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素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先生下的这个定义已广为人知,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实际上,媒体并不全是这种“硬新闻”的呈现。首先,“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有限的,而媒体的容量是充裕的,最“新”的报道无法满足媒体对“量”的需求;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纪念日或者节庆日,回顾性报道、成就性报道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即旧题材也成为媒体报道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让“旧闻”重新以崭新的姿态走近受众,并引发广泛关注,这也是媒体面临的一个课题。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展现党的伟大成就成为这一年度的重大主题报道。河北《石家庄日报》也推出多个大型报道,在编委会的领导下,由笔者策划推出的“红色旋律的石家庄故事”系列报道因为特色鲜明脱颖而出,受到广泛赞誉。“红色旋律的石家庄故事”以诞生于石家庄或从石家庄走出的音乐家创作的红色经典歌曲为主线,重新梳理这些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展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石家庄人民作出的突出贡献。系列报道前后推出15篇重头报道,6万余字,配以丰富的图片,甫一问世便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受到广泛好评。
“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如今,你们带领乡亲们传承红色基因,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摘掉了贫困帽子,我感到很高兴。”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给小山村的百姓带来莫大鼓舞,也给石家庄人民带来莫大激励。红色经典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团结就是力量》再次在北庄村唱响,在全国唱响。70多年前的“旧闻”因为当下的关注具备了新的热度。围绕着《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等报道、评论纷纷出炉。
“受众的关注度”是评判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红色旋律的石家庄故事”就是依托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热度,并从这一切入点,再引申一步,从单一歌曲到同类型红色经典歌曲,以红色经典歌曲为主线进行策划。这种贴合“时下热度”和“受众关注度”的策划,可以省去报道的预热、受众的逐渐适应阶段,从诞生之初即与受众的关注度契合,更容易引起阅读兴趣。
与“最热点”相衔接,旧题材便具备了新关注的潜能。但是,潜能变成现实还须具备“必然性”。在实施层面,还要看石家庄是否具备以红色歌曲来做策划的必然条件,也就是说,石家庄的红色资源中有没有足够的红色经典歌曲来支撑这一策划?
石家庄是片英雄的土地、红色的热土。抗战时期,太行山一带山区村落发生过许多重要战役;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成为我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石家庄作为我党领导下解放的关内第一座大城市,为支援全国解放及新中国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战斗过,创作出了很多激情澎湃、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搜集挖掘这些经典歌曲,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既是献礼建党百年,也是对石家庄红色党史的一次重新梳理,以崭新的视角丰富石家庄党史资料宝库。
“红色旋律的石家庄故事”系列报道突出两个关键词:“红色旋律”紧扣《团结就是力量》引发的红色歌曲热,以字眼“链接”受众心中的“热点”;“石家庄故事”突出地域性,以接近性触发受众的亲切感。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与石家庄有着紧密关联:它的词作者田汉的夫人安娥是石家庄人,而夫妻二人的部分遗骨、遗物也安葬在石家庄;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是从滹沱河畔走出的革命诗人,是石家庄市近代革命史上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被誉为“颂党第一歌”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它的词曲作者曹火星是石家庄市平山籍人民音乐家。
这三首最具影响力的红色经典歌曲都与石家庄有着深刻渊源,也广为人知。关于这三首歌的报道在以往的相关纪念日也偶被提起,但以此支撑系列报道显然是不够的。作为建党百年的系列报道要做出深度厚度、做出影响力,这是从策划之初就设定的目标。
有关石家庄红色历史的报道很多,但多以革命人物或事件等来报道,以红色经典歌曲为主线,需要从浩如烟海的革命史料中挖掘梳理,寻找素材。
