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毕节实践

2023-01-13 13:18左秀微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毕节民主党派

左秀微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3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习仲勋同志关心关怀、胡锦涛同志倡导推动建立的毕节试验区,在全国统一战线及社会各界的长期支持,广泛参与下,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心关注毕节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7次在重要讲话中肯定了毕节试验区工作,2021年2月3日还亲自深入毕节试验区视察调研,为新时代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寄予“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的殷切期望。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进行改革试验,为西部贫困岩溶山区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在毕节试验区的改革探索中,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直接参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试验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试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试验成为毕节试验区的鲜明特色,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试验区建立之初提出的历史使命已经得到阶段性解决。30多年的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为毕节蓄积了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迈入全面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我们必将竭尽全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一、毕节试验区建立

1985年6月2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报道描述:“赫章县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311户农家,家家断炊……”6月4日,习仲勋同志在“清样”上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1985年7月24日,履新仅3天的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就深入赫章调研,寻求治理贫困的科学路子。此后两年多的时间,胡锦涛同志走遍了全省80多个县(市区),深入农村、农户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经济贫困和生态恶化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尤以毕节最为典型。毕节问题集中体现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为此,省委提出选择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1988年3月9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毕节试验区,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报告。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北京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民委对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请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指导毕节改革试验。5月,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派出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徐采栋为组长、民革中央四化委员会副主任沈学斌为副组长的赴黔工作组,对毕节进行长达13天的考察调研,认为“建立毕节试验区是一项战略任务,它将为我国西部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并向党中央有关领导作了汇报。6月9日,国务院批复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毕节攻坚克难、挑战贫困的新征程。从此,统一战线对毕节不离不弃,与试验区相濡以沫、同心攻坚、携手并进,谱写了中国多党合作治理贫困的绚丽华章。

二、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做法

30多年来,统一战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优势和职能作用,通过推动政策倾斜、重大项目、科学决策、品牌引领和推进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五推一保障”的具体举措,聚焦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起多方力量,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工作格局,绘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实践的壮丽画卷。

(一)推动政策倾斜,增强发展动力

统一战线紧紧围绕试验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向上借力,加强与有关部委沟通协调,帮助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帮助争取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方面给予试验区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2013〕35号),国家23个部委出台28项差别化政策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为试验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致公党中央协调科技部认定毕节新能源汽车基地为“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盟中央协调国家林业草原局批复同意毕节市先行先试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二)推动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为破解试验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瓶颈,夯实发展基础,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联系广泛、建言献策“直通”优势,积极向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建言争取,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及时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为毕节改革发展呼吁协调,促成火电厂建设、草海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织金煤化工、新能源汽车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审批立项和顺利实施。如,民盟中央协调水利部实施七星关区倒天河水库大坝改造工程,进一步保障了七星关城区居民用水;九三学社中央通过深入调研,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草海治理与保护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使草海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台盟中央协调国家能源局综合评估并核准“威赫电厂”项目列为国家首台66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示范项目。

(三)推动科学决策,优化发展路径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针对毕节改革发展实际,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着眼于促进毕节试验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自身发展动能,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帮助指导制定重大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开展智力支持,为试验区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参与规划论证,针对毕节发展实际提出具体建议,帮助试验区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确保试验区 “三大主题”实践不断拓展深化。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全国统一战线1324批次16249人次赴毕节考察调研、开展帮扶(其中副国级以上领导143人次,副部级以上领导520人次),组织召开规划评审会、论证会、推进会等60多场,提出合理化建议2600多条;如,专家顾问组成立之初,经过多次深入考察调研,帮助制定《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民革中央建议把茶叶产业,农工党中央建议把半夏、天麻等中药材产业,台盟中央建议把核桃产业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全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林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辟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宽广渠道;各民主党派结合各自帮扶县(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乡镇实际情况,分别为其制定《建设规划》,着力打造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点。

