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本军 吴子洵 黄兰翔(马鞍山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
高校院所是科技人才、技术成果、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场所,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 推进与大院大所的协同创新、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加快汇聚各方创新力量,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而且可以推进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马鞍山历来高度重视与大院大所的合作,通过政府推动、载体带动、部门联动、政策撬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政产学研用对接,一大批重大项目、科技人才、技术成果在马鞍山落地生根。“十三五”以来,全市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20 多个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技术、人才、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00 多家企业先后与国内40 多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平台,每年实施不少于100 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中国药科大学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慈湖高新区建立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和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近年来,借鉴江苏、广东等地做法,市级相关部门推动不同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包括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9 家,其中省级5 家。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马鞍山与大院大所的合作日益密切,成效初显。通过举办科技要素对接、成果展示交易活动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来马鞍山发布成果、开展对接,促成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项目合作、技术交易,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1000 多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有100 多项。2020 年,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数956 项,成交额达85 亿元。宝武马钢、中钢矿院、华菱汽车等龙头企业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攻关,近三年来形成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000 多亿元,实现利税40 多亿元。
通过调研走访和对比分析其他地区大院大所合作情况,马鞍山与大院大所合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和困难:
(1)合作成效不显著。从载体分布上看,存在部分县区、园区的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长期缺失。从主导产业创新链来看,食品、化工、纸业等传统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技术研发少,与高校院所缺乏合作基础,重大创新平台未能做到主导产业全覆盖。从合作效果来看,已建立的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大院大所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每年落地转化的成果数量不多,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大;从落实“双招双引”要求来看,招商引资仍然是重中之重,招才引智未摆上重要位置。
(2)重大产学研创新平台稀缺。围绕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依托大院大所优势学科和专业,建立形式多样的重大产学研创新平台是开展大院大所合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全市围绕引进大院大所建立不少产学研平台,但总体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带动力弱,类似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常州科教城等重大创新载体极其稀缺,难以组织面向行业的科技攻关,也无法开展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对相关产业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明显。
(3)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受种种因素影响,科技企业在与高校院所合作上不够积极主动,不愿、不敢投入真金白银开展合作的现象相当普遍;与全市600 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 多家科技型企业相比,马鞍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项目数量偏少,特别是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企业数量更少。还有一部分招商引资企业,仅仅把马鞍山当作生产基地,无科技创新和研发行为。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和长三角同类城市相比,部分单位部门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的紧迫感不强,工作的重心仍然是以招商引资、扩大规模为主。甚至个别单位认为合作会带来额外财政负担,对于开展合作普遍意愿不高。反观杭嘉湖地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立足当下实际,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敢闯敢试,结合地方产业特点连续不断地开展与大院大所的合作,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嘉兴市历时10 多年建成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培育了数百家科技型企业。
在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中,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份额,以生产加工为主,技术研发行为较少,且产业集中度、企业集聚度低,对于创新发展的需求不够旺盛。部分企业负责人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不注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即便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也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使得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很低。调研中发现,在马鞍山已引进的大院大所中,有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马鞍山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技术需求不够旺盛,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与大院大所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等特点,需要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介入。目前,马鞍山风险投资机构、基金都比较欠缺。另外,从政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上来看,政产学研合作是跨领域的合作,每一个合作主体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利益诉求也不一样,为了平衡利益和责任,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其中进行沟通。马鞍山缺乏高水平的服务机构,导致合作供需双方难以走到一起。从需方看,技术需求信息难以挖掘,从供方看,技术成果难以精准到达需求的企业手中,即便信息畅通,合作中的商业谈判、成果评价等专业服务也难以寻找。
(1)进一步理清大院大所合作思路。合作定位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聚焦产业”的合作方针,不断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推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的全面合作体系,形成大院大所人才、技术、资源在马鞍山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动局面。合作形式上,市级层面应以共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为主,企业应以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联系和项目合作为主,各载体应以与大院大所共建行业性、专业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为主。
(2)充分发挥政府在大院大所合作中的公共职能。政府要扮演好合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运行政策、经济、法律等手段,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以促进合作载体和科研机构良性循环为目标,对照镇江、湖州、芜湖等同类型城市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形成引进大院大所、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并加强与产业、财税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狠抓政策落实,对于同大院大所合作的产学研机构、平台或载体,政策应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和竞争功能,提供科研合作经费,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推动大院大所与产业需求有效结合。
(1)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集群。科技型企业是体现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应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首先,完善培育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力培育出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其次,健全科技企业梯队培育模式。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成长、壮大体系,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再次,抓好特色化、专业化科技企业培育,每年选择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产生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行业单打冠军。
(2)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需求。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研发方向选择、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的主导作用,支持企业自行开展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对接大院大所组建各类研发机构、共同实施研发项目。加大省市科技创新政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1)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最终目标是聚焦产业升级、服务经济发展。马鞍山拥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建议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围绕钢铁、汽车、水泥、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开展产业链技术短板评估,梳理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及刃模具、半导体封测车等优势行业,凝练提炼一批市场需求迫切、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和行业领先地位,推动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聚焦行业知名大院大所,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
(2)用足用活本地院所优势科教资源。推动同安徽工业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加快马鞍山产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盘活中冶华天、中钢矿院等院所仪器设备、技术专家、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组成产业发展或技术研发顾问团,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业咨询、企业服务,共享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市内大院大所围绕各自优势资源牵头组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开展技术型创业。
(3)创新大院大所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地方与大院大所合作的主要形式。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先进做法,围绕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大院大所合作模式。一是科技(城)园模式。推动市经开区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围绕重点产业搭建一批研发平台,转化一批科研成果,集聚一批科技人才,形成以科技园为核心的科技城。鼓励慈湖高新区、当涂经开区围绕产业定位,探索建立“产业研究院+科技园区+投资基金”(一院一园一基金)科技创新模式,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各个环节。二是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借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技术研究院模式,推动建立若干新型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研发机构。三是技术经理人模式。畅通技术供需两端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设立各种性质的技术转移机构,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在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和高校中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更懂服务的技术经理人(经纪人)。四是“研发飞地”模式。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广“研发在沪苏浙、转化产业化在马鞍山”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各载体及重点企业建立一批长三角“研发飞地”,吸引一批科技成果来马鞍山转化及产业化。
运用市场的逻辑和资本的力量,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科技融资和创业投资体系,形成以资本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力、以高利润为保证的产业投资机制,为大院大所合作提供持续性有力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调控和监管作用,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为合作各方提供良好合作环境,对产学研多方进行成本补贴或直接资金支持,减少各方的创新投入成本。
政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下。因此,在合作之初,政府应当对合作项目进行合理评估,构建能对各主体产生足够约束和规范作用的运行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南京市已经建立了大院大所合作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对处于不同形式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合作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机制,突出合作功能与服务能力的考核,从人才团队引入、研发场所(设备)、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以及成果产出应用等维度进行细化考量,依据不同等级给予政策扶持,提高大院大所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对已有合作项目适时监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合作项目采取警示、淘汰等手段,确保大院大所合作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