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创锋 渭南市消防救援支队
改革转制后,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常规单一的“灭火救援”向“综合性救援”转型过渡。职能的不断拓展决定了作战训练和灭火救援都必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
转制后,习近平总书记向消防救援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始终对党忠诚、做到纪律严明、敢于赴汤蹈火、永远竭诚为民。消防救援队伍必然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围绕“练就过硬本领、锤炼过硬作风、锻造过硬队伍”这一核心任务,着眼“全灾种、大应急”新形势,瞄准“国家队”“主力军”新定位,不断推进作战训练工作纵深发展。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各类灾害事故呈现复杂化趋势,安全风险之高、事故类型之多、处置难度之大、社会关注之高前所未有,传统的救援理念和战术战法、既有的模式和经验已远不能满足形势任务的需要。因此,必须调整理念、更新思路,加快推进普通队向专业队、国家队的转型升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消防救援队伍在实地熟悉、防消联勤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单位基础信息、社会联动资源、重大危险源等数据,通过与行业部门信息共享的方式获取了地下管网、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应急要素、地形地貌等数据,在信息收集基础上,制作了灭火救援预案、处置程序、操作指南等一系列应对方案。各类数据可能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不利于随时调阅和服务应急救援,可依托指挥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集中存储的灭火救援数据资料库,实现静态作战数据分类录入、自动查询、快速发送功能,方便各级消防救援队伍调阅、获取,可用于熟悉环境、推演演练、灾害研究等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灭火救援数据资料库应当实现自动关联、同类比较、服务实战功能,当接到某一类型警情,作战数据平台自动关联与灾害相关的作战数据、比较相同灾害类型处置经验教训,自动形成作战指导报告,辅助支撑作战指挥,提高应急救援针对性、安全性、科学性。
为解决以往战评存在作战信息不准、量化分析不细、改进措施不实的问题,可引入实施精细化战评,其理念是通过设计时间记录表格,将作战目标、作战耗时、作战力量使用、初战效能、指挥效能、技战术、装备效能、人员素质等与灾害事故的生成发展进行关联性理论研究,结合火灾调查资料,对作战进行量化分析,对作战各环节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对灭火救援进行有依据的技术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人员管理、训练、装备、防护、安全、信息、保障、技战术措施、组织指挥、协同处置、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处置程序等一系列与灭火救援战斗行动有关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从而提升战评质量,使战评更加科学,真正做到从作战中学习作战。为做好精细化战评资料收集,可考虑从全程电话详单、行车记录仪、作战记录仪、单兵装备、微信指挥圈、现场照相录像、通讯员口述记录、单位内部消防系统动作、周边监控系统等还原时间节点和事件发展,以利于对作战进行量化分析,对作战各环节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对灭火救援进行有依据的技术研究。
为做到技战术动作的熟练运用,保障长时间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救援,消防救援队伍应注重体能基础训练,可结合当前消防体能训练课目,聘请体能训练专家,对训练课目进行合理性、科学性分析,剖析训练损伤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消防救援体能训练指导手册,注重将柔韧性训练、静止拉伸训练融入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去,加强胸大肌、腰腹肌、腹直肌等核心肌肉群训练,合理安排有氧和无氧运动、躯体和核心肌肉群的交替训练,增强体能训练的科学性、趣味性。训练组织单位可为每名消防救援人员建立训练档案,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合理设置训练项目,注重训练前的预热及训练后的恢复,确保训练安全,减少训练伤病。注重分析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城市综合体、石油化工、洪涝、地震、森林等各类灾害应急救援,对消防员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爆发力等体能核心要素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体能训练课目,加强训练成果转化,有效应对各类灾害。
对实战化训练认识不深体现在不能准确认识实战化的深刻内涵,错误地认为真火真烟、实兵实装就是实战化,往往是形似神不似,训练普遍围绕考核、竞赛项目开展,未能紧密契合实战需求,存在“偏训漏训”“训战不一致”等情况。另外,对操法课目的理解过于僵化,机械地按照训练教材上的固化模式组训;无论在训练课目的选择上,训练内容的细化上,还是施训方法上,都缺乏贴近实际的创新,一味地照本宣科,过于注重操法项目的竞技性,而忽略了操法的应用性,对操法在实战中的运用以及实战对操法的需求缺少分析研究,大大影响了实战化训练的效果。
一是分层分级训练没有严格落实,不管人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基础怎样,都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新同志和身体素质相对不足的同志的积极性。二是体能、技能训练不均衡,大部分基层单位还是停留在以体能训练为重心的层面,难以满足“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对救援专业性的迫切需求。三是基地化模拟训练进程较慢,训练缺乏实战化环境,一些高难度的应用型技战术训练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展开,如侦检、堵漏、破拆、洗消、排烟等。
当前,在应急救援指挥过程中,存在“小火随意、大火忙乱”的现象。由于各种因素不少战训人才尤其是拥有丰富灭火救援实战经验的人员不断流失,支队全勤指挥部和大队值班干部遂行作战整体指挥能力有所下降。加之部分基层单位指挥员疏于业务钻研,识险、处险、避险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导致初战指挥能力偏弱、多队协同作战效能偏低、作战安全教育引导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真正做到“全部心思向灭大火打大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抢大险救大灾用劲”。
