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晓叶
【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点为“思路要清晰”。写作指导部分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阶段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往往更注重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本节写作指导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将七(上)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作为引子并贯穿始终,以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为例,以提纲为载体,旨在引导他们了解明确写作思路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而解决写作过程中思路不清、条理不明的问题。
【课堂实录】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屏幕上的这段话。
屏显: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道:“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會。”
(学生齐读。)
师:这是朱光潜先生给予青年人的写作寄语。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临帖中领会写作如何做到思路清晰。
二、临帖描摹,明确中心
师: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83页,快速阅读,说说书上告诉我们写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呢?
(学生快速阅读。)
生:首先要整体构思,然后要确定写作顺序,一般要列提纲。
师:找得非常准确。课文就是我们最好的样本。今天,我们就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用列提纲的方法让我们作文的思路清晰起来。请同学们回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你们认为作者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
生:这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来写,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最后都能战胜。
师:你是从写作需要中心明确这个角度来说的。
生:还有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作。
生: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按照“我”的心理变化来写——从惊恐到有了信心,然后信心大增,最后产生成就感。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思路清晰的关键,其实就是明白“主要写什么”“能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三点。下面,我们就运用明中心、定素材、排顺序这三种方法来尝试写一篇以“盼望着”为题的记叙文。看到这个题目,你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生:非常期待一件事。
生:很渴望这件事的发生。
生:就像课文《春》里那样,非常期盼,希望它快点到来。
师:能够联系之前学习的课文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方法。你们此刻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在初步审题了。现在,我们以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为例——盼望妈妈回来。我们可以这样审题,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屏显:
审题小贴士:可运用扩句法完善题目,明确写作主体及中心。
(一名学生读。)
师:对于这个题目,可以怎样扩句完善?
生:我盼望着妈妈回来。
师:主体和中心是否明确?
生:“我”是主体,“妈妈”是盼望的对象。“盼望”一词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加以理解,非常好。我们来看屏幕上的提纲。
屏显:
审题: 我 盼望着 妈妈回来
主体 情感/心理 对象(内容)
明中心:“我”盼望妈妈快点回来,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师:这就是我们审题后列出的提纲,可以称之为“初级提纲”。
三、泼墨铺陈,选定素材
师:明确中心后,就要考虑写些什么了。请大家再次回顾《走一步,再走一步》,探究文中写了哪些事,有何共同点。
生:文章写了“我”先是恐惧地伏在岩石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来的事情,和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师:嗯,所有的素材都要为中心服务。那么,我们刚才分析的这篇记叙文,又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可以写妈妈在的时候她对“我”如何好。
生:可以写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小困难,希望妈妈快点回来帮“我”。
生:可以用对比手法,表现别人有妈妈的陪伴,而“我”没有的失落。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思考。老师也想到了一些事情,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些素材是否都能服务中心呢?
屏显:
①每天,妈妈从早到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②妈妈还没回来,我把家里打扫干净,还插了束妈妈喜欢的鲜花。
③中秋节,我看电视时,偶然看见一家人团圆的情景。
④爸爸妈妈因为我发生了争吵,我跑出了家门。
⑤我把妈妈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害怕妈妈责怪。
⑥放学时下大雨,我没带雨具,看到其他同学被妈妈接走。
生:④和⑤肯定不行,完全没有对妈妈的思念。
(其余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生:我觉得②也不行,感觉妈妈不在家时,“我”也很开心,没有思念的情绪。
生:我觉得②可以。“我”知道妈妈快要回来了,就做好迎接的准备,有期盼的情感在里面。
(学生小声议论。)
师:两名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你们赞同谁的观点?
生(绝大部分):第二个。
师:积极地做好迎接妈妈回来的准备,确实有期待、盼望的情感隐藏在其中。
生:我不太理解①为什么可以。妈妈在身边,怎么还能思念,还要盼望?
