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00)曹清蒙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若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便能体验作者笔下的万千事件与百态人生。想要实现深入阅读,相应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语文知识点繁多。在阅读过程中,大量无声的文字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保持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比如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文本的角色,激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要与文本进行对话,保持最佳的阅读状态。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感知、揣摩与剖析;而要想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便需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真实地走进文本。
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很纳闷:为什么大家明明都看到皇帝一丝不挂,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来,这是不是不符合常理?这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那么学生可能很难产生正确的认识。教师需要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那么,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相应内容时有效联系生活。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假设有一天,你看到走进教室的班主任的头发乱糟糟的,你会不会率先提醒?”有些学生表示不会去提醒。教师询问:“为什么你们选择不去提醒?”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不好意思”“不敢”“没必要”等。然后教师让学生联系文本中的情境去思考:为什么没有人提醒皇帝衣服是不存在的?有学生认为,之所以没有人提醒皇帝,是因为大家都害怕担责任,害怕被惩罚。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当谎言被小男孩拆穿的时候众人有何反应。有学生回答:“所有百姓都说皇帝的确没穿衣服,而皇帝即使知道,也依旧趾高气扬地把游行大典走完了,还让大臣托着本就不存在的后裙。”最后教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假如你在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条标价一万元的名牌裙子,可是它并不好看,你会如何评价这条裙子呢?”有学生回答:“这条裙子的设计很独特。”有学生回答:“名牌果然与众不同。”教师小结:“我们在看一条裙子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戴上价格的滤镜。其实文中的百姓以及大臣起先之所以不敢说出真相,是因为他们戴上了虚伪盲从的滤镜。”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童话想要告诫我们:要做诚实的人,不能虚伪盲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触动学生涌动的情思,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走进文本,探究其中的人与物。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编写者会给一些文本配上精美、形象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去了解文本中人与物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插图进行文本阅读,明确插图照应的是哪部分的文字内容。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重构画面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让学生为课文绘制一张插图,这样学生的学习感受便会更加深刻。
如教材《故乡》一课中就有一幅展现中年闰土形象的插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插图,看一看图中闰土的形象与文中描述的是否一致。教师还可以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初步总结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文中是这样描述少年闰土的:“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然后让学生去观察PPT 上所展示的“闰土刺猹”的图片。学生发现图片生动地展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小圆脸,套着银项圈,穿着红肚兜,在月下刺猹的时候神情十分坚定。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中年闰土形象的描写。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是这样形容中年闰土的——“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再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亲手绘制一张中年闰土肖像图。教师不给绘画的形式设限,使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绘画。这样的绘画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高。学生会在绘画前更加认真地阅读文本,有效激活自身的情感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肖像图与文中的插图做对比,以深化学生的相关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借助形象的图片,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某些文章的教学且比较消耗时间。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一教学方式时,不仅要考虑绘画的难度,还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避免绘画时间过长而导致阅读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由图及文地去思考问题,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各人物的心理,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感受文字的最佳方法是赋予文字以声音。相对于无声的文字,有“声音”的文字更能直击人的内心,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播放一些和文本内容相关的音频,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阅读。另外,声音能够促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如下所示: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教学中,教师布设演绎“孔乙己被众人取笑”这一场景的任务,让一名学生扮演孔乙己,另外几名学生扮演在酒馆里喝酒的闲客。这样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班里的学生相互推荐或者自荐的基础上,教师最终和学生一起挑选出几个“演员”,并让他们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排练。在演绎之前,教师给予了这些“演员”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我及文本内容。比如,告知他们在演绎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一是人们嘲笑孔乙己时的语气,孔乙己被嘲笑时慌乱又“端着”的状态;二是孔乙己排九文大钱的动作;三是孔乙己摇头晃脑地曰“之乎者也”的样子。演绎结束后,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还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理解,探讨人物的“可悲”“可怜”“可笑”,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文本的内容及文中的人物能被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如此,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
除表演类的体验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编者,对文本进行改编。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思想及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比如,有学生认为孔乙己很可怜,他想要让孔乙己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这一学生给《孔乙己》续写一个结局。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学生,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加自由和宽广的自主创作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宜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初中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迪学生想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地讲解,而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尽情地发散思维,从而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比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十分有画面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其究竟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而是先鼓励学生自己去想象,以体会其中的意境。于是学生纷纷发挥想象:一个寂静的夜晚,苏轼和友人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一切给人清静、空灵的感觉。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放松,更加主动地去阅读与理解文本,进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说一说哪些事物会给人清闲自在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文本的意境中,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内涵,进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体验”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只有让学生边阅读边体验,阅读教学才有意义。简单的浏览并不等同于“阅读”。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通过阅读领悟文章的言外之意。想象和联想是探究文章内涵的重要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以使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体验,并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片、组织活动、鼓励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不仅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既读懂内容又有所感悟,进而有效地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