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写作教学形态

2023-01-11 23:48吴子兴
中学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立德学科核心

■ 吴子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相应地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作为语文课程的课程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特征的写作教学

导向是一种引领,意味着新旧之间发生转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不仅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更多意味着在迈向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促使教学发生一系列的转变,最终达成教学的的某种实质性变革。从这个角度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写作教学研究,不仅需要研究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特征的写作教学应该是何种教学形态的问题,也需要研究应该如何实施的问题。

1.立足“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科核心素养最基础的一个方面。在课标中,与之对应的课程目标主要有:“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其中,“语言积累与建构”指向“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方面;“语言梳理与整合”则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而“语言表达与交流”则提出具体的表达、交流要求,与写作教学关系最为密切。正如课标强调的:“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发挥“语言建构与应用”对写作教学的导向功能,一方面应以语言实践活动为立足点,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写作;另一方面,应利用写作完成相应的语言积累、建构、梳理和整合。同时,要求写作教学突出语境意识与读者意识,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及对象,及时做出相应的交际调整。

2.着眼“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标中有3 项“课程目标”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对应,分别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一直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及“思维品质”。“语文思维品质主要是指语言实践运用的思维质量与表现出的行为风格。”课标在提及“提升思维品质”时,突出强调学生“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发挥“思维发展与提升”对写作教学的导向功能,应注意在语言学习中锻炼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言运用的过程,是思维深度介入的过程,思维出问题的话,将导致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写出来的作文也容易产生思路混乱、词不达意等问题。“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还应该有思维内容的训练。”在写作活动中发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别具意义,最终将达到以写促思、以思促写的效果。

3.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标中“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这3 项课程目标对应“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显然,“美的表达与创造”涉及到表现美、创造美的问题,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发挥“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写作教学的导向功能,可着重从“美的表达与创造”这一目标入手,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上述要求把写作视为一种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活动,强化写作的审美创造功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写作教学的功利性以及近年来过分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4.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标中“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3 项课程目标对应“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写作无疑是传承文化,理解文化,关注和参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发挥“文化传承与理解”对写作教学的导向功能,可着重从“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一目标入手,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可见,写作之于文化最大的意义是“参与”:通过“参与”的形式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写作教学形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与之对应的语文课程目标的提出,详细勾勒出高中写作教学应有的教学形态。

1.在“立德树人”中彰显写作的育人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总目标下必须承担而且也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由此推知,在语文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放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中进行,并在“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实现。事实上,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大方面与立德树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其中,语言方面涉及对祖国语言的认同,思维方面涉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涉及美的熏陶,文化又与文化修养、文化自信密切相关。

写作是个体灵魂自我洗涤的过程。写作个体通过写作活动提高自身对社会、人生及自我的认识。相应地,写作教学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帮助学生对其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位的过程。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人却把写作看做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突出表现在为了达到某种应试目的,写假话、大话、空话,甚至指鹿为马,信口雌黄。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写作教学的灵魂,一旦离开“立德树人”,写作教学势必成为空洞的语言学习,变成空架子。有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作方法、技巧等技能性方面的训练,更应该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人格教育,体现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立德树人”中开展写作教学,突出写作的育人性,是近年来高中写作教学的趋势,这种趋势尤其显现在高考作文的导向上。以2021 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为例,命题者结合党的百年华诞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启发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发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当担精神。应该说,该题明显对应了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重要方面,即强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熏陶与浸润。正如命题者所言:“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可见,在现今强调“教—学—评一致性”的大背景下,高考作文不仅重视写作能力的考查,而且重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引领。这就要求写作教学应在“立德树人”中彰显写作的育人性,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2.在读写融合中提升写作的自主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其中,读写融合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传统语文教学虽然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但具体操作上,重读轻写也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教学在处理阅读与写作关系存在以下难题:(1)虽然提倡多读多写,以读促写,但是会读是否自然就会写?多读是不是必然就能善写?(2)课堂上一旦读什么,当堂或课外就要跟着写什么。那么读什么是不是就一定要写什么?写作仅仅是一种对阅读的模仿活动?从实践效果看,学生怕写、不会写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过程中取得平衡,使写作具有相对的独立地位,突出写作的自主性,是新时期写作教学应做出的必要改变。针对这一改变,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提升写作的自主性,改变传统只单靠阅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再简单迁移写作技法的惯常做法。

例如,可以尝试以研究性写作活动带动学习性阅读,通过学习性阅读满足研究性写作的学习需求,以此改变写作受阅读支配的从属地位。如高中语文统编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一个研习任务:“很多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却并不广为人知,你的家乡也许就有这样的英雄。以班级为单位,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这种写作任务的内容及方向就不同于传统的写作要求,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该写作活动虽然与该单元的革命文化作品有关联(如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习其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但是任务的完成与这些作品的研读并无必然的关联,或者说需要依赖阅读这些作品才能够完成。事实上,这些写作任务的完成更受制于任务本身的要求(如研究、挖掘所在家乡英雄模范的独特性)、以及因任务的具体要求而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事先提供的,而是根据任务要求的实际需要及写作者本人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这类写作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不完全依附于阅读,这里的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并不是依附性的,相反,更多是以写带读,即根据实际的写作需要来选择、确定阅读内容,这里的阅读主要是为写作服务的,而非和传统教学那样,单纯从阅读出发,由阅读指挥写作、决定写作。

3.在学习任务群中突出写作的实践性

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新提法,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共安排了18 个学习任务群,涵盖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方面的培养。

纵观课程标准中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写作方面的要求。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应该利用这个平台,设计能呼应学科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内容。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写作教学,应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强化问题解决意识、构建活动式写作教学。这类教学特别强调项目活动的情境性、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式的整合性,突显写作活动的实践性。写作不再是写文章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围绕学习项目的真实任务需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其表达与交流的基本功能。

例如,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提出了以下要求:“重视对作品有关背景的深入了解,可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获取真实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整理采访记录,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以加深对革命活动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教师可精心设计相关写作学习任务以响应课标上述要求。譬如可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炼生成一个“搜集、整理红色革命故事”为主题的学习任务,开展相应的写作教学。具体而言,学生在采访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后,需要借助“写作”整理口述历史、形成访谈纪要,书写红色革命故事等,这些体现了真实生活情境对多样化写作类型的不同需求;又如,在整理、书写红色革命故事的“写作”过程中,还需要对一些材料进行研究、考证、甄别等工作,这也体现“写作”的研究性质;再者,学生还可通过写“编后札记”的形式,对“搜集、整理红色革命故事”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抒发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应该说,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写作教学,不再只是关注写作的文字技巧、表达手法的问题,“而是扩展到所有需要借助写作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问题,从简单的日常交际到专业的工作再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总之,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写作教学在“立德树人”中彰显了写作的育人性、在读写融合中提升了写作的自主性、在学习任务群中突出了写作的实践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写作教学的参与,写作教学则可以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独特的作用。

猜你喜欢
立德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