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媛 曾令思
学习需要思考,思考源于疑惑,疑惑产生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到南宋教育家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再到十九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教学法”等,无一不展示了“问题”对教学的重要意义。笔者发现,借助“作文问题单”进行写作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聚焦,教学目标的清晰,教学过程的简明,同时,写作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下面就以近期的一次作文教学 ——“突出中心”修改指导为例,谈谈“作文问题单”的使用。
在近日习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出现了中心偏离、中心不集中、中心不突出的现象,围绕中心进行写作既是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教师理应关注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统编本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非常明确地谈到“围绕中心进行写作”是写作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七上第五单元写作训练为“突出中心”,七下第四单元写作训练的重心为“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九下第三单元写作训练“谋篇布局”里谈到“要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对材料作全面的梳理。”除开课本的直接呈现之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综上分析,学会围绕中心进行写作,是学生真实学情的呼唤,教会学生围绕中心写作,是教师把握写作教学重点的需求。有了这样的理解后,笔者将学生近期习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整理中发现,虽然习作中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因详略不当而造成的中心不突出;2·因缺乏点题而造成的中心不突出;3·因逻辑混乱而造成的中心不突出。
明确原因后,笔者首先围绕问题进行筛选。将中心不突出的习作篇目罗列出来,细读分类,选择其中题材最常见、最易于课堂修改的篇目作为备选材料。随后,将习作进行调整,或取其片段,或取其提纲,形成一个个“例子”,使“该片段足以说明问题,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所可能引起的注意而导致精力的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这样,借用“例子”,就可以集中反映三种典型的中心不突出的情况。随后,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以学生为主体活动,附于“例子”后面,形成“作文问题单”。(如下图所示)
作文问题单
例1:作文片段
离别的滋味
……
在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爷爷却被查出了重病。那时家里忙得不可开交,但在两个月后爷爷却不见好转。于是我们家决定让爷爷与奶奶一同回到在乡下的老家。可一段时间之后,惊人的是爷爷的病竟然在好转。
听到爷爷好转的那个满树绿意的夏天,我们一家人便回到了老家。回家后,爷爷看到我们就如同一个小朋友看到了糖果一样。他非常喜欢和我们待在一起,那几天他总是一脸的微笑,像是掉入蜜罐一样。可快乐的时光终是短暂的,不久我们便要离去了。
在我们离去之时,坐在车上,我不禁地往后一瞥。只见爷爷孤零零地站在门口,就像一根竹竿一样立在那里。我的眼渐渐地模糊了,那一刻,离别的滋味如此难受。
……
例2:作文提纲
我爱夏雨
①一觉醒来,发现窗外已经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昨夜的闷热、烦躁已经荡然无存,这场夏雨,让我的心情舒畅多了。
②夏季的雨量也更多。
③夏季的雨还是不可预测的。
④夏季的雨还是短暂的。
⑤我爱夏天的雨。
例3:作文提纲
值得珍藏的美
①什么可以被珍藏呢?也许是个珍宝,也许是某个角落的奇花异草,也许是某个夜晚的星辰……我心里珍藏的却是坚强的美,乐观的美,贫穷的美,思念的美……
②这位留守儿童的坚强。被抛弃,独自坚守着家。
③这位留守儿童的乐观。面带微笑。
④这位留守儿童的贫穷。家中生活异常艰难。
⑤这位留守儿童的思念。思念远方的父母。
⑥难道这种坚强,乐观,贫穷,思念的美不值得珍藏吗?
【活动1】小组讨论:以上三个例子存在什么共同问题?