器材装备的熟悉训练一直是业务训练的重要课目,但当前的训练力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灭火救援实战的需要。一是盲目追求新装备、新器材的配备,对器材装备的性能参数、操作事项、维护保养方面一知半解,造成常规装备潜力发挥不够、损耗大,新装备利用率低。二是器材装备的熟悉训练在时间上难以得到充分保证,训练质量大打折扣。三是训练力度不强,对于现代灭火救援使用的一些器材装备,仍然处于泛泛地熟悉训练,对部分进口先进装备的性能、参数、操作要求、使用注意事项还不能从深层次了解,操作熟练程度也有一定差距。
一名指挥员,如果头脑里装着大量的典型战例,眼界就会开阔,思考问题的参照系就会增多,对增加作战的感性认知、提升谋划的思维层次、锤炼指挥的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益处。但是当前战例研究工作普遍呈现“上热下冷”状况,“战而不评”的现象依旧较为突出。受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所限,在战评总结上,没有跳出以前那种“过五关斩六将滔滔不绝,讲问题教训轻描淡写”的模式,对于真正影响灭火救援作战的关键因素如力量调集、指挥程序、战术措施、安全防护等很少提及,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和“解剖麻雀”的耐心。对于小型灭火救援行动,基层指挥员往往用寥寥数语的现场讲评代替战例研究,即使是重大的灭火救援行动,也存在用简单总结代替分析检讨、不组织提问答疑等情况,陷入“灭火前准备不充分,灭火时战法不严谨,灭火后总结不深入”的恶性循环。
一是以实战需求指导训练。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就练精什么”,要着眼辖区灭火救援任务,深入研究各类灾害事故的特点,准确掌握其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分析研判,形成一套“符合本地、贴近实战”的作战理念和方法,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二是以实战场景组织训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严格按照实战需求,设险局、危局、难局,从最困难、最复杂、最危险的灾情出发,立足现有人员装备,采取全员全装、临机设情的方式,利用训练设施或训练资源把真正的灾害现场复制到练兵场,使消防救援人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锻炼心理耐受能力,让队伍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锤炼克敌制胜本领。
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有些消防救援人员片面认为,传统体能、技能课目已经过时,不再适合形势任务需要。对此,我们要有科学的分析判断,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所有的训练改革必须以“基本理论、基本体能、基本技能”为基础,越是在战训改革的攻坚期越要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在理论学习上,要以培训轮训、战评总结为平台,通过案例教学、专家授课、想定作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各级指挥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在体能训练上,要突出抓好以体力、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等为主的针对性训练,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坚决纠正“重队员、轻干部,重尖子、轻全员,重基层、轻机关”的倾向。在技能训练上,要立足现有装备,精讲多练、循序渐进,让消防救援人员充分掌握主战车辆、常用器材的操作使用、性能参数,为实战协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要高度重视战例资源的数据库作用,通过对战例的研究,达到训练与实战“无缝对接”和“有益互动”的良性效果,形成“训练服务于实战,实战反馈训练效果”的良性机制,以达到“以战促训、以训备战”的目的。二是要加大对战例的研究力度,突出类型化研究而非个别化研讨,定期分类别召开战例研讨会;不能将战例研讨片面理解成战例表彰会或是战例批判会,而应该站在整体作战的层面上,对实战中涉及的体能、技能、战术运用、风险管控等对日常训练有指导意义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形成研究成果,进而优化训练模式和体系,不断提高训练针对性,尽可能缩短训练与实战之间的距离。三是要拓展战例的应用广度,将战例资源有效应用到演练实施和预案制定当中,依托真实战例设定灾情,开展复盘式推演,提高演练的有效性和实战性。
一是结合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规程,制定出台类型演练评判标准,突出全过程、全要素评判,涵盖接警出动、力量调派、侦察询情、警戒疏散、内攻搜救等各个环节;对照实战标准,将各环节内容任务化、具体化、清单化,改变以往演练走过场、不注重细节的问题,避免“重演不重练”的现象,有效提高演练质量。二是研究出台临机导调制度,明确导调目的、标准和依据,将临机导调纳入演练过程,通过对现场情况进行导调变化,重点检验消防救援人员的随机应变能力。三是要强化导调人员的专业素养,设定导调必须贴近实战、符合实际,确保临机导调的科学性。四是强调演练预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实行类型预案审核申报制度,明确时限、倒逼各级提升预案质量;对预案内容进行实质审核,将数据是否准确、灾情设定是否合理、处置程序是否科学纳入审核范围,确保预案真实可用。
要立足现有装备,结合队伍实际和辖区特点,有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的仗,将装备训练的重心放在最大挖掘现有器材装备的潜力上,放在人员装备紧密结合上,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搞“花架子”。另外,让高技术装备发挥更大效能也是作战训练工作中应全面统揽、合理规划的重大事件。要将高技术装备纳入日常战训工作中统筹规划,对新装备的性能、技术特点等,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培训和实践摸索,力求让消防救援人员熟练掌握新装备的基本构造、主要功能,提前做好新装备在实战中的模拟训练及与其他不同类装备的协同配合。
针对当前队伍救援技术水平薄弱的现状,可主动与相关专业院校、各领域专家及装备厂商进行交流对接,建立技术服务合作关系。强化对战训人才的专业技术培养,分专业、分层次实现相关技术资质及教练资质认证,探索建设常态化专业技能示教团队,通过巡回示教的形式,采取“团队指导团队”的模式实施新理念、新技术的传播与教学。一方面可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积累示教经验、提升综合示教水平,另一方面可确保培训内容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结合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充分发挥战训人才的辐射效应,全面推广新理念、新技术,顺应广大消防救援人员的求知图强期待,启发学习训练自觉、强化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达到以学促专、以专促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