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权, 陈敏青
(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 南昌 330045)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已来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执行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雇佣能力的满意度不高[1],让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然而,积极的课外活动经验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个人成长乃至未来生涯发展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Chickering等把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作为高校影响学生发展的七大因素之一[2],Tinto等则把课外活动视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3]。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人力资本积累和人才筛选功能。实证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外活动经验能为学生发展带来正向影响,参与度高的学生不仅能够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其个人自信心、沟通能力、领导力、创造性和自我提升力、人际关系等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4-6]。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过少和过多的课外活动都潜藏着产生较大危险行为的可能性[7],社团活动不会必然引起可雇佣能力的提升[8]。
由上分析可知,学界对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之于可雇佣能力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此外,即使是那些认为课外活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研究,也并未清晰地揭示出课外活动经验影响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内在机制。这正是本文意欲努力的方向。基于Astin参与理论,本研究既探讨课外活动经验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影响,也分析二者发生联系的内在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证经验的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可雇佣能力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或从社会和政府的视角、或从组织视角,或从个体视角来界定可雇佣能力的内涵[9]。参考既有研究,本研究认为,可雇佣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以及作为社会人与工作和社会的融合度,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结果,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10]。根据谢晋宇的观点,可雇佣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11]。研究表明[12-13],课外活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最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提供了施展、锻炼能力的场所,搭建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平台,为大学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人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将一切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之外的活动归为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分为思想道德素养类活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文化艺术类活动、体育健身类活动、社团社会工作类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活动、联谊交际类活动及其他活动八类[10]。
美国加州大学Astin 教授提出的“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业有关的活动上投入大量生理与心理能量,将有实质性的收益,且将提高个人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即投入越大,个人学习经验(如认知和情感)发展越好[14],发展程度与其投入的量与质成正比。Astin认为,投入是一种行动而不是态度,学生参与投入的最有效方式为“与同伴互动”,其能丰富参与经验和增加学习经验[14]。课外活动作为大学同伴互动最频繁的活动,是学生学习动机成就的基础[15-16],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等的发展。通过活动获得参与经验,在经验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行为、态度、人格、价值观和信仰得到改变[14]。研究表明,拥有课外活动经验的学生将获得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好的沟通技巧、更强的协作技能[17],可雇佣能力的提升更明显[17-18],能更轻松地获得第一份工作[18],就业结果更理想[19],工作表现更积极。这些研究表明,课外活动经验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通用能力是指那些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和不同场合都普遍适用的技能和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责任心、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能力等[11,20-21]。研究表明,参加课外活动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4项人际关系能力(交流、主动性、决策、团队合作)[13]。与未参加活动的同学相比,参加课外活动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创造力和自我推销能力明显更高,在个人认知和自尊方面表现更强,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助人意识、领导意识更强,表现更富弹性[22]。
更进一步地,有研究者将课外活动经验分为参与经验和学习经验,参与经验是指参与不同组织活动的群体生活经验[23]。学习经验是源自体验引起的反应,在反应中获取知识形成观念,导致行为改变乃至形成新经验,是对“有限经验”的归类、条理化和拷贝[24],是基于参与经验或直接经验的反应,进而改变旧行为、形成新能力、树立新观念,获得学习经验[24]。参与经验也被作为变量以探讨不同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25],课外活动常被认为是提高个人社会技能和营销能力的有效途径[26]。
据上提出假设H1: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经验能积极预测通用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也是职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是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特定专业实践训练掌握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适度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自我学术概念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并有助于学业成功[27],对专业能力或学业成就有促进作用[28],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可提高学业成就[29]。
据上提出假设H2: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经验能积极预测专业能力。
大学对学生的影响被视作投入、环境和成果三个相关联因素作用的结果,成果被视为学习经验的产出[14]。学生专注、深入、可持续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并积累学习经验[30],学习经验是参与经验与可雇佣能力的桥梁。
据上提出假设H3a:大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专业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H3b:大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通用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构建课外活动经验对可雇佣能力的影响模型如图1。
