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指导探析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

2023-01-11 14:49黄玉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幼关怀同伴

郑 卫,黄玉娇

(1.遵义职业技术学院;2.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种正常的交往现象[1],冲突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语言的,也有行为的,或两者兼而有之。冲突作为幼儿之间常见的关系形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认知、丰富社会交往经验、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对帮助幼儿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教师可能要应对各式各样的幼儿冲突,而且教师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能面对问题,帮助幼儿解决相关困扰;有的教师害怕冲突扩大化,习惯采取强制方式介入处理;有的教师则抱以不予理睬的态度,让幼儿自行消化。无论采取其中的哪一种方式,都会剥夺幼儿自身处理同伴冲突的权利,而且在应对过程中也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幼儿的关怀,忽略了幼儿的感受,这不仅会导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还会影响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形成。基于此,为最大限度地抓住同伴冲突提升幼儿社会性发展契机,彰显师幼互动中的关怀情感,有必要探讨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诺丁斯关怀理论正是从“学会关怀”的角度,努力探寻一种处于关心状态下的生命样态。这为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建构了一种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内涵及启示

人们习惯将关怀看作是一种个人品质和传统美德。但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关怀是关系中一种良好的样态表现,否认将关怀看作为一种品质。”[3]关怀是一种专注及全身心投入,是一种精神上的担当感和挂念感,基本含义是关心,本质内涵是关系,重要内容是情感,即是一种融合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关系。诺丁斯强调,学会关怀对于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关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生命状态,是贯穿“生命本质”的“线索”[4]。另外,诺丁斯主张给予关怀的前提是厘清和回应需要,实现关怀的核心是关怀关系的建构,而且这种关怀关系具有双向性和持续性[5],努力探寻关心型师幼互动关系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应然要求。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介入同伴冲突前:厘清被关怀者的情感需要

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关怀始于关怀者行为的发出,终于接受关怀者的体验。”这里强调关怀的前提是被关怀者的需要,需要类型及层次的不同使明晰需要成为关心的前提。依据关怀理论“需要分两种,即明示的需要和推断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指被关怀者通过内在意识、行为展示出的,推断的需要是出于关心者本身的推演。”[6]无论是明示的需要还是推断的需要,都要求实施关心者加以判断和解读,所以关怀者在发出关怀行为之前要全面了解被关怀者真实的需要,在作出判断的基础上再来对被关怀者进行关怀。除此以外,关怀者不能将被关怀者的需要看成是稳定的或一层不变的。因为随着情境的变化或心态的变化,被关怀者的需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也不能从基本需求的一般识别直接过渡到满足需求的计划制定上,所以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应厘清幼儿的真实需要。其呈现在行为反应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判断冲突情境下是否需要教师介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二是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不让冲突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和恶化;三是依据幼儿在冲突情境中的情绪变化不断变换介入方式,必要时教师可以退出,引导幼儿自主解决,充分发挥冲突的正向引导功能,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二)介入同伴冲突中:关注关怀关系的建立

依据诺丁斯关怀理论,“关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中建构”[6]。作为这种关系维护的两大主体,即关心者与被关心者都要为此付出努力。这种关怀型关系具有双向互动性,关心者发出行为是建立关怀关系的首要因素,但被关心者的回应及肯定对这种关系的发展也很重要。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关怀型师幼关系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看成一个关心者,也不能被动地将幼儿当成被关心者,而是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幼儿需要为前提,基于自身判断和情感关怀的基础上,给予幼儿关怀。与此同时,幼儿充分发挥主观性,能动地接受并回应教师的关心,最终建立起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的关怀关系,以此提升师幼互动水平,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提升。因此,当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不应立即制止或马上给予幼儿关心,而应先倾听幼儿对于发生冲突的看法及其原因分析,或让他们谈谈解决冲突的办法,并根据幼儿的述说和意见随时调整介入的方式及策略。换言之,就是教师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而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幼儿。这对建立双向关怀型的师幼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介入同伴冲突后:建构连续型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认为:“关怀型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积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关怀关系,强调人物、地点、动机及课程几者缺一不可,且需具有连续性,即教师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需要时间,要求关系连续,这也是要达到关怀效果的必然要求。”[7]因此,教师要思考怎样才能抓住幼儿产生矛盾冲突这一契机,不断提升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增进互动,培养默契,努力为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指导,并及时沟通掌握幼儿的发展动态,从而为幼儿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主题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以及环境创设活动等,逐渐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遵纪守礼的良好行为习惯,减少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情境再现,组织幼儿通过演绎或讨论的方式,探寻解决冲突的办法,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师幼互动,建构连续型的师幼关系。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对教师介入同伴冲突所具有的理性价值

在诺丁斯关怀理论引导下,幼儿教师以更加理性的心态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肯定幼儿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关怀型的师幼关系,不仅能帮助幼儿不断完善健全品格,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

