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燃,赵伟,付瑜
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广东 深圳 518100;2.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医学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034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的作用下,引发机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脏器遭受严重创伤,具有伤情变化快、复杂、严重,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指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救助率[1]。常规护理干预可及时建立救助通道,挽救患者生命,但有时因医护人员角色分工不明确,拉长了患者抢救时间,不利于术后患者苏醒[2],且患者往往多个部位损伤,故在抢救过程中需要联合多个科室进行救助。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MDT)模式可将相关科室组织在一起,共同参与患者抢救及术后恢复缓解,并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有利于发挥各专业协同合作的优势[3]。另外,多发伤患者术后常处于昏迷状态,因此及时唤醒患者尤为重要。多感官促醒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患者苏醒[4],故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基于此,本院进行探讨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应用于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85例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43.04±8.3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12h,平均(6.12±1.22)h;临床症状:休克31例,昏迷25例,呼吸窘迫8例。观察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43.46±8.19)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12h,平均(6.34±1.34)h;临床症状:休克33例,昏迷24例,呼吸窘迫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多发伤,且至少1处创伤威胁患者生命安全;②患者受伤至治疗时间<12h;③预计生存时间>7d;④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均为重度意识障碍。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②近3个月接受过急救治疗;③患者受伤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急救处理。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及时实施常规抢救措施,术后进入ICU观察;②患者苏醒前需安排人员全程陪护,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③进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可辅以推拿、针灸等中医治疗;④患者苏醒后予以病情宣教及用药注意事项。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MDT模式:①成立MDT模式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医师、外科主治医师、营养师、心理辅导师、创伤管理护士、循环护士及协调护士,其中护士职称均为中高级。②职责说明:小组成立后进行模拟培训,明确各自职责。急诊科医师负责患者初步抢救工作;主治医生负责观察患者病情并进行及时诊疗;心理治疗师预设患者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并制定心理干预措施;营养师评估患者病情和营养状态后,为其制订个性化营养规划;创伤管理护士主要承担患者的创伤评估,同时负责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模拟训练及实操培训等;循环护士主要负责开放患者静脉通道、监护生命体征、用药护理、抽血检验等工作;协调护士负责与患者家属沟通,同时把控患者药品是否及时送回科室,血、尿等标本是否及时送检,并且及时记录患者抢救过程。③实施:患者入院后,协调护士向随同人员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及受伤原因,初步评估患者创伤病情,同时联系MDT护理小组进行紧急救治。循环护士开放绿色通道,并通知急诊科医生,进行抢救措施,及时气管插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若有活动性出血立即包扎止血,如需手术立即送往手术室;创伤管理护士向主治医生报告患者创伤部位、程度、生命体征等情况,依据医生意见实施护理干预。抢救成功后,MDT模式小组根据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个性化的诊疗措施和护理干预,同时营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及营养状态进行营养物质补充;心理治疗师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多感官促醒:a.听觉促醒:护理人员可通过呼唤患者姓名,讲解疾病治疗进展等方式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并鼓励家属向患者讲解家庭、工作、社会新闻等趣事,或者朗读患者平时感兴趣的书籍、报纸,每天2~3次,每次30min左右;同时根据患者受伤前喜好播放其喜欢的音乐、电视等,每天3~4次,每次20min左右。b.视觉促醒:每天6:00和22:00进行开关灯训练,交替进行开灯、关灯操作,每次各2min,重复10次;每天9:00与17:00进行手电筒照射瞳孔,每侧30s,交替照射,重复10次,期间还可变换手电筒灯光颜色及强度。c.嗅觉促醒:将患者受伤前喜欢的健康香水或者香包放置于患者枕头附近。d.触觉促醒:护理人员可使用温热湿毛巾按照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全身擦拭,过程中动作应轻柔缓慢,还可与病人语言沟通。e.味觉促醒:护理人员可用带盐水或者柠檬水的棉棒刺激舌头,要注意患者口腔分泌物是否误吸。f.运动促醒:护理人员和家属每天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肢体活动,每天3~4次,每次15min左右。
两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苏醒状况、意识障碍程度以及脑生理状态。
1.3.1 苏醒状况
干预1个月后采用肯尼迪昏迷恢复量表(CRS-R)[5]评价患者苏醒状况,该量表包括唤醒程度(3分)、听觉(3分)、视觉(2分)、活动(3分)、语言(1分)、触觉(3分)6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越苏醒。根据得分可分为昏迷、最小意识状态和脱离最小意识状态3种状态,苏醒总有效率=(最小意识状态+脱离最小意识状态)例数/总例数×100%。
1.3.2 意识障碍程度
干预1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CS)[6]评价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该评分分值为3~15分,其中重度意识障碍为3~8分,中度意识障碍为9~11分,轻度意识障碍为12~15分。
1.3.3 脑生理状态
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用脑功能障碍评分(DRS)[7]评价患者脑生理状态,该量表包括唤醒(3分)、觉醒(4分)、反应能力(5分)、认知能力(9分)、生活独立能力(5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4分)6个维度,总分值范围0~30分,得分越高,表明脑功能障碍越严重。
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Z值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苏醒状况对比[n(%)]
观察组意识障碍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意识障碍程度对比[n(%)]
干预前,两组DR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生理状态对比()
表3 两组脑生理状态对比()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交通事故、工伤意外等容易造成患者头颅、腹腔各脏器、全身软组织等多处损伤,形成多发伤,其病情复杂、严重且进展快,极易出现呼吸窘迫、休克,甚至死亡[8]。因此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抢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同时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常规护理干预可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但缺乏完善的指挥系统,造成不必要的诊疗步骤,延误抢救时机[9]。因此针对多发伤患者提出MDT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此模式将急诊、外科、ICU、心理、营养等科室交叉融合,不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措施,还可以加强科室间协同合作的能力。此外对于多发伤术后陷入昏迷状态的患者可采用多感官促醒,其采用呼唤理念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激发患者求生意识,促进患者苏醒,应用于多发伤患者效果可能更好。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苏醒总有效率(86.05%)高于对照组(66.67%),观察组意识障碍程度轻于对照组,干预1个月后,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DR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应用于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可以提高苏醒率,减轻意识障碍程度,改善脑生理状态。可能的原因是MDT模式通过建立MDT模式小组,整合急诊科、ICU、外科等各个科室优质医疗护理资源,并定期培训及模拟抢救过程,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明确各自角色分工,在严重多发伤抢救过程中,及时把握抢救时机,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步骤,大大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有效改善机体的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加快术后脑功能恢复[10]。患者抢救后转入ICU,心理科、营养科及ICU等科室交叉渗透、合作共赢,制定个性化的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患者脑供血量恢复,同时积极干预患者心理问题,消除潜在致病因素,加快患者术后苏醒及康复。多感官促醒通过对患者实施规律、反复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运动等多个感官刺激,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突触生长,加强轴突联系,还可以增强大脑皮质层神经元的活性,加强大脑皮质与下层组织的联系,从而加快神经元通路重建,有效提高脑组织血流灌注量,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11],减轻患者昏迷状态及意识障碍程度,改善患者脑部生理状态。易瑜等[12]的研究中也指出,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应用于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可以提高术后清醒率,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昏迷程度,提高其脑部生理状态,可佐证本研究。
综上所述,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应用于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可以提高苏醒率,减轻意识障碍程度,改善脑部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