师:有没有同学能替他解释一下?我看好多同学的神情中也带着疑惑。
生:①可以是回忆,回忆妈妈对“我”的好。
师:你看,这样就合乎情理了。同学们要善于打开思路。现在,我们再来看屏幕上的提纲。
屏显:
审题: 我 盼望着 妈妈回来
主体 情感/心理 对象(内容)
明中心:“我”盼望妈妈快点回来,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定素材:①②③⑥
师:我们把选定的素材填在“定素材”一栏内,就形成了“进阶提纲”。
四、精心布局,排列顺序
师:素材确定了之后,我们还需要将这些内容排排顺序。同学们再想一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时间顺序。
生:事情发展顺序。
生:心理变化顺序。
师:请同学们参考课文,将我们刚才讨论确定的素材进行排序。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①⑥③②,先回忆妈妈,然后放学时看到其他同学的妈妈,勾起思念之情,回家看电视又想起妈妈,最后迎接妈妈,按照时间顺序。
生:他一开始就不对。①是回忆,应该是先看到眼前的景,再引发回忆,所以应该是⑥③①②。
师: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曾经,似乎更合乎情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时间顺序有些牵强,因为也可以是假期在家看电视,然后第二天上学,放学时看到其他同学的妈妈接孩子。
生:我赞同,③和⑥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看完电视再上学也是可以的。
(学生大笑。)
师:现在看来,②是迎接妈妈,放在最后写没有问题。①是回忆,是由某件事联想而起,我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是,不放在最前面,具体放在哪,要结合其他材料综合考虑。那③和⑥呢?
(学生自主交流。)
生:既然时间顺序不明显,那就按照心理变化来排序。
师:什么心理变化呢?
生:思念情感的强烈程度。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比如放学时看到其他同学有妈妈来接,而“我”妈妈不在身边,这时候是略微想念,可能更多的是被其他同学的妈妈所感动。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妈妈不在身边,这时候的思念之情应该更为强烈。
生:她这个理解不对。如果是被其他同学的妈妈感动了,展开来写的话,就偏离中心了。
师:确实,这位同学提醒得很及时。正如我们刚才筛选素材时所说的,素材必须为“思念、盼望”这一核心情感服务。
生:按照思念情感由弱到强的顺序没错,但我总感觉应该是⑥比③强。
师:为什么呢?
生:就是感觉。
(学生笑。)
师:有同学能帮助他找到合理的解释吗?
生:隔着屏幕和亲身体验,肯定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思念的情感更强烈。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分析,非常好。
生: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词“偶然”,既然是偶然,说明“我”当时可能并没有非常思念妈妈,而只是在看電视。
师:你非常敏锐,抓住了关键词“偶然”,说明是电视上一家人团圆的情景勾起了“我”的思念之情。
生:所以可以顺便把①的回忆插入,再是放学时下雨,“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有妈妈来接,而“我”没有,这时候就是强烈思念了,最后迎接妈妈回来。
师:你总结得很到位,真正做到了思路清晰。在时间顺序不明显的情况下,按情感由弱到强的顺序来安排素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看大屏幕。
屏显:
审题: 我 盼望着 妈妈回来
主体 情感/心理 对象(内容)
明中心:“我”盼望妈妈快点回来,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定素材:①②③⑥
③(勾起想念)
①(引发回忆)
⑥(强烈思念)
②(热切盼望)
师:按照从“勾起想念”到“引发回忆”再到“强烈思念”,最后“热切盼望”这一情感变化逐渐强烈的顺序,我们就完成了第三步提纲,也可以称之为“终极提纲”。
五、动笔实践,学以致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参照刚才所学步骤,围绕“盼望着”这道作文题,试着列一列自己的提纲。
(学生当堂列提纲,小组交流。)
师:时间关系,我就不请同学展示了。今天,我们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了明中心、定素材、排顺序的方法,并以提纲为载体,逐层进阶,也是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步步完善,让我们的作文思路逐渐清晰明朗。请同学们课后完善自己的提纲,并根据提纲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思路要清晰”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写记叙文的基本方法,但从习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列提纲的习惯,通常是“脚踩西瓜皮”,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手把手教会学生列提纲,梳理写作思路。
本节写作指导课,我用本单元的课文引路,让学生自主总结典范文章做到思路清晰的方法,并且一例到底,通过反复探究范文,引领学生掌握理清思路的方法。同时,我命制了一道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文题,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设计了三个层级的提纲,让学生学会将写作思路通过提纲步步呈现,切实体会到列提纲的好处。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写作教学要教给学生激发、提取、转化生活的方法策略,其中就提到列提纲的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审题开始,一步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让写作思路清晰起来。从“教”到“扶”再到“放”,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列提纲的方法,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让学生自主列提纲这一环节,由于时间限制,未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