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研究

2023-01-13 13:18李代峰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贵州

李代峰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

红色文化产业化是红色文化实现经济价值、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式。红色文化产业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方面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近年来,贵州红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以长征路线为依托,以茶业、酒业、红色旅游业、教育培训业、特色产业为主要业态的“一线五产业”发展格局,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依托利用长征等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文化产业活动,继而形成对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的基地。

一、贵州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政治财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凸显了红色文化传承和价值转换的重要思想。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知名度高,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奠定了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到2020年连续九年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工作,每到一处都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强调要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加快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目标、路径、举措。贵州红色文化具有的丰富多样性、不可复制性以及生态融合性等独特优势,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系统性开发格局

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取得了长效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主管部门职能职责条块分割、产业发展各自为政、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以及区域竞争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建设示范基地,有利于整合有效资源,打破碎片化、分散化的发展格局,避免产业重复性、低效性建设,实现各类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维一体的开发格局。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有利于以齐抓共建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系统性发展,通过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延长产业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要素得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形成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和规模优势,化零为整提升贵州红色文化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二)有利于筑巢引凤,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红色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作为红色基因的载体,具有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产业,具有服务地方发展的市场经济属性。由于红色文化的双重属性,使得产业发展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需要兼顾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基于资本的逐利性和红色文化产业的准公共性,投资主体目前来看还是以财政为主,市场主体存在观望心态或者仅停留在旅游开发和产品研发上。建设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在于打造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和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并推动红色文化的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有利于保护传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各地在文化领域开始频频争锋,文化产业在各地竞争力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红色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形成文化传承和价值转换的双赢格局。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中,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的合理开发和价值延伸。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有利于围绕“一线五产业”将红色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旅游娱乐、教育信息、网络服务、策划展览、体育竞技等行业之中,提高贵州在巩固国家战略利益中的权重,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

(四)有利于促进文旅融合,助推贵州乡村振兴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

贵州省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革命文物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多彩贵州”文旅深度融合,形成红色文旅牵头,全线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整体联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走好以旅游带动脱贫富民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是推动贵州乡村振兴、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的强大引擎,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贵州推进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贵州得到全国社会各界的特别关照,红色文化较好地实现了保护开发和价值转换,红色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贵州作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也还存在没有形成聚合优势、部分资源处于“沉睡”之中、产业形态同质化强、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专业人才短缺以及产业发展即是大兴土木等问题和误区,对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带来了挑战,需要加以研究并解决。

(一)管理主体方面,尚未形成整合推进的机制

红色文化管理和产业发展一直延续“大合唱”体制机制,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没有明确牵头主抓的主体职能部门,造成全省红色资源管理上的多头错位,工作合力难以形成,资源利用率不高,工作中出现慢作为或不作为现象,直接或间接影响示范基地的整体推进。

1.地方重视度依然不足。纵向比较,全省红色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区域性竞争力依然有大的提升空间;有的地方政府对红色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财政等公共资源投入较大,短期市场经济效益不明显,对地方财政的反哺周期长,因此在显性政绩观的利益驱使下,大多雷声大雨点小,零敲碎打修修补补,没有将红色文化做成“大产业”的思路和想法,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2.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以红色文化遗址管理为例,省级层面管理部门分属宣传、文旅、发改、文物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甚至有的还涉及宗教、粮食部门等,负责统筹协调的工作机构是贵州省红色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简称“省红旅办”);地方层面具体保护、开发、利用的单位则既有沿线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有资源所在的纪念堂馆、乡镇和社区,甚至其中还有不少属于集体资产或产权不明。

3.融合发展思路不清,忽视红色文化的带动作用。贵州红色文化产业资源与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往往相伴而生,但各种资源的融合发展尚未进行优化整合,尤其是红色文化因市场观望、投资规模大和回报周期长等考量而往往置于延后开发的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红色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功能发挥。

(二)社会主体方面,市场要素参与度存在明显不足

审视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参与度的不足,尤其是市场要素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资源处于沉睡之中,没有转换为产业优势并惠及地方百姓,加上一些资源由于保护的需要而使得属地出现“富饶的贫困”现象。

