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絮 杨霖崧 殷成龙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咸阳 712000)
急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在致残率和致死率方面均较高,现静脉溶栓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通过静脉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类药物,可将血栓内纤维蛋白溶解,进而发挥阻塞血管再通的作用[1]。而在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使用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胆固醇作用,调节机体血脂水平[2]。但是目前临床在瑞舒伐他汀应用时机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因此,本文分析急性脑梗死病患在静脉溶栓治疗前后使用瑞舒伐他汀的作用。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患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5例。试验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96±5.18)岁,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3.19±0.62)h;常规组中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05±5.23)岁,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3.23±0.63)h。纳入标准:全部病患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3];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在4h以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急慢性感染情况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者;有心肌梗死病史或是脑卒中病史者;研究前两个月后存在消化道出血史以及颅脑外伤史的病患[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全部病患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选择注射用阿替普酶(50mg/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 & Co. 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60055),药物使用剂量是每千克体质量0.9 mg,药物使用总剂量不可<90 mg,将10%总剂量在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后1 min内经静脉推注,剩余90%总剂量则需在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后1 h内完成静脉滴注。常规组病患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用瑞舒伐他汀,选择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70)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口服用药,1次/d,单次用药剂量是10 mg。试验组病患静脉溶栓治疗前应用瑞舒伐他汀,在静脉溶栓治疗前24 h内口服用药。1次/d,单次用药剂量是10 mg。每组病患均持续用药两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各时期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5]观察比较各时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6]。
2.1比较各时期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用药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用药两个月后,且常规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试验组(P<0.05)。见表1。
表1 各时期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2对比各时期两组患者NIHSS评分情况 用药前,试验组病患NIHSS评分(30.12±3.23)分与常规组的(30.01±3.16)分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13.21±1.62)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6.92±2.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用药后,常规组患者治疗效果优异4例,尚可16例,一般15例,差10例,总有效率77.78%;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异14例,尚可19例,一般10例,差2例,总有效率95.56%。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χ2=6.154,P<0.05)。
急性脑梗死属于脑部血液循环异常,当前临床普遍认为在发病后4.5h内选择纤溶酶原激活剂类药物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是干预急性脑梗死的关键[7]。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总胆固醇水平,还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故而他汀类药物存在全面的调脂效果[8]。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发挥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以及抗氧化等作用,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9]。
本文结果发现,用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高于用药后,且常规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试验组(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用药两后,且常规组病患NIHSS评分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χ2=6.154,P<0.05),结果与朱华伟[10]的研究相似。说明在静脉溶栓治疗前使用瑞舒伐他汀,能够获得良好效果。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可确保溶栓治疗后梗死病灶有关供血血管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进而提升血管内皮完整性,可避免血栓再形成[11]。另外,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脑组织血管合成内皮生长因子,加速神经元和神经血管修复[12]。
综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患,在静脉溶栓治疗前使用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神经功能,强化治疗效果,发挥一定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