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陈冰嬬 石贵山 冯咏琪 杨永志 李海青 唐玉劼 王 鼐,*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吉林 长春 130031;3吉林省红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吉林 公主岭 136100)
高粱[Sorghnm bicolor(L.)Moench]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1],具有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而且光合效率高、杂种优势强、产量稳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3]。高粱新品种的选育是满足其生产发展的有利前提,但自1990年以来,高粱品种资源遗传基础日趋狭窄,育成品种间遗传差异小,品质和抗性一直未有提高,突破性品种资源匮乏,因此,创制优良高粱新种质是拓宽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的关键[4-5]。由于化学诱变技术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点突变率高,染色体畸变异少、易于筛选等优点,现已成为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和基因功能研究的有效方法,被育种者广泛使用[6]。其中,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e,EMS)能打破性状间的紧密连锁,促进基因重组,可有效改良作物的个别单一性状,被认为是最高效、安全的化学诱变剂,已广泛应用于花生[7]、拟南芥[8]、大豆[9]、玉米[10]、水稻[11]、大麦[12]、小麦[13]、油菜[14]等作物的诱变育种。2008年Xin 等[15-16]利用EMS处理高粱BTx623种子,构建了1 个包含矮化、叶色和叶形等不同类型突变体的高粱突变体库,并从M4突变体库中获得可稳定遗传的矮化突变体dw5,构建了突变体dw5 与BT×623 杂交的F2代群体。2019年Chen 等[17]利用此群体获得了1 个矮化新基因,并命名为Dw5。2010年吕鑫等[18]最先在国内开展高粱EMS 诱变的相关研究,获得了一批有关株高、穗长和育性及结实率等性状的突变体。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对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主推的高粱品种和骨干亲本进行EMS 诱变处理,为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表型变异材料[19-20]。但是,仍鲜有以北方粒用高粱为材料的化学诱变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吉林省应用的粒用高梁骨干亲本恢复系10125 和保持系2055B 为研究材料,以不同浓度EMS 和浸种时间处理高粱种子,统计处理后高粱的出苗及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确定2 种类型高粱种子最佳的EMS 诱变条件,并在M2代对诱变材料进行表型的鉴定筛选,以期为高粱突变体库构建、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支撑。
供试材料为2 个粒用高粱亲本系,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选育。保持系2055B:生育期112 d,分蘖弱,株高70 cm,穗紧圆筒型,穗长21 cm,无芒,单穗粒重65 g,籽粒浅黄白色圆形,千粒重28.8 g。恢复系10125:生育期120 d,分蘖弱,株高125.6 cm,穗紧棒型,穗长27.0 cm 左右,无芒,单穗粒重72.3 g,籽粒红色卵形,千粒重30.2 g。
处理所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2.1 种子处理 试验设置8 个浓度(0%、0.1%、0.2%、0.25%、0.3%、0.35%、0.4%、0.5%)的EMS 诱变剂溶液,挑选籽粒饱满的种子分别进行诱变处理。每个处理300粒种子,3次重复。置于培养皿中用蒸馏水浸泡4 h,将浸泡后的种子分别用配置好的8 个浓度的EMS 诱变剂分别进行8、14、20、26 h 的浸种处理。处理结束后用流水冲洗种子4 h,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2019年5月20日将处理的种子点播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基地,种子播种距离5 cm,行距60 cm,共80 个小区(3 m×3 m)。所有田间管理均采用高粱大田常规管理。
1.2.2 M1代处理 2019年播种后,调查出苗时间、出苗数、成苗数。出苗时间以调查之后连续3 d无新苗出现为准,成苗数以长至三叶一心的健康幼苗为准。在M1代开花期对所有单株进行套袋自交,成熟期调查结实率。
1.2.3 M2代处理 将M1代自交种子按照相同EMS浓度,不同诱变时间,进行单株收获。将收获的M1代自交种子于2020年5月12日种植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基地,M2代按株系种植,每株系1 行,行长3.0 m,行距0.60 m,株距0.13 m。调查记载M2代每株的表型,统计各处理的突变率。