图1 课外活动经验对可雇佣能力的影响模型图
调查对象为毕业于4所农业大学且具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不包括升学毕业生。按毕业专业人数比例随机抽取样本班级学生,覆盖样本高校所有专业。对于毕业生而言,大学期间课外活动参与属于追溯性信息,如果大学生毕业年限久远,相关信息可能因模糊不清而失真,所以在选择样本时,主要限于毕业时间不满1年的学生。发出正式问卷926份,回收741份,去除填答不全问卷54份,有效问卷687份(表1),被试组成结构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信息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11,23,31-32],设计初始问卷,并参阅专家意见,对问题表述和问卷结构进行调整,形成问卷初稿后进行小范围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改和删减了存在歧义及内容重复题项,由此认为研究工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量表结构效度,经测量,量表KMO值为0.878,效度很好,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4252.789,p<0.001,表明各题项之间关系良好。
运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考察量表内部一致性,其中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删除“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题项后Cronbachα系数为0.770;课外活动学习经验Cronbachα系数为0.808;专业能力Cronbachα系数为0.725;通用能力Cronbachα系数为0.702;整个问卷Cronbachα系数0.839。可见本研究量表信度良好。
最终问卷含毕业生个人基本资料、课外活动经验和可雇佣能力三部分内容,共25题项。其中课外活动参与经验由参与数量、参与类型、参与角色、参与时长、投入程度等组成;课外活动学习经验由提升自我认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升一般技能、提高个人情商、强化社会适应和促进生涯发展,以及提高个人自尊、提升自信和增加自我效能组成。通用能力由个人素养、人际关系技能和科学思维技能组成;专业能力由职场形象与行为、职业意识和专业知识及运用组成。以Likert五点量表问卷,运用SPSS26.0和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来整理和分析数据。
个人背景变量与各变量的差异比较如表2。经独立样本平均数t检验,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和通用能力具有显著差异;是否具有特长大学生的参与经验、学习经验具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兴趣程度大学生的参与经验、学习经验和专业能力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的参与经验、学习经验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均不具有显著差异。
表2 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学习经验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对参与经验、学习经验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3),大学生的参与经验(3.162±0.668)、学习经验(3.720±0.517)和通用能力(3.914±0.576)、专业能力(3.483±0.581)得分均值略高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水平。同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参与经验与学习经验、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学习经验与专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表3 各变量描述统计、相关矩阵分析结果
1.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和通用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检验以参与经验为自变量、通用能力为因变量、学习经验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模型。通过前期分析发现,性别、特长、专业兴趣等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加入相关控制变量,结果见表4、表5。结果表明,参与经验对通用能力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B=0.117,t=3.429,p<0.01),参与经验对学习经验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B=0.212,t=7.380,p<0.001);加入学习经验中介变量后,参与经验对通用能力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B=0.114,t=3.208,p<0.01),验证了假设H1。控制变量特长和专业兴趣对学习经验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表4 通用能力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表5 通用能力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汇总
从表4和表5可知,参与经验对通用能力的总效应为0.117,直接效应为0.114,学习经验中介效应为0.003,95% BootCI区间包含0,表明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通用能力的关系中无明显中介效应,否认了假设H3b。
2.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和专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检验以参与经验为自变量、专业能力为因变量、学习经验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模型,通过前期分析发现,性别、特长、专业兴趣等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加入相关控制变量,结果见表6、表7。结果表明,参与经验对专业能力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B=0.142,t=4.173,p<0.001),参与经验对学习经验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B=0.359,t=13.926,p<0.001);此外,加入学习经验中介变量后,参与经验对专业能力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B=0.105,t=2.733,p<0.01),验证了假设H2。控制变量特长和专业兴趣对学习经验和专业能力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从表6和表7可知,参与经验对于专业能力的总效应为0.142,直接效应为0.105,学习经验中介效应为0.037,95% BootCI区间不包括0,表明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专业能力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占比26.056%,验证了假设H3a。
表6 专业能力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表7 专业能力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汇总
1.大学生课外活动经验和可雇佣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研究表明,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得分为3.16,略高于理论中值,表明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经验整体水平偏低,比蒋芙蓉[33]的3.60低。可能是被调查高校提供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不多或者没有推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活动;也可能是被调查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性不高,仅局限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或学生会社团活动。李尚蒲等认为,大学生对专业实践类、教学实践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党团活动和先进事迹报告类活动等缺乏积极性[16],许雅雯[23]、蒋芙蓉[33]也有类似结论。当然,课外活动参与经验还受参与者性别、专业、专业兴趣和家庭经济地位及参与活动的频次、时间、是否担任职务等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在是否具有特长和专业兴趣程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得分比参与经验高,达3.72分,可能是课外活动参与者自主性强,目的目标明确,投入积极深入,理应取得较好的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当然,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也受性别、学院、专业类别等因素的影响,女性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男性。本研究中性别、是否具有特长和专业兴趣程度在大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经验表现出显著差异。