【活动2】你认为以上例子可以怎样修改?请结合一例,提出一条建议,并分析说明。
【活动3】牛刀小试:结合建议,选择其中一例,进行升格修改。
以“作文问题单”为抓手,借助一节作文评讲课,指导学生进行例文修改。具体环节如下。
学生阅读问题单,完成【活动1】“小组讨论:以上三个例子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经过比较,学生发现无论是片段还是提纲,这三例都存在中心不突出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三例中心不突出呢?经过逐一分析,可以发现,例1 的主要原因是详略不当。本该详写的离别部分,内容太少,不够突出,原本该略写的离别前的部分,内容过多、篇幅过长,这样一来,题目中“离别”二字就体现得不够充分,进而作者内心的“滋味”就不够突出。例2 的主要原因是文不对题,偏离中心。从提纲来看,②③④这一主体部分,集中写夏雨的特点,它与题目“我爱夏雨”缺乏紧密关联,尤其是喜“爱”的情感,在提纲中并未体现,这就造成了提纲内容与题目失联。例3 从提纲的外在形式看,好似与题目密切相关,但只要认真一读,便可发现,该提纲在逻辑上生拉硬扯,强加关联,缺乏逻辑,例如第④⑤两段写贫穷、思念,与文章意图表达的中心“值得珍藏的美好品质”并无关联。
明晰了以上三例的共同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后,学生继续完成【活动2】。
以上例子可以怎样修改?请提出一两条建议,并结合其中一例进行分析说明。
经过讨论、交流,共梳理出四种方法,具体如下。
(1)删去冗杂,精简概括
删——删去与中心无关联的内容。例1 中,整篇文章以离别为主要内容,与离别无关的事,则不需涉及。据此,上文的“家里忙得不可开交”“于是我们家决定让爷爷与奶奶一同”等内容可删去。
简——精简与中心有一定关联,但不能直接表现中心的内容。有些时候,为了叙述的完整,会提到与中心有一定关联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只起穿针引线或丰富文章的作用,它不是文章的主体。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力求以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比如,例文1 中“爷爷病情变化”“我们一家返乡”可以看作是离别前的背景,与主体(“离别时的情景”)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将之精简、概括。
(2)补略为详,充实主体
课标中谈到,我们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凡与中心直接相关的内容,需要重点写、详细写,篇幅应较长。据此分析,例1 写离别时的内容,过于简略,需要补充。方法有二。
丰——让描写更丰富。例1 对离别的描写仅从“我”的角度出发,来写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角度较单一。但这部分内容恰巧是文章的主体,若要突出这部分内容,则可对此进行添加,使内容丰富起来。如添加环境描写,渲染离别气氛,使描写角度丰富;添加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刻画丰富;添加事件,如运用联想,插叙一段与爷爷有关的往事,使文章叙述更加丰富等。
细——让细节更动人。细节描写对文章影响深远,巴尔扎克在《个人生活场景》一版后记中曾经谈到,内容和情节都已修改的基础上“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例1 中,该片段在描述离别情形时,写到“坐在车上,我不禁地往后一瞥”“我的眼渐渐地模糊了,那一刻,离别的滋味如此难受”。这几句话的中的“难受”比较笼统、概括,难受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难受的状态是怎样的,没有细致的刻画,因此读来感触不深。经过交流,学生认为在描写时要学会“按暂停键”,把场景定格在离别那一刻,多角度、细致地描摹,对细节进行深入地刻画,以此打动读者。
(3)恰当点题,紧扣中心
例2 作者想表达对夏雨的喜爱,但在②③④段中,作者却偏向了对夏雨特点的描述,对于为何喜爱夏雨并无交代。因此,可在原文的基础上,从内容方面进行前后衔接,理清夏雨特点和喜爱细雨之间的关系,再加入较为明显的点题句,使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紧扣中心。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紧扣中心明主旨作文误区:中心不突出》 中的内容:“扣题点睛”是关键,我们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在行文时,我们首先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明显的位置,让读者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文章的主旨。“扣题点睛”有多种方法,一般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点题。一是标题直接点题;二是篇首点题,开宗明义;三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四是卒章显志,结尾点题。在“扣题点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题旨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显志”,或任意拔高;二是题旨不但要有表现力,而且要精练准确,干净利索,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三是题旨的开掘,点在篇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总之要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以升华。
根绝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点题句在内容和位置两方面均有要求。由于该提纲中间的②③④段为并列结构,因此,可在每段开头或结尾加上点题句,使每段内容紧扣中心。
(4)逻辑推导,据果溯因