一是从红色文艺作品中寻找线索。在党的百年历程中诞生了很多经典文艺作品,有许多与石家庄有着深刻的关联:经典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传于石家庄市平山县天桂山一带;战火硝烟的年代,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和首演均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庄村;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194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创排和首演,而华北大学就位于石家庄;1949年,话剧《红旗歌》首演后,引起轰动,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了全国性的演出风暴,后来又拍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坛盛事,而这部话剧就是以石家庄的大兴纱厂为创作基地,以纱厂女工为创作原型的;《红珊瑚》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一部经典民族歌剧作品,其主创人员之一林荫梧为石家庄人……《北风吹》《团结就是力量》《民主青年进行曲》《红旗歌》《珊瑚颂》……这些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中的插曲、主题曲也广为人知,备受欢迎。
二是从革命人物报道中挖掘素材。石家庄革命女杰安娥曾创作过很多歌曲,《卖报歌》可谓耳熟能详;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家喻户晓,王二小的原型就在石家庄市平山县,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郞》曾唱响晋察冀边区,唱响全中国,并传唱至今;从石家庄走出的音乐家李遇秋等参与创作史诗级红色经典《长征组歌》;传唱至今的“榜样”之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其曲作者、“一代音乐巨匠”生茂为石家庄人。
三是从历史事件中梳理。1939年,华北联合大学1500名教职学员来到晋察冀边区,随着这支“铁的文化纵队”的到来,边区上空回荡起一首慷慨雄壮的歌曲,它的名字叫《华北联合大学校歌》;石家庄曾有过一首颂歌——《石家庄解放对口唱》,这首堪称“全明星阵容”的超级金曲,由众多解放区文艺名家创作、演唱……
通过从历年的报道以及史料部门挖掘,线索日益清晰丰富。以红色经典歌曲为“灵魂”组织起的一系列报道,使当年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呈现在受众面前,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完全忽略了这些内容是“旧闻”。丰富的内容、抢眼的版面设计、图文并茂的推出形式受到广泛好评,许多读者表示:没想到这么多重量级红色经典歌曲跟咱石家庄有这么紧密的联系!
在浩如烟海的红色史料中,按照“歌曲”这一标准精挑细选、串联成串后,一切都焕然一新。一个筐子里尽管装的还是白菜萝卜,但是,这个新颖别致的筐子还是让人心生好奇,忍不住打开筐子来看一看。
筐子是新的了,但如果筐子里依然是旧有的、大家司空见惯的白菜萝卜,那么,这种新奇只是一瞬间,失望会接踵而至。所以,如何让筐子里的菜品也变得新鲜好吃,这才是最终吸引读者的关键。
构成系列报道的一个个独立篇章,其中的故事主干是早已成型的,并且历经了许多年,再次挖掘出鲜为人知的内容实属不易。这时候,讲述方式上的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以崭新的场景描述增加代入感。这些“旧闻”可能讲过无数遍,但“旧闻”的发生地却是日日变化的。每篇报道记者都寻访旧地,而旧地场景的描述就成为区别于“往年”的独特之处。人物、事件、场景是让一篇报道鲜活的关键,尤其是开头部分,真实场景的描述会瞬间拉近读者与“旧闻”的距离,让“历史”变得不再遥远,当下场景的描述也会使报道变成独特的“这一个”。
二是以最新的采访对象缩小距离感。讲述一些久远的故事常常会遇到当事人已不在或难以寻访的问题,这时候切忌生搬资料,再丰富的史料堆积也逃不出枯燥的窠臼,也避不开与以前报道雷同的怪圈。随着事件发生时间的不断推移,事件、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也在不断变化。要使报道做成独特的、具有当下特征的“这一个”,寻找与当下受众群体最接近的采访对象可以增加受众对报道的亲切感。当年的房东、邻居、同事等可能已寻访不到,这些大多可以通过史料得以补充,房东的子女、邻居的子女、同事的子女等,尽管这些人已经离当年的新闻故事核心更远一些,但由于这些人更接近当下的受众,从而使报道更接地气。
三是以生动的讲述增强吸引力。见人见事见场景,有叙述、有描写、有人物语言,故事的讲述要讲究方式方法。史料类的报道一个通病是生硬枯燥,缺乏吸引力。“红色旋律的石家庄故事”每篇报道都力争出彩,以情节吸引人,以人物打动人,以故事激励人。文中有大量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受众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在新闻报道中,“旧闻”重提不可避免,但这种重提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随时关注时事,寻找最新的结合点,确立具有高度的时代立意,在确保新闻主干科学真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新意,以新的切入点、新的故事来源、新的讲述方式等,让旧题材焕发出新活力,成为新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