(四)推动品牌引领,强化示范带动

统一战线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助力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五大同心工程,将参与试验区建设进行系统化、规范化、项目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结合界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同心·博爱行”“同心助学行动”“同心·思源工程”“同心·彩虹行动”“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计划”“同心·致福送诊”“同心树人”“筑梦师者、医者”“万企帮万村”行动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帮扶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全国知名同心品牌,为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搭建了一系列平台载体。如:民进中央深化“同心·彩虹行动”帮扶工作,组织25个省级民进组织结对帮扶金沙县26个乡镇街道学校;农工党中央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投入1864万元,在大方县原45个贫困村实施“同心圆·博爱家园”精准扶贫项目,进一步改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户自主发展;全国工商联筹措帮扶资金5300余万元实施“一棵皂角树、一头猪、一头牛、一口水窖、一套危房”的“五个一”扶贫项目,惠及原贫困户3273户13448人。

(五)推进民主监督,实现效能转变

民主党派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民主监督的重要职能作用,坚持“监督帮扶双促进”的原则,在监督中帮扶,在帮扶中监督,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帮扶,帮助试验区查找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同时进一步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通过开展执法监督检查,督促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增强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推动效能转变,从而促进试验区事关脱贫攻坚、改革发展和重大民生实事更加适合群众期盼和发展需要,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新内涵。如,2016年民革中央根据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建立“1126”工作机制,对贵州省实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2017年以来,民革中央围绕纳雍县脱贫产业发展、补齐“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通过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帮助推进脱贫项目实施、解决民生实事,交好帮扶答卷,在纳雍形成了一批重要监督成果。

(六)健全机制保障,凝聚帮扶合力

从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之初,中央统战部始终高度重视毕节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重要核心作用,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团结引领全国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先后牵头建立了一系列帮扶工作机制,为促进多党合作开展帮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如,试验区建设之初组建了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并建立了智力支边协调支持机制;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后,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一个党派定点或联系帮扶一个县区的定点联系帮扶机制(1994年,中央统战部——赫章县;1991年底,民革中央——纳雍县;1989年,民盟中央——毕节县(现七星关区);2004年,民建中央——黔西县;1993年,民进中央——金沙县;1994年,农工党中央——大方县;1993年,九三学社中央——威宁县;1994年,全国工商联——织金县;2004年,致公党中央——七星关区;2005年,台盟中央——赫章县;2015年12月,中华职教社——金海湖新区)。2009年4月14日,中央统战部牵头在北京组织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简称“4·14”会议),建立了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专家顾问组为成员单位,国务院19个部委为支持单位的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增强了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统筹调度和支持力度;2010年,中央统战部将毕节作为统一战线挂职锻炼基地,建立互派干部挂职交流机制,促使中央统一战线机关先后选派138名优秀年轻干部赴毕节试验区挂职锻炼,直接参与试验区建设,为试验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1年5月,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推动东部发达地区的先发优势与试验区建设需求有效对接,形成了试验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2016年3月23日,中央统战部牵头组织在毕节召开统一战线聚力脱贫攻坚暨多党合作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明确建立了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贵州省委共同参加的“部省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年底召开一次会议,对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帮扶工作进行交流、协调和部署,使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力量更加凝聚、机制更加完善。

三、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成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毕节作为全省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的地区,3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统一战线广泛参与、倾力相助及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七大转变”和“三大跨越”,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为中国贫困地区发展作出了示范,为世界喀斯特地区攻克“生态癌症”、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样本;并且按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试验区建立之初提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任务目标,改革试验获得阶段性胜利,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一)城乡面貌从原封不动转变到焕然一新

毕节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坚持城镇发展“六度”理念,围绕“城乡一体化、资源共享化、社会和谐化、环境美好化”目标,因地制宜、高点定位、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如火如荼,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节节攀升。

(二)交通建设从飞鸟难越转变到三省通衢

毕节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15年10月,毕节实现县县通高速,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81公里;成贵高铁开通标志着毕节进入高铁时代;毕节飞雄机场直飞21个城市通达134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达120万人次;实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088公里,黔西北综合交通枢纽逐渐形成。

