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及管理对策研究

2023-01-13 09:47:02林美玲冼君定万崇华林举达林志雄饶淑滢
卫生软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谷氨粒细胞障碍

林美玲,冼君定,万崇华,林举达,林志雄,饶淑滢

(1.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生命质量与应用心理研究中心/生命质量与心理测评干预重点实验室,广东 东莞 523808;2.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00;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1)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以焦虑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没有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常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1]。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使个体承受的压力增大。近年来,焦虑情绪弥漫的群体和罹患焦虑障碍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多。学者黄悦勤等历时3年(2012-2014年)完成了国内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焦虑障碍是12月患病率最高(加权患病率:5.0%,4.2~5.8)的精神障碍[2]。罹患焦虑障碍会给患者带来工作、生活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导致其生命质量严重低于常人[3]。因此,挖掘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对提升该群体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测量多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但二者对于焦虑障碍生命质量测量缺乏针对性。鉴于生命质量的文化依赖性,本研究系统研制了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LICD(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4-6]。最新的第二版本QLICD(V2.0)包括一个可用于各种慢性病的共性模块量表QLICD-GM以及32种慢性病特异量表[5,6],其中QLICD-AD(V2.0)是专门用于焦虑障碍的特异量表,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性[7]。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QLICD-AD(V2.0)量表的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相关因素,为后期制订干预管理对策提供依据。目前的研究一般都是探讨社会人口学因素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还未见文献探究临床检验指标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但笔者认为生命质量可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主客观指标间、宏观的生命质量表现与微观的检验指标间是否有关联需要进行探索。鉴于此,本研究除探究常规社会人口学因素之外,同时对临床检验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等) 进行横断面的探索性分析,探索各指标与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资料收集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确诊为焦虑障碍并收治的120名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ICD-10(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第10版)的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②意识状态清醒,病情处于稳定期且不影响问卷质量的患者;③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上,具备独立完成问卷能力;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因脑器质性、躯体疾病所致病的焦虑障碍患者;②因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或有使用精神活性药物史的患者;③神志不清、处于焦虑障碍的急性发作期的患者;④除焦虑障碍外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测定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临床诊断、医疗形式共10项。

1.2.2 生命质量调查表QLICD-AD(V2.0)

该量表由共性模块QLICD-GM和包含12个条目的焦虑障碍特异性模块组成,其中共性模块包含生理功能(9个条目)、心理功能(11个条目)、社会功能(8个条目),共3个领域9个侧面28个条目。QLICD-AD(V2.0)量表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五等级条目,根据计分规则可以计算各领域、侧面、总量表的标准得分(0~100取值),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

QLICD-AD(V2.0)量表的测量学特性较好[6,7]。各个领域的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系数均大于0.70,重测信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80。条目与维度相关性分析显示,除条目GPS3(您觉得生活有乐趣吗?)外,其余条目与其所在领域的得分均大于与其他领域得分,说明量表结构合理;特异模块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05%,量表的结构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患者治疗前后得分配对t检验各个领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功能领域、心理功能领域、社会功能领域、共性模块、特异模块、总量表的标准化反应均数SRM(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分别为0.81、0.63、0.35、0.72、0.54、0.73,说明具有较好的反应度。

1.2.3 临床检验指标调查表

通过住院病案记录搜集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结果数据,共62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对120名患者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一般资料除了不分析的项目以及年龄等计量项目外,对余下的分类变量先赋值,例如对性别赋值:男=1、女=2,其他变量赋值详见表1。

鉴于分析的变量很多,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分类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α=0.05)比较不同分类变量下的量表得分有无差异。对62项计量的临床检验指标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探究临床检验指标与生命质量量表得分是否有相关性(α=0.05)。

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取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来筛选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其中,社会人口学因素选用了性别、家庭经济情况;临床检验指标选用了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淋巴细胞百分率、二氧化碳等作为自变量,选用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进入标准pin=0.05,剔出标准pout=0.10)。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与生命质量得分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集120名焦虑障碍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74例(占61.7%),女性46例(占38.3%);年龄在16~63岁,平均年龄为(35.62±12.5)岁;民族均为汉族;未婚36例,在婚79例,其它婚姻状况5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15例,初中45例,高中或中专32例,大专或本科及以上28例。职业为工人或农民的有59例,教师或干部13例,其他职业48例;家庭经济情况差42例,中67例,好10例;医疗形式为自费11例,社会医疗保险33例,其它75例;生命质量总得分平均为(58.4±15.1)分,见表1。

表1 不同分类因素的量化方法及其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2.2 单因素分析

一般资料分类变量分析结果见表1,不同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生命质量高于女性患者;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患者,生命质量较高;不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医疗形式、临床诊断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2项临床检验指标与生命质量的相关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淋巴细胞百分率、二氧化碳7项指标与生命质量得分有相关性(P<0.05),其余55项临床检验指标与生命质量得分无相关性。7项指标中,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与生命质量得分呈正相关,淋巴细胞百分率、二氧化碳与生命质量得分呈负相关,见表2。

