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2023-01-16 04:45:58余润禾
教育界·A 2022年32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围绕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开展,教师应找到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之间的契合点。本文探究了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旨在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提供良好的育人方法。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

作者简介:余润禾(1987—),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应该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人格塑造,开发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创造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道德品质与关键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教育者要切实思考如何发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作用,以及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直面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课程的对策和建议,逐步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德育目标把握不准

在一些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理论知识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德育目标的落实是关键。笔者以为,这与当前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建议中德育目标的定位不够精准,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清晰的目标指引有关。

(二)教学内容偏离实际生活

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然而一些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仍相对老旧,这样的课堂上缺乏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和时事热点素材,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联系也不够紧密,难以达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开阔视野的目的。

(三)学生探究能力不足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现阶段,部分小学生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时,明显缺乏探究学习的动力,这与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有直接关系。在这些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者没有提供充足的探究学习空间,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足,也没有打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的探究学习动力自然也就相对不足。

二、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通过课前导学推动教学任务达成

高质量的课前导学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为知识教学做好铺垫,符合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导学环节要基于小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且应包含教学重点内容、教学主题、教学目标,让学生知晓课时学习的要点。课前导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无论是导学时间还是导学质量都会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效果。

例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微视频导入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落实文化育人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落实都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教师要筛选能满足德育需求和法律意识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要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大家排好队”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集体生活中秩序规范、认识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视频教学素材,让学生明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恶劣影响。然后,教师可以应用“乘坐电梯”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在游戏中,教师可以使用泡沫搭建临时电梯,让学生模仿电梯上下楼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选择扮演老人、学生以及残障人士,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乘电梯的礼仪,成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具有公共道德的公民。

(三)利用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担任课堂的“引导者”“评判者”,强化自主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还应科学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和探究学习过程。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科学引导、合理监督、适时鞭策,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情况,从立德树人的理念出发,将学生塑造成会学习的人。合作学习模式是最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模式,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信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介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免挫伤学生上进心。

例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我很诚实”一课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组内讨论“诚实”的含义,结合个人经历或者典型案例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诚实或者不诚实的经历。教师将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讨论的结果。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中展现出高度的自我反思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结合学生分享的合作学习结果,教师也发现了合作学习环节存在的不足—学生对自我经验的局限性认识仍不够充分,因此教师以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为基础强化引导,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利用案例教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突出,但陳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教师应当及时更新符合新时期育人理念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同时,教师找到的教学案例应具备典型性,案例最好真实、动人,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

例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绿色小卫士”单元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感动中国人物易解放的案例,易解放将黄沙漫天的库伦旗变成绿色的海洋,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意识到自己能够为保护环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利用传统文化故事渗透德育目标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突出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有着丰富、动人的故事情节,与小学生的兴趣相契合,将这样的故事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1]。

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公民应该享有基本的权利,教师可以引入“中流击楫”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祖狄勇于承担保卫家国的责任,教师可将祖狄的闪光之处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说明,让学生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提高对自我的约束标准。

(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理论教学仅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联合,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2]。为学生提供机会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合作探究等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其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发展其社会性,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

例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让我试试看”单元“挑战第一次”一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合作讨论自己曾经的挑战自我的经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我,总结经验,树立挑战自我的信心。基于实际教学需求,教师还可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比如合作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独立做一次午餐,挑战独立做家务等,然后让学生阐述自己完成任务前后的感受,深化课程教学的价值。

(七)创设模拟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丰富,模拟的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情境演绎,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模式,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3]。

例如,教授部编版教材中的“做个开心果”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并利用对应情境,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寻找应对的策略。在课程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给出评价,渗透“敬爱长辈”“关爱父母”等道德理念。

(八)通过发展性教学评价强化教育效果

建立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标准,同样可以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教学评价带给学生有效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在课程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该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都非常重要[4]。同时,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能仅仅进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同样非常必要,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学生展现出来的合作学习意识、积极性、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应该作为重要的评价项目。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与引导功能。

具体而言,在开课之初,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评价准则与标准,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表格和学生互评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平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每周基于自己的观察和学习体验进行一次评价,到学期末将评价表格上交教师。让多主体的教学评价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评价更加客观、及时、丰富,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发现自己的进步,教师后续汇总评价时也会有许多有效的参考资料。由此,教师能够借助教学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指导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效学习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支持[5]。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学科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科学选择案例、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素材、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创设丰富情境、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从而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桃莉.以人为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黑河教育,2020(05):58-59.

[2]吴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名师在线,2020(13):77-78.

[3]李健.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辩”教学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16):65-67.

[4]李义梅.践行立德树人 培养实践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學品德课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95-196.

[5]杨文娟.研究“小学品德关键能力”,探寻“立德树人”有效路径[J].教育视界,2018(11):23.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