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介入风湿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深静脉血栓是深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的表现,多由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损伤、血流能力减弱等造成,常见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变色等症状,严重者诱发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介入治疗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加之该疗法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中[3]。但介入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且治疗后患者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感染、血肿等问题,故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全面性、有效性、科学性[4]。本研究以60例患者为例,就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探究,旨在探寻科学、高效护理方案,不断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提升。
从2019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60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女17例,男13例;年龄49~89岁,平均(68.17±12.65)岁。观察组女15例,男15例;年龄23~85岁,平均(68.16±12.87)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深静脉血栓确诊;②病历资料完整;③符合介入治疗指征;④知情并签署相关文书。
排除标准:①无法正常沟通、交流;②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既有精神病史;④未完成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即按照医院护理要求与科室常规护理规程完成各项基础护理任务,如术前要按照制度进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前后注意事项;遵医嘱开通静脉通路、输注治疗相关药物、观察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率等体征变化;调整室内温湿度等。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行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即成立综合程序化护理小组,明确护理职责,强化护理能力,完善护理制度;按临床路径,结合患者护理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密切观察与掌握患者健康变化;运用有科学研究证据的护理措施,针对性进行心理指导、行为指导、认知指导、肢体康复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指导、营养指导等。例如,术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皮温、颜色、肿胀、末梢循环情况,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针对渗血渗液患者生理盐水冲洗渗液,及时更换穿刺点敷料,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定期更换敷料,保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患者需要在护理期间妥善固定管道,保证标识清楚;全面掌握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胸痛、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问题,如存在异常及时上报医师处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对症治疗操作要求规范自身行为,防止用错药、反复穿刺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适当抬高患者患肢,一般用软垫垫高30°,溶栓期间减少患肢运动,防止栓子脱落;协助患者床上的翻身,预防形成压力性损伤;保持床单元清洁,保持皮肤清洁,通过呋喃西林湿敷处理皮肤损伤;遵医嘱患肢制动时间,溶栓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踝泵运动、早期下床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加快肢体运动能力康复;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富营养饮食,禁食辛辣刺激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护理活动,让患者在家属照顾、关怀、支持、包容中树立信心,增加勇气;根据患者理解与接受能力,灵活利用语言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提高患者认知水平,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患者恐惧、抑郁、烦躁、失落等情绪;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教,嘱咐其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出院指导,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微信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指导其规范用药、科学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
(1)治疗效果评价。优秀:症状消失,血管管腔通畅。良好:症状改善,轻度胀痛,血管管腔复通,瓣膜模糊。尚可:症状减轻,血管管腔不通。较差: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5]治疗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2)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患者肿胀消减、疼痛缓解以及下床活动时间。
(3)心理状态:采用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价,得分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差[6]。
(4)不良事件:统计治疗期间2组患者术后出血、血肿、感染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
(5)生存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价,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健康状况等事项,各事项得分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高[7]。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33%,对照组治疗优良率66.67%,前者较后者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恢复时间更短,两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与SDS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两组SAS与SD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67%,较对照组26.67%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n(%)]
观察组生存质量各事项评分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表5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介入治疗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虽然临床应用优势显著,但治疗过程中需要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有机结合,需要病房与介入室紧密连接,故对临床护理具有较高要求[8]。与此同时,患者治疗期间易受自身认知、疾病表现、治疗要求等因素影响,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9-10]。故需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有效解决患者身心问题,改善患者预后。
彭双林等[11]研究表示,根据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患者特征,结合患者护理意愿,科学、谨慎、合理运用科研证据制定护理方案,落实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溶栓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孟雅[12]研究表示,给予患者无缝隙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常规护理不足,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护理服务,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徐超、林君等[13]为患者行优质护理服务,发现患者遵医行为有所改善,负面情绪有所降低,生存质量有所提高,临床治疗整体效果增强。
纵观既有研究成果,虽然护理模式不同,但护理目标、护理理念等存在一定相同点,即以患者为中心,从多层面给予患者系统、规范、专业、科学、个性护理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4]。鉴于此,本研究提出综合程序化护理方案,结果显示患者治疗优良率达到93.330%,恢复时间大幅度缩短,SAS、SDS评分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常规护理26.67%降至6.67%,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提高,与李松梅[15]研究成果大致相符。说明本研究护理干预模式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可有效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护理干预的作用是积极且显著的,临床应积极探寻护理干预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保证护理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