表2 选定的各临床指标的统计描述及其与生命质量的相关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模型的变量有:二氧化碳、γ-谷氨酰转移酶、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等3个变量,复相关系数R为0.528,确定系数R2为0.278。其中,二氧化碳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二氧化碳与生命质量得分呈负相关;γ-谷氨酰转移酶、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的偏回归系数为正值,γ-谷氨酰转移酶、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生命质量得分呈正相关,见表3。

表3 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出的焦虑障碍生命质量总分影响因素

3 讨论及建议

焦虑障碍是轻型精神障碍的一种,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终身患病率较高。以往研究表明,该病明显损害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且患者结婚率低、离婚率高[8]。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带病生存已经成为常态,如何提升患病期生命质量才是关键。近年来,患者生命质量纳入临床考虑,常作为评价治疗效果和药物优劣指标,涵盖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

3.1 焦虑障碍生命质量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患者生命质量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生命质量高于女性,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患者生命质量更高。焦虑障碍患者生命质量性别差异难以从根本解释,但部分焦虑障碍特性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结果可能与生命质量的性别差异有关。首先,林子江等[9]研究发现,在年龄和焦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情况下,相比于男性,女性在负面信息的解除上存在困难。杨勇等[10]对恐惧记忆习得与消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女性个体具有“易习得、难消退”的特点。由于负面信息解除能力的差异,女性患者对负性刺激的反应持续时间更长,体验更深,造成生命质量受损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性别差异在精神疾病患病率和共病率中也有体现。女性学生患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男性[11],女性患者共病另一种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12]。

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生命质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情况好的患者和中、差的患者之间(P<0.05),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张玮[13]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76名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调查发现,长期医疗花费是患者感到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经济情况好的患者经济压力小,面对的焦虑刺激源可能更少,衣食住行和治疗条件可能都优于家庭经济情况中、差的患者,生命质量高于后两者的可能更大。另一方面,焦虑障碍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也会导致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变差。由于焦虑障碍患者自身的亢奋心理和病情,患者易表现出不安、恐惧、紧张、多虑等症状[14],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患者劳动力受损,进而经济收入下降[8]。疾病使患者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下降,影响其日常经济决策,研究表明,焦虑障碍患者就业率和收入相比于正常人下降一半[15]。长期医疗支出和经济收入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导致患者压力更大、焦虑刺激源更多,进而生命质量降低。

3.2 焦虑障碍生命质量临床检验指标分析

62项临床检验指标中有7项与生命质量得分相关(P<0.05),3项指标被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是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二氧化碳、γ-谷氨酰转移酶。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具有趋化、凋亡、吞噬、活化、脱颗粒、产生活性氧和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生物学功能的细胞[16],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是否处于正常范围(50%~70%)的患者生命质量差异显著(P<0.05),处于正常范围的患者生命质量更高。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通常发挥抗菌作用,但过量的NETs会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17],而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则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生命质量降低。焦虑障碍心理生理学研究中发现,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E分值和患者呼吸频率呈正相关,E分值高的患者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存在情绪失控的风险,这可能是焦虑障碍过度换气的心理机制之一[18,19],二氧化碳含量偏低可能表示患者有过度换气症状。二氧化碳含量偏高,可能表示通气功能或换气功能受限。二氧化碳含量无论偏高还是偏低,均可能降低生命质量。γ-谷氨酰转移酶多位于细胞表面,主要介导谷胱甘肽的摄取,是细胞内氧化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巫迪昀[20]等研究发现,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初始水平升高和随时间增长的升高都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除肝胆胰腺等疾病会引起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外,抗惊厥药物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也会导致指标升高[21],存在镇静药物使用提高了生命质量的可能性。

虽本研究发现生命质量与临床检验指标有相关性,但由于横断面研究中存在其它变量(如药物),检验指标和生命质量的变化机制仍不明确。且临床检验指标不能仅探讨相关性,检验结果是否处于该指标正常范围内也十分重要。故检验指标与该病患者生命质量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焦虑障碍生命质量管理对策

提升焦虑症患者生命质量可以从临床和社会2个方面开展。生命质量的性别差异,可通过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改善,如对女性患者采用松弛训练治疗[22,23],是有效提高女性患者生命质量的途径之一。关注药物使用风险,选用更有利于生命质量提高的药物,如艾斯西酞普兰比米氮平片更有助于生命质量提高[24]。优先选用副作用更小的中药治疗和心理治疗[25],或积极采用化学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方案,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还能更有效缓解症状,提高药物依从率[26-28]。社会层面,积极推进精神疾病相关医保政策落实,推动相关药品带量采购等。研究表明,实施带量采购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降低患者医疗花费[29],切实降低了部分患者经济负担。落实社区管理,关注有困难的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均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深入研究焦虑障碍性别差异,推动更有针对性的药品研发,也能够促进患者生命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性别、家庭经济状况、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焦虑症患者生命质量相关,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谷氨粒细胞障碍
食品中γ-谷氨酰肽的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2023年21期)2024-01-18 09:52:22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进展
山东化工(2019年12期)2019-02-16 14:38:58
跨越障碍
“γ谷氨酰转肽酶”与肝胆系统疾病
家庭用药(2016年9期)2016-12-03 08:25:21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组分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性研究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