1.市场主体观望,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导致示范基地建设动力不足。红色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形态,投融资的相对严谨性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加上产业营运收益较难预估,使得市场主体投资红色文化产业较为谨慎。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的不足,加大了单一财政性资金渠道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压力,从而导致示范基地建设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

2.市场带动力弱,龙头企业缺失可能导致示范基地建设后续乏力。比较而言,贵州文化企业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较难扛起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大旗;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多也持观望态度。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探索民族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推动了文化产业链形成,但基于红色文化产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专门从事红色文化产业的企业较少,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也较少重点参与。

3.一些示范基地优势不足,导致在排他性的竞争中实力不够。贵州周边的湖南、四川、广西、重庆和云南都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地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方,与周边主要竞争者相比较,由于市场资本的逐利性和红色文化产业效益的长期性,贵州还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加上贵州红色文化产业没有专门的政府性融资平台,没有民间性龙头企业的推动,从而导致整体发展处于周边省市的包围之下,区域竞争压力比较大。

4.基于红色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一些地方存在的财政兜底思想,导致示范基地建设动力不足。以红色文化旅游区和楼堂馆所为例,相关部门明确红色文化的公益属性并明确不允许收取相关费用后,弱化了相关部门主动“上争外引”社会资金的力度,只期望上级财政拨付经费,导致等靠要“瞪眼向上”的惰性意识加重,没有注重发挥市场化的运作作用。

(三)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化发展格局

历经多年培育和发展,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一线五产业”发展格局,但其中还存在发展理念不清、产品同质化与产业碎片化的情况,红色文化作为较为宽泛的概念,相关产业还存在规划引领整合开发不足的问题。

1.产业发展理念存在模糊化的问题,与示范基地建设需要规划引领的理念不相符合。一是红色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产品之间概念模糊,存在“物化”的误区。一些产品缺少红色文化的内涵也没有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而是作为纯粹的商品或纪念品进行开发;一些地方追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高标准,投入很多钱,却忽视了产业的“闪光点”在于蕴含红色文化精神,产业“物化”导致文化“变味”,也就失去了红色文化的“底色”,不利于产业示范基地精神层面的宣发和感染。二是普遍存在大兴土木的认识误区,催生了盯着“立项”申请做工作的短期行为。如果还停留在“脱贫”思维上,而“振兴”思路不开阔,难免站位不高甚至出现工作偏差。

2.产业业态还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一是相同产业业态雷同。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例,深度体验项目少,产品开发比重小,游客参与度较低与体验性较差的并存。与此同时,一些旅游产业以楼堂馆所街为建设重点和主要形态,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继而导致游客对红色文化产业产生负面刻板印象。二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红色文化产业属于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产业,目前整合发展成为产业链的力量略显单薄,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产业联动大数据、金融业、装备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业等前向产业、后向产业、横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三、贵州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遵循文化产业特有发展规律,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吸纳市场主体有效运作,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强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相关工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创新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发展内容,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红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发挥其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与弘扬时代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时,要与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产兴民富,使红色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2)坚持发展事业与壮大产业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在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公益属性的基础上,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大胆推动建设机制创新,扩大建设资金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壮大产业规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贵州红色文化产业体系。

(3)坚持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相结合。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与有效保护革命文物相结合,立足实际,综合考虑市场规模和容量,不盲目建设,实现稳步推进、量力而行。

(4)坚持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有效衔接,发挥文化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注重红色与绿色、民族旅游、古色旅游相融合,突出打造吸引力大、代表性强的代表不同典型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5)坚持红色基调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坚持红色文化应有的基调,严格控制相关建设项目的品质,坚持以红色教育为红色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强化革命氛围,避免庸俗浮夸及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文物的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长征精神的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勇于胜利,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革命精神焕发新时代的新风貌。

(二)建设目标

以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红色旅游为重点,有机整合民族文化、自然生态、都市商务、乡村休闲、研学培训等文化产业,坚持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培育和壮大一批红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和推进一批红色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我省红色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展示基地、全国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基地、全国红色旅游体验基地。