数据整理、处理及作图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方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
如图1所示,EMS 处理对两亲本出苗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出苗率均表现出随着EMS 浓度增加和诱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但在诱变时间8 h、EMS 浓度小于0.2%时,2055B 和10125 的出苗率均明显高于CK。可见,低浓度短时间的诱变处理对高粱种子出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长时间诱变抑制高粱种子出苗。2055B 经EMS 处理的诱变时间和浓度在14 h/20 h+0.3%以上时,所有处理组合出苗率均不足50%;10125经EMS 处理的诱变时间和浓度在14 h+0.3%/20 h+0.25%以上时,所有处理组合出苗率均不足50%。诱变时间为26 h时,EMS浓度为0.5%,10125种子出苗率为0,EMS 浓度大于0.3%,2055B 种子出苗率为0,表明EMS 达到一定的时间和浓度后,种子致死,不能出苗。总体来看,同一水平处理恢复系10125出苗率高于保持系2055B,说明EMS处理对2055B的出苗率影响更大。
图1 EMS处理对高粱M1代的出苗率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the EMS treatment on seeding emergence rate on M1 germination
以调查期内最后成苗数占总出苗数的百分比来计算幼苗成活率,结果如图2所示。对照出苗时间为3~5 d,成苗率高达97.0%;随着EMS 浓度的增加和诱变时间的延长,出苗时间也延后,26 h+0.25%处理的出苗时间为14~17 d,2055B 和10125 的成苗率分别为49.98%、67.23%,说明EMS 处理延长了M1的出苗时间,且有致死现象。EMS处理对2055B和10125成苗率的影响总趋势一致,即随着EMS 浓度增加和诱变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但是在EMS 浓度为0.10%~0.25%、诱变时间为8~20 h条件下,两亲本成苗率与对照相比差异明显。当EMS浓度为0.5%时,不同诱变时间下两亲本成苗率均下降到不足70%,诱变时间为26 h时,成苗率为0%。
图2 EMS处理对高粱M1代的成苗率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the EMS treatment on seedling rate on M1 germination
在成熟期调查M1代植株的结实情况,数据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EMS浓度的增加和诱变时间的延长,结实率逐渐降低。当EMS 浓度为0.1%,诱变时间为8、14、20 h 时结实率均达到50%以上。当EMS 浓度为0.2%时,诱变8 h 的2055B 和10125 结实率分别为70%、85%,而诱变26 h的2055B和10125的结实率仅有15.3%和25.0%,差异明显。当EMS浓度为0.25%时,除了诱变8 h,其他3 个诱变时间的2055B 和10125 结实率均不足50%。当EMS浓度为0.3%时,2055B的四个诱变时间的结实率均不足30%,10125 在诱变8 h 的结实率为70%,其他3 个诱变时间的两亲本结实率均不足30%。当EMS 浓度达到0.4%以上时,诱变8 h 后的2055B 和10125 的结实率分别为10%、12%,其他诱变时间的两亲本结实率均为0。
图3 EMS 处理对M1代种子结实率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the EMS treatment on seed seting rate on M1 germination
调查M2代植株的表型变化来统计各处理的突变率,结果如图4所示。EMS 处理浓度和诱变时间在26 h+0.3%以上时,2055B 的出苗率为0;EMS 处理浓度和诱变时间在26 h+0.35%以上时,10125 的出苗率为0,此时两亲本系均没有突变株。EMS 处理时间和浓度为20 h+0.5%时,2055B 和10125 的突变率最高,分别为21.3%和46.8%;但此诱变处理严重抑制了种子的出苗率和结实率,且较少的种子数量不利于突变体库的构建。同一浓度和时间处理水平下,2055B 的变异率明显高于10125,表明EMS处理后2055B更敏感。
图4 EMS处理对M2代植株突变率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the EMS treatment on plant mutation rate on M2 germination
2.5.1 叶部性状变异 在10125 和2055B 的诱变群体M2代中,均观察到叶片有白化和黄化出现,其中部分幼苗整株都发生白化或黄化(图5-a、c),植株因不能正常光合作用而死亡。部分幼苗叶片有黄色条纹(图5-b),能正常成熟结粒。在M2代中,观察到一些较对照叶片多、叶片宽大的突变体单株,该类突变材料光合作用强,穗型偏散,单株产量高,但不符合现今育种目标对亲本材料株型耐强、穗型紧凑的要求。在M2代中,还筛选出适于育种的基础材料,表现为较对照叶片窄小,植株直立上冲,耐密植。高粱叶脉颜色常见的有黄色、绿色和白色。本研究中2055B的叶脉为白色,在2055B 的EMS 处理浓度和诱变时间为14 h+0.25%时M2代发现一株黄色叶脉突变体(图5-d、e)。
