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生
二次函数是九年级的重点内容,新授课之后往往要安排必要的习题课进行巩固训练,如果教师选择的习题比较零散,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同一类问题。因此,笔者围绕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函数问题研发了一节习题课,在教研组内执教公开课后,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也获得组内同行的好评。下面,笔者整理本节课教学设计,并给出教学立意的阐释,供同行们研讨。
一、教学设计
1.基础热身
例1 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
(1)在图1中,求抛物线y=x2与直线y=1的两个公共点坐标;
(2)在图1中,求抛物线y=x2与直线y=4的两个公共点之间的距离;
(3)在图2中,求抛物线y=(x-1)2与直线y=4的两个公共点之间的距离;
(4)在图3中,求抛物线y=-(x+2)2+2与直线y=-2的两个公共点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4个题目,学生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特征更加熟悉,为后续的变式应用奠定基础。
变式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y=x2+mx+n的对称轴为直线x=2,且经过点A(0,3)。将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沿y轴向下平移,请问:当向下平移几个单位时,所得到的新的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4。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先写出二次函数表达式y=x2-4x+3。教师要引导学生写成顶点式y=(x-2)2-1,让学生结合例1积累的图像特征,得到新的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公共点之间的距离。
2.拾级而上
例2 如图4,已知正方形OBCD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B(1,0)、C(1,1)、D(0,1)。试分析抛物线y=(x-h)2(h为常数)与正方形OBCD的边的公共点个数,并指出相应的h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不同的临界情形对应的公共点个数,让学生明白本题的本质就是抛物线y=(x-h)2(h为常数)的顶点在x轴上平移。
变式2 已知M(x1,y1)、N(x1,y1)为抛物线y=ax2(a≠0)上任意两点,其中0≤x1<x2。若对于x2-x1=1,都有|y1-y2|≥1,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设计意图]变式2主要是针对例2的变式训练與学情反馈。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以形助数”进行分析,构造出图5。然后引导学生分情况讨论,其中包括当a>0时,对于x2-x1=1,都有|y1-y2|≥1,所以a|x12-x22|≥1,解得a≥1。同理,当a<0时,解得a≤-1。最后得出a≥1或a≤-1。
3.拓展提升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抛物线y=x2-2mx+m2-1。直线y=-x+b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B,过点B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l交抛物线于点P、Q,若△OAP和△OAQ中有且仅有一个为钝角三角形,结合图像,求m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抛物线表达式改写成顶点式y=(x-m)2-1,让学生能看出该抛物线的平移规律,求出一次函数表达式y=-x+3。此时再构造图6、图7这两种临界情形,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图形自主分析讲解。
变式3 如图8,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1=-x2-2x+n、y2=a(x-3)2-n+1(a>0)满足对于任意的实数x,都有y1≤1+2n≤y2成立。直线y=kx-k+1(k>0)与函数y1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与函数y2的图像交于C、D两点。若对于任意的k>0,都有AB≤CD,结合函数图像,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求出n的值为-1,知道直线y=kx-k+1(k>0)经过定点(1,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两条抛物线的顶点关于点M(1,1)中心对称,引导学生结合图像观察,最终求出a的取值范围。
4.回顾小结
小结问题1:本节课继续研究的是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函数(比如y=x2),你对这类函数的图像特征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结问题2:本节课的变式问题与开课时回顾的二次函数(比如y=x2)的图像特征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可举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的小结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课后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回顾本节课所学,另一方面积累本节课教学中的解题经验和策略。
二、教学反思
1.聚焦核心知识,精心选取习题
在一些重要的章节学习之后,教师会安排几个课时的习题课教学,这对于巩固新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如果随意选取习题,缺少明确的主线或主题,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出现“练过、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情形。笔者认为,安排习题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找出教学主线,围绕教学主线精选习题。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及变式题就能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解,学习效果也能显著提升。
2.习题课要加强前后教学环节的关联
为了防止习题课走偏成“题海战术课”,笔者将本节课习题进行大致归类,设计成3~4个题组,每个题组是一个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教学。每个教学环节最好有明显的关联或递进关系。例如,“基础热身”主要是带领学生复习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而后续的“拾级而上”“拓展提升”这两个教学环节分别与第一个教学环节关联和呼应。当学生面对这些变式问题没有思路时,可以“退回”到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重新获得一些思路和启示后再挑战难题,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解题策略。
3.精心预设小结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笔者发现,很多习题课教学的最后都没有课堂小结的时间。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习题课教学环节能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主题、经典图形、重要性质有一个重新审视、积累经验的作用。”如本文中的小结问题一样,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所学,预设几个有针对性的小结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些小结问题的引领之下学会回顾反思,促进经验分享和知识积累;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围绕本节课训练的主线,把曾经练习过的同类习题收集、整理在一起,让学生以解题随笔或数学写作的方式梳理成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李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