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

2023-01-11 19:06姚桠婷
中小学电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图形数学知识信息技术

姚桠婷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222)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经过编委会的精心编纂,不仅实用性强,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找出能够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切入点,以此带动对其他知识的深入讲解。实践证明,借助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加轻松愉悦,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可以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一、创设具体情境,促使课堂教学趣味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课堂应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有效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将教学重难点形象化、具体化,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时,应当注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喜欢通过感官实现对事物和知识的认知,刺激他们的大脑形成深刻的记忆,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在知识导入环节,教师有效借助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这样的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曾经一起去动物园秋游。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请到了一个动物朋友,让它一起和我们学习数学,但是这个动物朋友在来的路上发生了一点事故,因此导致两个眼睛变歪了。请问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帮助这位动物朋友把眼睛移到正确的位置?”这种故事性的情境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能在脑海中联想到故事的画面,从而积极举手踊跃参与。教师再让学生借助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将眼睛放在与另一只眼睛对称的地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画面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继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通过操作鼠标引出对称轴,让学生进一步醒目地观察对称轴的出现,使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引出相关的对称图形,并呈现给学生,便于引发学生联想,增强他们的学习印象。做好这些铺垫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深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图形,利用人们对轴对称图形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他们会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和记忆。教师通过富有生活情境的内容导入,可以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场景直观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同时也会牢牢地把握住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二、直观展现图形,帮助学生深度理解

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关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为了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直接展现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把讲解过程化繁为简,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并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视频的方式,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去讲解一些概念形成过程、公式推导过程、图形转化过程以及原理验证过程的内容,可以立体形象地为学生直观展现知识,从而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牢牢掌握各类知识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知识现象,比如对称现象、旋转现象等,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几乎所有知识的验证过程都可以详细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反复观察、仔细思考,快速消化并准确理解知识[2]。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例如,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前用电子白板的各种操作按钮将静态化的图形进行动态化处理,使扁平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整体的认知。同时,也为后期知识层次展开打下基础,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再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特性”内容时,为了有效克服“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木棍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可以动手操作一下,亲身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为了对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多边图形,动手拉一拉。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特性。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深刻感知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应用,改变他们对数学知识枯燥的刻板印象,转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学生通过制作三角形的过程,能够借助生活经验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三、优化教学活动,深入了解知识规律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数学学习中,尽管有很多计算题、理解题,教师仍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展示功能,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环境基础。首先,信息化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实际活动提供引导,让学生明确活动开展的过程和任务,从而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变得更加可视化,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后,学生最终的实践成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3]。如此一来,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持续优化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从家中找到若干个长方体包装盒或正方体包装盒,必要的时候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包装的相关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然后,教师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微视频或者PPT 等课件为学生展示包装的具体过程和原理,让学生明确包装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学习的期待。最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包装过程中涉及的表面积计算知识。如此一来,更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做好铺垫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包装有关的趣味性的、综合性的实践任务,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包装盒。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计算表面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表面积的应用,深化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在实际包装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只包装侧边或露出顶面等问题。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审查题目,检查自己的操作步骤,精心做好每一步,对处理不当的地方进行重新计算,明白做好每一个细节就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心态上的教育,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深层次提高。

四、重视练习巩固,更加全面了解学生

在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开展检测等形式进行检验,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在设计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布置科学的、综合的习题,并且通过对习题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时刻注意习题中的各种变化或陷阱,避免出现错误。此外,使用信息技术设置课后习题,还能使教师及时接收学生的知识反馈。如此一来,能够为教师后期的教学内容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做习题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水平离教学目标以及班级整体水平还差多少,明确后期的学习方向,提高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相关内容时,如何测量角的度数并读出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系统设置具体的习题,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4]。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五个问题:第一,让学生通过内圈刻度测量锐角和钝角;第二,让学生通过外圈刻度测量锐角和钝角;第三,让学生测量没有水平放置的角;第四,让学生测量度数不是整十数的角;第五,让学生测量有一条边被挡住的角。这五个问题层层递进,操作性比较强,而且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好胜心。针对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状况,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认知,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如果学生掌握不好,教师可以采取微视频的方式,转换教学思路,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转换讲解方式,甚至让理解透彻的学生进行讲解。对于少数不理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课后服务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拓展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之外,还应当重视数学知识的拓展。丰富的拓展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拓展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以及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以此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虽然学习数学过程中以计算为主,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数学也有着很多背景故事、名人趣事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这些故事、趣事,学生借助故事、趣事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增强内心的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圆形的模型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教材中圆的概念,引导学生形成对圆的初步认知和理解,也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圆的图形,从不同角度向学生介绍关于圆的知识。为了充实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古代关于圆的定义,比如墨子提出的“圆,一中同长也”。教师通过为学生拓展这句话的出处来源、故事发展等,并将这一概念的发现与国外发现时间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家为数学教育做出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动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报效祖国的热忱。

六、借助系统总结,促进学生及时反思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当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这也能培养他们及时反思,不断加强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主,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总结章节内容或整本书的内容,或与某一知识点有联系的其他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小组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交流能力。教师也要在学生总结知识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完善学生的总结效果。小学数学教材看似每个章节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其实各个章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控知识的结构以及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画出思维导图,总结自己所学习到的所有知识。

仍以“圆柱体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在解决完本章节内容的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画出关于圆柱体的思维导图,厘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概念记忆,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圆柱体的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还可以添加其他关于圆柱体的知识内容。最后,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小组之间选出代表描述学习成果,其他学生也可以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引导学生这样做之后,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制作微视频,作为学习成果展示给家长,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其次要树立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课堂打造得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态度等,做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学知识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