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把握新一轮新能源动力电池发展的风口,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历史性机遇,加强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大做强贵州锂电池材料产业,对推进贵州工业现代化、实现贵州锂电池产业发展目标有重要价值。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聚力培育产业链条。贵州以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材料为主的锂电池材料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正极材料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结合贵州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分业分类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建设以贵阳、铜仁、黔西南为核心的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基地;以“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两大磷化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加快培育建设磷系正极材料产业及电解液产业;依托六盘水煤焦化产业基础,培育打造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结合锂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支持引进布局锂电池隔膜材料和原辅料生产项目。坚持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磷系正极材料并重,建设培育“锰盐—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梯次综合利用”和“磷酸铁—磷系正极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
内培外引,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锂电池产业关键零部件及其配套设施,构建更加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一是培育本土骨干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聚焦锂电池材料上市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分类制定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特别是扶持省内正极材料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引进外部龙头企业。聚焦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编制锂电池产业链全景图,谋划储备一批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新能源汽车重点招商项目库,引进落地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依托正极材料优势企业,利用贵州省的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以“上游”引“下游”,以需求引投资,重点吸引锂电池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以及产业链下游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的龙头企业落户贵州,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多渠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需求,完善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结合实际制定产业扶持的配套政策措施,扎实推动各项涉企政策落实。
推动行业合作开放。以政策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省内锂电池企业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开放包容,推动省内锂电池产业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统筹基础设施布局,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引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国发〔2022〕2号文件的政策红利,打造西南地区、全国乃至东盟地区锂电池产业博览会。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让锂电池产业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中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引领下,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锂电池下游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目前贵州省多个产业对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站具有极大的潜力需求。
数据中心产业。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省布局建设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算力保障基地。数据中心是高能耗产业,数据中心的储能系统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巨大,探索和建设以锂电池为储能电池的储能系统符合工信部《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文件精神:支持探索利用锂电池等作为数据中心多元化储能和备用电源装置,推动新型数据中心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用能结构,助力信息通信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交通运输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融合发展,发展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构建智能绿色物流运输体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目前还远远落后于周边兄弟省份。
旅游业。贵州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的山地车、观光车等低速车,为锂电池发展带来新动力。
新能源产业。贵州能源资源丰富,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也为风能、太阳能、智能电网等兆瓦级储能电站等领域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装备制造产业。如贵州航空工业(集团)作为中国规模大型无人机制造商,对锂电池的需求稳步增长。
加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科技孵化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建设。利用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省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的政策红利,引导企业加强和贵州大学的合作,联合申请锂电池领域的部级甚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加强锂电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贵州省在锂电池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为锂电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引进方式和配套政策,依托贵州大学、重点企业及重大项目,探索实施“柔性”引进办法,兼职、短期聘用、长期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同时,紧盯国内外人才集聚高地,积极开辟引才渠道,搭建引才平台,宣传贵州省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待遇优惠政策,主动挖掘外部人才资源,提供信息互通和精准对接。
加强职业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加强校地合作,支持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无缝衔接“订单式”培养人才,解决企业引人难、用人难的问题。
紧盯科技前沿,强化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和专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聚焦锂电池前沿技术和成果。支持省内外科研院所、创新性企业和科研团队,将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在贵州进行孵化。
设立产业专项基金。围绕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设立产业专项基金,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锂电池产业发展,对锂电池产业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扩大信贷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充分利用产业资本,积极引进资本方作为企业的战略合作者,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流程,更好支持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