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振宇 朱家登 徐成龙 (.安徽中安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智能家电联盟)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是企业、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换道发展的机遇,实施合肥家电发展引领战略,对提高合肥市家电产业集群首位度和贡献度,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合肥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用科技优势赋能产业发展,围绕智能、绿色、精品等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潜力和发展韧性。目前,全市家电行业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 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6 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 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1 家。家电产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名列全市工业前列,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7.1%。2020 年12 月,合肥市第三次荣获“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的称号。伴随着青岛海尔更名为海尔智家、美的成立智能家居事业部、涂鸦智能异军突起,目前家电产业已全面进入融合、跨界、换道发展时代。
随着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产业带来巨大变革,成为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消费升级变化将助推家电产品结构升级,促进智慧家庭提速发展。“十四五”时期,合肥家电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合肥市家电产业发展历经引进创牌、引资重组、产业转移等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长期的、深层次的问题。
合肥市家电企业的智能产品以单品为主,呈现碎片化发展,鲜有“拳头产品”,缺少具备整套智能家居系统和一体化产品解决方案的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各自为战、各成体系,难以实现系统兼容、信息共享以及互联互通,核心竞争力不强。
虽然海尔、美菱、惠而浦、格力、美的、TCL 等企业陆续实施智能化改造,但相较于庞大的产业基础还远远不足。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缺乏一批技能过硬的智能化技术人才,柔性化生产的系统性布局也有待加强。智能传感、安全通信、人机交互、数据挖掘、控制系统等制约智造领域的诸多技术瓶颈亟待解决,线束、切割、焊接等关键工艺有待突破。
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等龙头企业的订单、研发、营销等均受制于总部,产业结构总体为研发、市场两头在外的“橄榄型”,受市场容量和生产节奏等因素影响,企业“候鸟式”生产转移和订单波动明显。
“十四五”时期,合肥家电产业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信息智能家电产品的研发和更新,促进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与家电产业融合,全面提升从研发到核心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方案、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
随着“新基建”战略实施和消费升级变化,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AI、IoT、大数据、云计算、5G、数字媒体等新兴技术与家电产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家庭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成为合肥市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和“换道”发展的重要抓手。引进、培育智慧家庭企业总部或事业群(部),抢占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合肥市家电产业的“换道”发展。建设智慧家庭消费政策支撑体系,鼓励绿色节能家电、智慧家庭等商品消费,盘活市场存量,释放消费潜力。建设智慧家庭示范项目,搭建应用场景,推进家电产品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融合,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全场景的全屋解决方案。
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持续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解决行业智造领域共性难题,缓解用工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坚持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建立健全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从把人才“抢过来”,转变为让人才“抢着来”。建立智能家电人才需求目录,引培一批专业拔尖、技能过硬、掌握核心的产业领军人才,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优化支持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鼓励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机构采取定向委培、订单培养等方式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全面有序推进智能制造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支持政策,引导家电企业完善合肥主体的研发和营销功能。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设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科研院所、行业联盟和协会等第三方社会团体推进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大对创新平台、产业联盟、实验平台等创新载体的扶持力度,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建设一批具有完善服务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的专业化创新载体,完善创新企业培育链条,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顶层设计,搭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