大学生通用能力在4个题项中得分最高,达3.91,与蒋芙蓉[33]中通用能力得分3.82接近,而专业能力仅为3.48,得分相对偏低,与多数学者研究结论一致[27,34]。这可能与活动参与者的目的有关——他们主要为了培养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通用能力[11,35],也可能同学校提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外活动不多有关。
2.除学习经验与通用能力相关性不显著外,参与经验、学习经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均两两显著正相关
研究显示,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学习经验显著正相关。但如果涉猎课外活动领域越多、学习层面越广,学生参与活动经验越多,由于个人时间、精力所限,单项活动的投入时间有限反而导致学习经验不足。
课外活动参与经验能显著地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与多数学者研究结论一致[22,36-37]。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在课外活动声誉、担任职务、投入程度和交往程度等题项上差异显著,与学生投入的量与质(参与经验)成正比,印证了Astin的“学生个人学习及发展程度与投入的质与量成正比”这一核心假设。课外活动的声誉、课外活动中的交往度和预期目标达成度等题项与可雇佣能力呈高水平的“低度相关性”[10],深度参与经历对高校毕业生起薪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38],表现与Astin的“参与理论”的高度一致性。
本研究发现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通用能力不相关。这与既有研究的发现不一致,比如蒋芙蓉[33]认为,社团学习经验与“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就业力、激发社会责任感与就业力、帮助自我实现与就业力、提升自信力与就业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与就业力”等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许雅雯[23]的5项大学生社团经验中,有4项(技能学习、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和自我实现)与就业力各题项中大部分低度相关。有研究[10]表明,社团社会工作类活动和社会实践、兼职与志愿服务类活动是“对求职(职业生涯发展)最有帮助的活动”,两者合计占比45.4%。仅有29人(4.2%)认为体育健身类课外活动对求职(职业生涯发展)最有帮助的课外活动,虽然该活动最为常见且坚持时间也最长。可能在于社团社会工作类等活动可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而体育健身类活动更多属于自发行为,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虽然积极了不少参与经验,但难以转化为学习经验,表现为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通用能力不相关。
本研究发现,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不多,有研究[39]发现,护士批判性思维气质达中等偏上水平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技能和气质呈现不平衡发展。一般而言,通用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缺乏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成空中楼阁;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通用能力的增进,依赖于有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等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
3.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专业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课外活动参与经验能显著预测大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参与经验对学习经验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专业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比26.056%。
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通用能力间无中介作用。从研究方法看,逐步检验的检验力在各种方法中是最低的。当中介效应较弱时,很难检验出中介效应。后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系数乘积检验法,检测出更多的中介效应。从学校组织看,可能由于学校对课外活动缺乏组织和辅导,局限于学生个人的参与体验、经验和悟性行为,影响了学习经验的形成和转化,导致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在参与经验与通用能力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合理有效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本研究发现,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可显著预测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可见积极合理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高校课外活动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社团和学生会等类型的课外活动,多数课外活动仍处于无组织状态。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对课外活动的宏观组织和具体指导。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课外活动自主自发的缺点和不足。要积极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保障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政治高度;要积极组织开展数量充足、类型丰富的课外活动,保障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范围广度;要积极开设高品味、高质量的课外活动,保障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质量深度。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大学生课外活动有其自组织性,但并不否认专业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和地位。对于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往往表现为趋同心理效应,他们实际并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在没有目的的课外活动中由于缺乏目标方向的指引,对参与者个人而言,课外活动仅停留在参与经验阶段,而难以上升为个人学习经验。因此,在大一新生入学时高校需组织专业教师引导大学生思考参与课外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制定合理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外活动,获得参与经验。活动中和活动后,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交流反思,内化学习经验,最终提升个人可雇佣能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内涵复杂多元和课外活动类型的划分不一,研究结论可能因此存在差异。二是本研究样本类型和样本量有限,今后可在加大样本数量的同时丰富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三是虽然采用逐步回归检验了部分中介效应,如果采纳更高阶的研究方法,或许可检测出更多的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