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潘,张秉政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线医疗已经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医疗在提升诊疗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加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线医疗对于保障患者诊疗服务需求、缓解疫情防控压力的作用日益突出[1,2]。当前,许多医疗机构建立了以微信公众号、APP等为媒介的在线医疗平台,并通过平台提供预约诊疗、在线缴费、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3]。但不同医疗机构自建医疗平台的界面、功能、注册和操作方式不统一,既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也未实现各项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省域内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信息互通,近年来各省卫生行政部门逐步建立了面向居民的跨区域、跨医疗机构的整合型在线医疗服务平台,提供省域内医疗服务、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等惠民服务[4-7]。本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建立的省域在线医疗平台的功能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整合型医疗平台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在线医疗服务效能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省域在线医疗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名称获取。以“省份名称+统一预约诊疗/统一挂号/挂号/电子健康卡”“健康+省份名称”(如健康湖北)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微信APP搜索界面以及相关省级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获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主导建立的平台信息。上述方式无法获得平台信息或相关平台停用的,通过浏览各省典型医院(如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级人民医院等)官方网站的“预约诊疗”模块获取可能的平台名称信息。
平台功能信息获取。登录平台并完成实名认证后,对平台功能进行点击和测试。对于建立了多个不同类型平台的省份,优先测试基于APP或公众号的平台。未搜索到省平台信息或省平台处于停用或维护状态的,选取省会城市卫生健康委建立的平台(如“健康南昌服务号”公众号、“健康南宁公众服务”公众号等)进行测试。参照相关研究[8],结合测试平台主要功能情况,将 “智能导诊”“线上问诊”等功能类别(对于通过网页跳转至医院自建平台的,统计功能时不包含医院自建平台功能)进行分类,见表1。
表1 平台主要功能介绍
调查发现,所有测试平台均提供“预约诊疗”和“代为预约(代挂号)”服务,有将近一半的平台具有“智能导诊”(17个,53.1%)和“线上问诊”(15个,46.9%)服务。大部分平台具有“在线支付”(26个,81.3%)和“报告查询”(25个,78.1%)功能,“健康山东服务号”“上海市互联网总医院”APP等部分平台提供了医院地图、院内导航和住院相关服务。各平台诊疗服务功能覆盖情况见表2。
有24个(75%)平台利用国家卫健委居民电子健康卡作为注册或认证标识,28个(87.5%)平台能够提供核酸检测预约与报告查询、发热门诊导航等疫情防控服务,部分平台融合了慢病管理(15个,46.9%)、孕产保健(13个,40.6%)、疫苗接种(9个,28.1%)等公共卫生与政务服务,见表2。
仅有14个(43.8%)平台提供了操作说明或在线咨询服务,仅有“京医通”微信公众号和“健康陕西”APP可以将平台设置为“长辈模式”,见表2。
表2 测试平台功能情况
续表2
诊疗服务是区域医疗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患者实际就医场景通常包括挂号-排队候诊-缴费-检验检查等多个环节。本次研究发现,省域在线医疗平台的诊疗服务相关功能多集中在诊前环节,如所有平台都具备统一预约挂号和代挂号功能,但与医院自建的就诊平台(如医院微信公众号或APP)相比,区域诊疗平台候诊排队、在线缴费、院内导航、报告查询和住院服务等重点高频的诊中、诊后功能均覆盖不足,无法满足患者实际就诊需求。因此,省域在线诊疗平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患者实际就医需求,整合诊疗相关业务系统,为患者提供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全场景的就医服务,提高患者诊疗服务满意度对平台的使用率。同时,应建立统一的医疗机构诊疗平台功能、数据和接口规范,打破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推进区域平台和医疗机构院内信息的互联互通与集成共享,提升患者的就诊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是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全民健康、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次研究发现,多个平台在提供临床诊疗服务的同时,还承担健康科普、慢病管理、妇幼保健、疫苗接种、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相关服务,并在患者认证方式上实现与居民电子健康卡信息的互联互通。如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APP提供“我要办社保、我要看病、我要婚育”等 20余个业务主题,实现了医疗服务与重点高频政务服务高度融合;“浙江健康导航”APP等平台提供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标监测、用药提醒等慢病管理服务;“健康山东服务号”等平台提供了妇幼自助建档、生育登记等妇幼保健服务;“安徽医疗便民”等平台提供了疫苗接种预约和查询等功能;“健康广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供核酸抗体结果查询、发热门诊导航、疫情防控政策等疫情防控服务;“健康湖北”等平台融合国家居民电子健康卡,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系统一码通用。
为进一步增强居民卫生健康服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省域在线医疗平台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医疗保障等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打通医疗、医保、医药信息系统壁垒,将在线医疗平台拓展为惠民、便民的健康服务平台,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同时,还应推进医疗服务与重点政务服务的融合,探索建立整合型的政务服务平台。
我国老年群体规模庞大,《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老年群体就医需求突出,同时也存在学习能力下降、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进而影响在线医疗的利用率。国内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对移动医疗APP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率均较低[9-11]。为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推进互联网应用在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覆盖率,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启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12],推动国家相关部委及省级人民政府等8大类115家网站,医疗健康等6大类43个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并制定发布了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APP)的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13]。本次研究发现,大部分平台功能和操作介绍不清晰,适老化设计不完善,未充分满足老年人群就医需求。仅有部分平台提供了功能介绍和操作指引,不到一半的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测试平台中仅有“健康陕西”APP和“京医通”微信公众号具有“敬老版”功能。老年群体无法快速、清晰地获取平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无法获得有效问题反馈,因操作困难造成使用体验不佳。因此,各平台应按照国家适老化设计规范要求,立足老年人的实际生活体验,推出操作简单,字体、字号便于老年人阅读的版本,并积极引入语音输入、方言识别等技术,降低在线平台的操作难度,切实减少老年群体就医阻碍。同时,平台还应提供各类通俗易懂的操作说明或视频,帮助老年群体掌握线上诊疗服务和操作流程,引导老年群体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医,逐步适应现代就医模式。
整合型区域在线医疗平台建设是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平台建设应以居民健康需求和实际业务场景为导向,延伸健康服务深度,提供公平、便捷、可及的健康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同时,应统筹推进区域医疗平台与医院自建平台、重点政务平台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协同,构建全流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健康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