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卓非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关系着自身与高校的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与国家发展。育人先育德,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国家曾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贯彻落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三全育人”不仅符合全方位育人,而且还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观,不仅从本质上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更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全育人”是指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是指育人队伍,包括高校的师资队伍、高校辅导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等。全员育人,要充分发挥育人队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的作用。全过程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包括日常生活,社会要将其贯穿于社会生活中。全方位育人是指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应不分时间和空间,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互配合,全面促进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影响,具有整体性。全员育人从整体育人的角度出发,收集整理各类优秀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渠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三全育人”具有全程性的特点。高校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开展不同的教育,并且会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此外,“三全育人”还具有全面性特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全育人”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推行的创新型育人模式,有完善的育人体系,对比高校传统的育人体系,“三全育人”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给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长久发展带来益处,可唤醒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高,是新时代促进高校育人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传授思想知识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观念。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以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理念。大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教育功能。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既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结合起来,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同时,在专业教师的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的融合。当前,由于学科教育职能的差异,各高校相对独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也是分属于不同的院校。因此,一些教师的课程思政思想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思政理论课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忽略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导致了教书育人的“单打独斗”。
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是三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在现实的大学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化和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战略布局,既能体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还能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大学进行思政教育课程中,与其他课程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致使思政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此外,由于很多高校本身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使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更新的不及时,与新时代的发展严重脱轨,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和古板,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现象。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过于轻视,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从思想上就没有进行转变,依旧认为思政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在考试时,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甚至是为了应付考试提前打小抄。以上种种原因说明,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层面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导致无法调动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师在思政课上往往只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灌输、政治理论解释,希望能够借此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学生们身处信息化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极其容易受到影响,思政教师如果不能结合实际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现象。
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味的强行灌输,缺乏思辨。这样一味灌输,仅凭学生的想象,缺少独立的思考能力,一旦信仰中想象的美好情况被残酷的现实撕碎,容易引起一些朴实学生的反感。而对于一些所谓“情商高”的学生,有可能对于一些内容看起来入脑入心,但实际上嘴上信心里不信,最终成为“两面人”,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难以达成。而一些思想两面派的人,反而表现优异,在思政选拔中脱颖而出,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论,创新教学模式,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打造“小老师”课堂,思政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组建学生小组,拍摄学习小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思政教师的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也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立足于思想政治知识,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活动。通过课外调查、人物专访、收集问卷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
高校有经验的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增加年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传授职业经验,让年轻辅导员在工作时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坚定职业信念。除了精神上的鼓励,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适当提高辅导员在物质方面的待遇。高校还需要合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清晰的认知,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对于一些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素养,为人师表,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高校对其也要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动态变化时期,从新生入学直至毕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会发生极大的变化。针对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如何有针对性的实施全过程育人,就非常重要。在新生入学阶段,要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新环境中,就需要增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为未来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后,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临近毕业阶段,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上,通常会存在许多疑惑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调节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创设心理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思政教师应该将授课重点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政治素养极易出现偏差,如果思政教师不能将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很难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高校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统一,将思政课程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生涯。将传统授课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建微课堂,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教室教学的限制。
高校要积极推进思政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校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专业特点,根据如今的社会舆论热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便于未来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若想要正确处理科研与育人不匹配的现象,必须要将立德树人观念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换句话说,从科研选题到科研小组成立再到科研成果发表,都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观念。
全方位育人需要重组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家庭不能一味关注学生的专业成绩,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及时消除各类不良信息,坚定政治方向,积极创建思想政治宣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避免学生出现思想偏差。思政教师也应该和专业教师协同并进,形成教育合力,呈现“门门课程含思政”的现象。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已经逐渐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三全育人”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将“三全育人”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