不同的思路是有高下之分的。举极端的例说,一种,可能忽此忽彼,像是常常断了联系,总起来又漫无边际,不成体系。例3 读来就给人以联系松散、生拉硬扯、漫无边际之感。例如第④⑤两段写贫穷、思念,与值得珍藏的美好品质关联不大。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可以用补写句子的方式,来修改这一提纲。笔者将之取名为“逻辑推导法”。如第④段,“家中生活异常艰难”是一个现状,我们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因”,而我们要依据这个因,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留守儿童的某种精神品质值得赞扬。因此,据果溯因,补充前后内容,如“家中生活异常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留守儿童的____________ 值得我珍藏”,让行文逻辑自洽。同理,第⑤段,“思念远方的父母”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因”,要写出“留守儿童的精神值得我珍藏”这一果,那么也可以通过补充前后内容,完善因果关系的方式,让行文前后自洽,如“思念远方的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留守儿童的____________值得我珍藏”。倘若能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让行文自然流畅,那么,文章的中心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详细分析了“例子”的问题、共同商议了修改方法后,学生完成【活动3】牛刀小试:结合上面谈到的建议,选择其中一例,进行升格修改。修改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推举出本组修改得较好的例子,进行全班交流、点评。在此,展示几位同学修改后的例文及同学点评。
例1:
离别的滋味
……爷爷患上了重病,为了安度晚年,他和奶奶一起回到乡下老家。没想到,他竟奇迹般地好转了。我们一家高兴地回去探望他,他见到我们也像小朋友看到了糖果一样欣喜。
在我们离去之时,坐在车上我不禁地往后一瞥。只见爷爷孤零零地站在门口,就像一根竹竿一样立在那里。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们离去的方向,像是要将空间望穿一样,跟随着我们的身影一同到遥远的天际。之后他又用那双干枯的手抹了抹脸,一滴滴晶莹的泪珠顺着手臂流下。这个动作,却让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鼻头一酸,险些哭出来。不禁回忆起爷爷曾经送我上学,我挥着小手在校门口跟他说再见,想到爷爷给我做的纸风车,爷爷带我吃的糖油果子……我竟是一刻也不想远离他。车越开越远,爷爷在我的视野里渐渐远去,渐渐模糊。可谁知这一离别竟成了永别。
点评:原文的前两个段落均为相聚时(离别前)的场景,对事件的叙述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的描写。修改后,该生将前两个段落合并为一个段落,大幅删减与离别无关的内容,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为详写中心留下了笔墨空间。针对原文第三段,该生进行了扩写补充,细致地描摹了离别时爷爷的状态和“我”内心的感受,插叙了以往爷孙相处的片段,通过今昔之比,突出了离别的悲痛之情。修改后,“离别”之景更加生动,内心“滋味”更强烈。
例2:
我爱夏雨
①一觉醒来,发现窗外已经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昨夜的闷热、烦躁已经荡然无存,这场夏雨,让我的心情舒畅多了。
②随着夏季到来,雨量变大了,我爱夏雨,爱它那惊天动地发声。
③夏季的雨还是不可预测的,我爱夏雨,爱它在烦躁的夏日为我带来的惊喜。
④夏季的雨又是短暂的,我爱夏雨,爱它为我带来短暂的轻松。
⑤我喜欢雨,更喜欢夏天的雨。
点评:该片段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夏雨的特点进行深度挖掘,从夏雨的声音、夏雨的变化莫测、夏雨的短暂这三个方面来写夏雨的特点,进而描写不同的特点带给人的不同感受——震撼、惊喜、轻松,而这正是对“喜爱”的具体表现,这就巧妙地将前文夏雨的特点与后面的心情联系了起来。同时,用反复点题的形式,突出了中心。
例3:
值得珍藏的美
①什么可以被珍藏呢?也许是个珍宝,也许是某个角落的奇花异草,也许是某个夜晚的星辰……我心里珍藏的却是他们的坚强、乐观、懂事。
②留守儿童独自坚守着家,他们承担起过重的责任,这种坚强的精神,是值得珍藏的美。
③留守儿童家中贫穷,但他们不抱怨,还愿把自己仅有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种乐观、不吝啬的品质是值得珍藏的美。
④留守儿童思念远方的父母,但也明白父母在外打拼的不易,于是他们将思念化作信件,这种体贴懂事,是值得珍藏的美。
⑤难道这种坚强、乐观、懂事,不是值得珍藏的美吗?
点评:在原例中,第④段写生活贫穷艰辛恰巧可以突出第②段要展现的坚强品质。因此,学生对二者进行了合并,这让行文更加简明。同时,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其主体②③④段进行补充,用不同的事件,对“值得珍藏的品质”(乐观、懂事、坚强)等进行具体阐述,让主体部分逻辑更加清晰。
学生通过评、议、改三步,由说到练,由评到改,最终解决了中心不突出的问题,实现了例文的升格转变。除开上述写作教学实践外,笔者还进行了诸如“清晰地叙述故事”“适当的想象联想”“利用类比构思”等一系列的写作教学实践尝试,虽然各次的写作教学目标不同,但相同之处均为采用了“作文问题单”。通过反复实践,笔者发现通过“作文问题单”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真正的写作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而这主要是由于“作文问题单”中的例子是学生身边的真实例子,“作文问题单”中的相关“问题”可“逼迫”学生直面真实的困境。在各次写作训练中,选择一个学生写作问题最突出的方面进行集中分析、集中探究、集中训练,促使思维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展开有目标的回忆、联想、分析、试探,让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让写作方面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