(一)肯定幼儿的主体地位,明晰教师在冲突中的角色地位

同伴冲突是幼儿之间时有发生的现象。据调查,当幼儿同伴冲突发生时,大多数幼儿教师还是以主体身份介入的,他们充当“判官”角色,采用简单、快速的方式来结束冲突。因为这种方式简单易行、立竿见影,所以经常为幼儿园教师所使用[8]。这样同伴冲突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就得不到发挥,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教师介入幼儿的同伴冲突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即教师关注幼儿自身的实际需求,同时幼儿作为冲突处理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并以此为基础对幼儿的同伴冲突开展合理的引导。可以这样强调,幼儿对关心的理解与接受是认可关心的前提,在冲突中唤醒幼儿被关心的体验,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幼儿所体验到的关心感是不同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关心方式,以此提升幼儿对于关心的接受及认可,肯定自身的主体地位。

(二)提升幼儿的关心能力,在冲突的关怀中共同成长

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关怀型师幼关系建立的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如前所述,幼儿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重视,同样,教师也需要幼儿对关心的回应,并通过观察、沟通和反思随时调整自己的关怀行为。教师在关怀实践中不断调整介入的方法及技巧,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行为。与此同时,幼儿在此过程中也会逐渐感受到关心和关怀,并接受关怀,幼儿自身的关怀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在引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澄清问题,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预判冲突产生的后果,学会换位思考和相互协调。这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同伴冲突行为的整体认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共鸣幼儿的关心情感,保障了关怀关系的持续性

同伴冲突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若教师一味地将责怪、批评、不理解等贯穿于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之中,那么幼儿就很难置身于如此的环境中去发展自我关怀能力,长此以往,会影响到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幼儿创建一个充满鼓励、信任及关怀的环境,唤醒幼儿的关怀体验,激发幼儿的关怀回应。教师要主动为解决同伴冲突营造积极的氛围,引导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学会关怀,学会关怀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由此及彼地对别人展开关怀,从学习如何关怀自己转变为学习如何去关怀他人,如何去感受他人的需要,以及如何去换位思考。

三、诺丁斯关怀理论引导下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

诺丁斯关怀理论尊重幼儿的个体生命,珍视幼儿的感受及体验,强调教师榜样的作用,主张通过面对面对话的方式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幼儿“学会关怀”的良好习惯,这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以及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榜样示范,帮助幼儿掌握冲突处理技巧

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不断示范,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中充分发挥榜样的良好作用。教师在介入幼儿冲突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充当“判官”角色,采取快速的方式来结束幼儿之间的“战争”,要有包容情怀及平等师幼关系理念,理性看待幼儿之间的同伴冲突。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认为,冲突的发起者总是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不仅如此,当面对幼儿同伴冲突时,教师应遵守基本的职业素养,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冲突的处理过程中,否则,就会对幼儿产生不当的行为示范作用。幼儿对于同伴冲突的处理方式往往依赖于已有经验,教师在面对幼儿同伴冲突时,一方面要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在冲突中积极示范,以便幼儿学习处理冲突的方式方法,提升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增加幼儿同伴冲突处理经验。在一种良好、平等、互助,以及换位思考的氛围里,让幼儿学会洞察、辨析以及感知对方意图,并展现出接受和认可,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同伴冲突。

(二)对话交流,引导幼儿在冲突中找寻自我

诺丁斯认为:“对话不是向对方谈论自己的世界观,也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而是与对方对话,讨论彼此的世界观。”[9]依据诺丁斯关怀理论可以看出,对话追求的是相互理解、欣赏和移情,而不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师幼对话引导幼儿学会接纳冲突事件、平静自我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坦诚的交流,让幼儿在对话中学习相互沟通、分享、关怀、理解等一系列处理冲突的良好品质。教师还可以提供幼幼对话机会,让冲突双方通过对话学会相互倾听,增强相互了解。在对话中,幼儿可以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感染对方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正,以此不断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

(三)实践认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撑

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幼儿同伴交往情境,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同伴冲突解决氛围,丰富幼儿同伴交往和解决同伴冲突的经验。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当孩子展现出良好的冲突处理能力时。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当肯定某人具有某种品质时,也就看到了这个人人性中的闪光点。[10]因此,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信任,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但是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这是教师应有的专业敏感性。

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要,是生命真实的存在状态。人们需要送出关怀,也需要被人关怀,当生活在一个关怀的环境中时,会体验到生活美好的意义。[11]同伴冲突不仅加强了同伴之间的社会性交往,也为教师介入冲突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师幼互动良好平台的搭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从对幼儿进行理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幼儿同伴冲突,肯定幼儿在冲突中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让幼儿体验到被关怀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关怀能力。

猜你喜欢
师幼关怀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寻找失散的同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师幼互动那些事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