(三)农业产业从劳而无功转变到成效显著

毕节狠抓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推进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俏销沿海城市及越南、老挝、迪拜等国家和地区,“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威宁三白”等农特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四)工业发展从急于求成转变到提质增效

毕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煤、电、烟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新型建材及生态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等为支柱的十大工业产业新格局。

(五)文旅产业从停滞不前转变到方兴未艾

毕节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形象品牌,深化文旅、体旅、农旅、商旅、康养多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建成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7个。

(六)能源产业从结构单一转变到多措并举

“十三五”以来,毕节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黔西新田、织金文家坝等大型现代化矿井,煤炭年产量达4600万吨以上,建成了30万吨/年的黔希乙二醇煤化工项目。电力发展“水火风光”并举,装机容量达到149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70亿千瓦时以上,能源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达65%以上。

(七)社会事业从每况愈下转变到蒸蒸日上

试验区建立以来,千方百计谋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实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困难有帮扶”。

(八)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5.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0%,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毕节飞雄机场建成通航,成贵高铁、隆黄铁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6元增加到11238元,昔日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毕节,如今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九)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

累计治理石漠化1878.6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近9322.37平方公里,造林2411.6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60%,人与自然由对抗转向了和谐,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十)人口实现了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跨越

教育“两基”实现全覆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07%,建成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职高专5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民办3所),人口素质大幅提升,自我造血的源头活水更多,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更足,有效地阻断了贫困的传递。

四、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经验

毕节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下的一块多党合作试验田。试验区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发挥多党合作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汇聚各民主党派的力量,合力开展基层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时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谋发展的一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多党合作的基层实践是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历史起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不能简单沿袭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道路,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路子。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直通车”政治优势,推动地区问题在国家层面得到解决;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积极凝聚各方智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支持毕节建设发展,成为支持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力助推毕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多党合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二)多党合作的基层实践是统一战线发挥智力优势助推地方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效。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通过参与指导相关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帮助地方政府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以更高的站位谋划推动工作,全面提升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参政党服务层级下移,让党派智力优势更加凸显,填补了地方高端人才缺失的空白,使民主党派高参成为助推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

(三)多党合作的基层实践是增强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党合作的基层实践,有利于不断完善政治体系和制度建设,使民主党派和各个社会团体对于现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制度认同、政治认同,达成政治共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把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作为掌握实情、了解民情、知晓国情的重要途径,亲身体验、亲自参与,深切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取得的发展成就,有效地增强了民主党派政治认同,进一步强化民主党派参政意识,促进了民主党派政治意识和素养的不断完善。

(四)多党合作的基层实践是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与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了解国情民情、关注国计民生、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民主党派通过参与基层实践,更深入地融入地方发展的进程当中,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和社会的桥梁作用,更好地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社会,倾听群众呼声,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办好事。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民主党派的智力和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拉近自身与广大群众的距离,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荣誉感,从而不断促进党派成员的组织归属感,增强自身组织凝聚力,更好地将参与社会服务作为发挥自身作用、增加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进而丰富社会服务的内涵。

(五)多党合作的基层实践是提升民主党派履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1],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30多年来,各民主党派全方位、多层次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通过到毕节考察调研和开展各类帮扶活动,不间断派出优秀年轻干部到毕节挂职锻炼,亲自参与试验区改革发展实践,亲身感受试验区改革发展成就,切实提升了自身党派的政治把握能力;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特殊属性,在帮扶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率先在试验区探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通过先行试验,形成成功经验后,再以党派中央名义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全面提升建言献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参政议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参与试验区改革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到参与者、推动者的身份转换,在帮扶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了科学领导方法、提高了实践水平,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参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履行党派职能,与试验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密切配合,自身合作共事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参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具体帮扶工作发现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进一步加强了干部管理,完善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了自身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强化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毕节民主党派
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点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我国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探析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