(三)发展定位

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或本省及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通过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提升全省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和管理水平,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文化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产业“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扶贫功能、旅游功能、保护文物功能”的五大功能。

(四)总体布局

贵州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具有世界意义、重大影响、主题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地域分布广,保护、开发、利用基础较好。贵州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转战贵州的路线为主线,辐射带动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线路,充分考虑贵州三线建设等重大革命遗迹,兼顾红六军团西征途经贵州重要节点,打造“一核、三轴、四组团、多节点”的贵州红色文化产业核心展示区以及若干展示带和特色展示点。“一核”即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期间以遵义会议为转折标志的系列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经典线路;“三轴”即长征第一个会师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黔西北根据地及乌蒙山回旋战经典线路和红七军在黔活动线路;“四组团”即以三线建设011、061、083及能源建设和配套建设遗迹为主的资源组团;“多节点”即与“四史”相关联的重要节点。

四、贵州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路径

(一)以红色主题全贯穿,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内核

围绕红色主题这个基地建设的灵魂与主线,深挖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红色,坚守红色,创新红色。

1.全面开展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工作

(1)实施红色资源全面普查行动。依托全国文物普查、贵州省第五次文物普查成果和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全面调查贵州省红色史迹、实物、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等资源。完善红色资源分级分类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实物和电子档案,形成红色资源数据库。加强对革命文物和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征集工作,深入挖掘贵州省主要红色历史阶段的重要线索、革命文物和精神实质。

(2)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将红色革命遗址建设和保护纳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对红色革命遗址实施分类保护,科学有序推进一批红色革命遗址的改扩建、保护修缮、开放展示工程。实施重点红色革命遗址的修缮保养工程,全面排除遗址险情,改善革命遗址存续状态。

(3)提升红色文化展示水平。优化红色革命遗址“线下”展馆。统筹推进红色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建设,扩大红色革命遗址开放参观范围,强化各场馆之间的联动推介。建立红色革命遗址“线上”展馆。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红色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

2.打造红色文艺创作高地

(1)加强红色文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内涵。聚焦遵义会议、三线建设等重大红色历史故事和重要红色历史人物,与高层次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展重大专题研究。鼓励专家学者、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加强对红色文化蕴含的信仰理念、革命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力量等的深入挖掘、研究和阐释。

(2)推动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发展壮大红色文艺创作主体。深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探索文艺院团与省外高水平文艺机构合作,共同进行红色文艺创作。建设一批红色文艺创作工作室,积极搭建创作交流平台,为培育红色文艺名家构建良好环境。繁荣红色文艺作品生产。鼓励和引导各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深入红色文化史迹体验和采风,新创改编一批电影、电视剧、戏剧、舞蹈、歌曲等红色文艺作品。大力实施网络文艺繁荣促进计划,推动网络剧、微电影、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生产。鼓励红色主题美术、书法创作和展览。实施红色艺术精品孵化工程,引领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开展文艺高峰攀登行动,安排专项经费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研究制订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政策,逐步扩大孵化规模和资助范围,争取每年孵化红色艺术项目不少于1项。

(二)以红色旅游为抓手,走特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

(1)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实施红色旅游景区创A工程,打造贵州红色旅游景区品牌,完善红色旅游景区配套,重点做好停车场、厕所等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

(2)优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领导人足迹等,策划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完善红色文化旅游慢游系统,结合全省旅游、绿道规划,优选一批便捷易达、革命历史背景丰富的景区,对沿线道路设施进行红色文化主题包装,形成“红”“绿”相间的红色旅游风景。

(3)打响红色旅游夜间经济品牌。延长红色旅游景区开放时间,完善景区夜间照明设施,推出夜间游览和观赏项目,加入沉浸式表演和休闲娱乐互动。在红色旅游景区周边规划打造一批独具亮点的书店、茶社、剧院等夜间游市场。整合开发夜赏、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宿系列产品,助推夜间经济发展。