图5 2055B EMS诱变后代的叶片突变类型Fig.5 Leaf mutation types of EMS mutagenized offspring for 2055B
2.5.2 株型和穗部性状变异 恢复系10125 株高一般在120~125 cm,EMS 诱变时间和浓度在14 h+0.35%处理后的群体中,出现了株高55~70 cm 的矮化突变体(图6-a)。在10125 的14 h+0.3%EMS 处理中,有1 株3 个分蘖和1 株5 个分蘖的突变体(图6-c、d)。恢复系1012为穗紧呈棒型,2055B的穗紧为筒型,在诱变后的M2代群体中,筛选出穗型为穗紧纺锤型穗(图6-f)、穗紧筒型穗(图6-g)和散穗伞型穗(图6-h)的突变体。恢复系10125粒色为红色,EMS诱变时间和浓度在14 h+0.3%时有1株白粒突变;2055B的粒色为粉白色,诱变处理后有红粒突变。
图6 10125 EMS诱变后代的株型和穗部突变类型Fig.6 Plant type and panicle mutation types of EMS mutagenized offspring for 10125
2.5.3 生育期和结实率变异 对诱变处理的高粱M2代成熟期进行调查,结果见图7。EMS 处理后,部分突变体比对照提前7 d 左右成熟,部分突变体延后8 d 左右成熟,还有些突变体甚至延后15 d成熟,表现为诱变处理后晚熟材料多于早熟材料。EMS 处理后,高粱M2代种子结实率降低,结实率为30%~70%。
图7 10125 EMS诱变后代的生育期和结实率突变类型Fig.7 Fertility period and seed set rate types of EMS mutagenized offspring for 10125
EMS 诱变处理是构建饱和突变体库的有效途径,诱变后种子的突变率、出苗率和结实率是筛选诱变适宜浓度和时间的重要指标。高浓度长时间的诱变会严重降低种子的出苗率和结实率,遗漏可利用的突变体;低浓度短时间的诱变会降低突变率,提高出苗率和结实率,加大突变体的筛选工作量[21-23]。在同一诱变条件下,恢复系10125 的出苗率、成苗率、结实率受抑制作用小于保持系2055B,突变率低于2055B,可能与恢复系比保持系种子有更强的出苗动力有关[24]。选用这两粒用高粱亲本系构建高粱突变体库时,恢复系10125 所需的EMS 处理浓度和诱变时间高于保持系2055B。综合考虑出苗率、结实率和突变率,2055B EMS 诱变时间和浓度为14 h+ 0.25%时,田间出苗率为55.53%,成苗率为89.25%,结实率为20.00%,突变率为12.70%,是较为适宜的处理条件;恢复系10125 EMS 诱变时间和浓度为14 h+0.3%时,田间出苗率为53.53%,成苗率为97.11%,结实率为15.30%,突变率为12%,是较为适宜的诱变条件。王春语等[25]和刘言龙等[26]对高粱品种BTx623 的突变种子鉴定筛选时发现,采用多浓度多时间的处理方式可使突变类型更多样,从而构建饱和的近等基因系突变体库。因此,本试验中两粒用高粱亲本系可根据试验需求进行组合处理,诱变时间均为14~20 h,保持系2055B 的诱变浓度为0.20%~0.25%,恢复系10125 的诱变浓度0.25%~0.35%。
多样的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用EMS诱导突变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27]。前人研究表明,M2代是选择突变体的关键时期,因为EMS 诱导的突变属于隐形突变,诱变当代表型不明显,在M2代开始产生分离[28-29]。本研究通过对EMS 处理的诱变后代M2代进行表型观察、鉴定和筛选,低浓度短时间的诱变,即诱变时间8~14 h,诱变浓度0.1%~0.2%,M2代突变频率低,突变类型很少,早熟材料居多;高浓度长时间的诱变,即诱变时间26 h,诱变浓度0.4%~0.5%,M2代突变频率高,但植株矮秆和畸形突变多,突变类型不丰富。王炜等[29]对甜高粱种子进行诱变,发现诱变的M2代植株中突变性状多以单株形式表现,且多为杂合突变体。因此,在构建突变体库时,可以考虑在M2代中,对突变体的鉴定集中于株高、穗型、叶型等表型的鉴定,选择表现优良、正向突变类型的植株标记编号,进而筛选品质、根系、抗逆等重要性状的突变体,加快突变体选择效率,为遗传改良提供种质资源材料。本研究中,M2代获得了较多有价值的突变,如早熟、分蘖、矮秆、紧穗等性状,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粒用高梁突变位点、相关性状功能基因定位,也可从生理生化等方向深入研究突变产生的机理,分析后代各变异类型的发生频率及遗传规律,提高突变体选择的准确性和利用效率[30-31]。
本研究采用不同EMS浓度和时间处理粒用高梁亲本系种子发现,EMS 对高粱种子的影响随着EMS 浓度和诱变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同一处理水平下,两亲本对EMS的敏感性不同,2055B对EMS处理更为敏感。综合出苗率、结实率以及突变率,2055B 最佳诱变时间和EMS浓度为14 h+0.25%,10125为14 h+0.3%,同时初步构建了包含矮秆、紧穗、早熟等表型变异的高粱突变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