的个性化病房、做好心理疏导等,进而改善患儿及其监护人对于迁延性腹泻的错误认知,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由此患儿及其监护人的配合度得以提升;在此状况下,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的个体情况对其营养、饮食做出相应调整,与赵燕等[18]研究方式及结果类似,因此试验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更为明显。

3.2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迁延性腹泻患儿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儿的IL-6、IL-8、CRP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IL-6、IL-8、CRP及TNF-α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试验组患儿的IL-6、IL-8、CRP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能够降低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提示在该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通过无菌操作、变换体位、翻身、改善病房环境、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患儿的消化道感染情况,且结合饮食、营养方面的相关指导,患儿的机体抵抗力得以提升,有助于控制患儿出现其他院内感染情况。患儿长时间处于脾胃功能不足、腹泻状态,其大便中多含有奶瓣或不消化物等,呈明显的酸臭味,致使患儿体重减轻,出现腹胀感,由此其炎性因子水平较高;进食前后指导患儿漱口,则能进一步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由此患儿的整体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与姚淑文等[19]研究方式及结果类似,因此试验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

3.3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迁延性腹泻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儿的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生活质量。提示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对患儿实施干预,重点提升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心理韧性,由此促进其能够正视自身疾病,改变自身不良的应对方式,促进疾病转归;而对于患儿监护人的健康宣教则提升其对于迁延性腹泻的认知,由此配合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活动,促进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障其康复所需营养,与付翠霞等[20]研究方式及结果类似,因此试验组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将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迁延性腹泻患儿,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监护人炎性护理人员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