2.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推进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标准、讲解员和导游上岗标准与工作规范,实施领袖人物和重大事件布展讲解报批制度。优化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标识体系,设立重点旅游景区多语种旅游标识,设置智慧旅游导览系统。提高红色旅游景区服务管理能力和综合监管水平,开展红色旅游优质服务示范景区创建活动。推动重点场所物联网设施建设,增设监控摄像,完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建设红色旅游贵州云,建立开放的红色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时反馈红色旅游景区展览、活动等情况,实现展览、活动在线预约,及时更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相关信息。

3.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介

开展红色旅游宣传“四个一”活动。组织编制一套《贵州红色旅游系列丛书》(暂定名),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挖掘和提炼;制作一部《贵州红色记忆》(暂定名)旅游宣传片,在电视台、机场、车站、地铁、公交车等平台播出;编写一本《贵州红色旅游导游词》,为导游、讲解员全面准确讲解提供保障;每年举办一场红色旅游导游、讲解员大赛。利用新媒体开展精准营销宣传。整合微博、微信公共号、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等新媒体资源,搭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新平台。依托生态文明贵阳论坛、数博会、酒博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贵州红色旅游品牌。

4.加快形成红色旅游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红色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旅行社、酒店、车队等拓展相关业务,培育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支持革命老区群众参与特色餐饮、住宿、农家乐、旅游商品等经营服务。扩大红色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助力“黔货出山”,加快建设红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特色食品等生产基地,在景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商品销售网点。

(三)以“红色文化+”为手段,延伸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

1.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培训”融合发展

支持开发面向学生群体的红色教育培训市场,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策划推出一批代表性的红色夏令营、冬令营等产品,利用节假日开展红色体验教育和研学旅游活动。支持企业打造“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主题拓展训练营,承接各类团队建设培训项目。

2.促进“红色文化+创新创意”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一批具有红色元素的游戏、动漫及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建设集创作、展示、推广、交易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推动红色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融合发展。

3.促进“红色文化+演艺”融合发展

支持企业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推出一批优质红色影视作品和实景演艺产品。鼓励影院、剧院、美术馆等平台加大力度支持红色艺术作品展映。大力实施红色文艺推广计划,着力提升《遵义1935》《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优秀题材红色文艺作品影响力和知名度。

4.促进“红色文化+商贸”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红色商业街经济、红色商圈经济,推动红色文化与商贸业深度融合,设立红色主题的街区、商店、餐厅等,通过特色化经营,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依托遵义红军街文化核心区,推动红色资源与步行街、美食街深度整合。

(四)以完善相关政策和经营体制为保障,促进贵州红色文化产业长足发展

1.改变管理机制,鼓励红色文化优先发展

明确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强有关红色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创建各种激励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红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进对红色文化产业主体扶持方式;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红色文化企业。

2.创新贵州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模式,展现贵州红色文化魅力

创新贵州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模式,改变由各级政府或地方区域性开发形式,从整体上进行联合开发并形成全员一体化开发模式。对此,首先应在各红色基地成立联合开发协调的领导机构。其次,应建立起以依托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高校、社会共同投入的保障体系。最后,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社会力量、研发力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形成以新闻、出版、理论传播、影视网络一体化联合开发的模式,最终使贵州的红色文化真正展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3.支持红色文化景区内历史建筑合理开发利用

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设文化产业,促进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鼓励按不低于改造前历史建筑消防标准进行保护利用,鼓励采用产权置换、收购等方式对非国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

4.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保护利用

明确红色旅游项目公益服务事项和经营事项,对红色旅游景区的交通、餐饮、娱乐、商品、演艺、住宿等实行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红色文化旅游街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问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对红色文化景区周边公有物业资源进行产业化运营,鼓励利用公有物业改造符合产业发展的经营性用房,优化规划立项、建设施工、消防、安全生产等审批手续,提升景区周边公有物业资源的开发、运营水平。

5.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主体激励机制

完善红色文化主体绩效评价体系,出台鼓励探索新型展示技术、新型旅游业态的奖励政策。探索差别化用地政策,对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土地指标。加大对红色旅游文化主体的扶持力度,重点落实税费优惠和龙头企业、新业态企业贴息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贵州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