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祥
课堂的教学形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实施后,初中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渐进式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循序渐进的学习,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去自主思考,让学生们能够带着真正的问题亲身体验参加到课堂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产生真切的想法,师生通过互动交流产生“真言”,从而真正达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愿景。
语文学习是以个渐进的学习过程,渐进式学习就是根据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学生语文知识的点滴的学习和运用,去达到学习的目的。语文是小学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学习不顾效果只看形式,急躁冒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课堂上的听讲,课后的练习和思考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多,有的是直接获得结果,有的是是长期积累获得渐进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渐进式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渐进式的唤醒,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唤醒学生的真学和思考。但由于受长期的形式主义学习的影响,语文学习中还才在只求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虚假学习。主要表现在:
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浅层式”学习普遍。
多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都没有正确进行课前和课中预习的两个良好习惯,在小学课堂上盲目学习,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去进行充分的认真思考,思维简单,没有思考的语文课堂,看起来热闹,学生发言主动积极,但都是表面的回答。例如,对不对,好不好,要不要等,学生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思考,随便回答就可以。这样的浅层式的提问导致浅层式的学习,只有形式,没有学习自傲效果。课堂也就渐渐变了味,成为一个作秀的知识展示教育平台。
二是教师习惯于“灌输式”学习。
浅层式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引导。语文教学需要引导,需要启发,通过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和启发只能靠灌输。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总会觉得农村孩子的接受能力较城市孩子接受能力差,只能按部就班得把知识点一一灌输给学生,即使学生的看法与课前预设不一样,老师也要千方百计把学生想法引到自己的思路上,长此以往,孩子不想表达,不愿表达,思维就会受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逐渐丧失。
三是应试教育下的“刷题式”学习。
当前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分模块教学,每个单元都会有固定的主题,主题单元特征明显,不同主题之间的基础知识点融会贯通,而多数农村教师依旧穿新鞋走旧路,表面上采取合作式学习,实际上还在以分论英雄。教师会不断地印刷不同版本试题给学生们练习,从而取代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上不顾及学生身心发育,对于知识点的扩展求多而精,总是希望将自己所懂的都传授给其他学生,留给孩子自主探究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1)外界干扰,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移动手机、计算器和电脑也开始在我国农村迅速普及,初中学生已经基本学会用互联网和电子科技代替自己的方式思考,遇到阅读理解题,学生第一个反应要么是不想做,要么就是拿起自己的手机搜索原题,深度思考逐渐被取而代之,也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因为解决困难而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对于语文也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
(2)应试教育的影响,弱化了学生的乐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是很在乎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分数也就成为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结果多数教师还是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断地练、考、讲,教师舍不得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引导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少,在教学语文之前,我们应该关注儿童,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而要侧重于知识的生成运用。因此,在老师的不断灌输下,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只能生搬硬套,无法做到灵活运用。
(3)负担过重,剥夺深学的时间
语文学习需要神学,语文知识由生成开始,到灵活应用,每一步都必须花费时间。目前我国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变,以考试分数来衡量高低,再加上很多农村父母和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走出乡下,就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过高的预测和期待,把自己所希望的事情强加于孩子,导致学生的学习急功近利。
语文学习主要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练习等学习形式。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上课学书本,下课背书本。为了有个考试的好成绩,老师课堂上是拼命讲,课后是学生拼命练。老师不考虑学生愿不愿意学,只要求学生考试能有个好成绩。导致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教什么学什么。没有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渐进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将学习的内容巧妙地变成学习问题的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情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七年级语文《雨的四季》课文的教学时,通过播放《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的的雨季情境,通过雨中、雨后等天气状况变化的图片,再通过让学生自主结合实际生活从视频图中讲述描写自己相应天气状况的简单词语,给他们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其以愉快的精神状态重新进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学生既然有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又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今后课堂的更加深度地学习作好铺垫。
在开展课堂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去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主动向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同学及时地给予肯定,不吝惜其溢美之意。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评价过程中,评价要充分地挖掘其亮点并给予肯定和称赞;对懒于独立思考、语言表述不畅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小组配合学习,协作进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学习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检测标准。通过教师引导小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才会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愿望。
针对小组中的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尝试透过绘制思维引导导图、连环画、表格的形式进行讨论。结果是学生们通过了自主的探索、互动和讨论,在实际问题的推动下,探究的激情也变得了高涨,学生们既有“真思”,对话的交流又有“真言”,一个个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感悟反思,延伸和拓展。通过反思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灵活,延伸,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敏捷,扩展,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深刻。在我们的学生找到自己最为感兴趣的语句并与我们进行了分享后,我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其进行一系列追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去探索和思考,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1)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语文是学生渐进学习的前提。通过学生的自我阅读,让学生体验语文的美。让语文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中感悟语文魅力,使学生喜欢上语文。
(2)巧设生活情境,感受语文之美。语文教学是一种来自于日常生活,选择和合理地组织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活动情境,通过多媒体将语文教材的整体画面、声音完美交织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把抽象的语文基础知识转化成形象直观的语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真正能够置身于一个崭新的教学境界之中,因奇异而生趣,因险而惑,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课堂有真正的思维产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美。
渐进式语文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课文到一段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都要让学生逐步的去学习和理解,不能贪多贪大,要循序渐进。在课堂上,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和启发学生互动的欲望和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学习体会和意见,发挥学生的自己的长处去相互交流。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初中]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的实招硬招,是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关键举措。上线消息一发布,浏览量就不断攀升,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点赞。
丰富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持续建设与充分应用的应有之义。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既映射全社会对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预期判断,又关联每个人对数字教育高品质消费的满意状态。丰富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应坚持以促进孩子的实际获得为着力点,聚焦多种力量强化供给效用,增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书写好新时代中国数字教育赓续推进的新篇章。
一是激活供给启发力。数字教育资源既要强调“供”,又要强调“用”。供给不仅仅是把教育资源推到孩子面前的屏幕上,还要深入考虑怎样使用教育资源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优势,启发他们理性确定使用预期。有无教育资源是基础性维度,能否充分使用教育资源则是拓展性维度。从用资源支持内容学习到充分使用资源服务自我教育,是孩子需要经历的过程,这正是激活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深层次原因。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个性差异,对于知识的学习不是一定“一学就会”“一练就对”,而是遵循着特有的学习规律,经历着特定的学习过程。带着高水平的启发感提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比单纯机械操练的效果要好得多。家庭和学校都应多创造资源条件增强孩子的启发感,善于引导孩子把数字教育资源所体现的理念、知识、价值、方法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活学活用资源,有效化解焦虑。同时,要善于引导孩子提升应对错误、挫折、困难、挑战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中多一些领悟启示和自我调整,不断丰富自己的优势资源池,这样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成长后劲。
二是探索供给诊断力。家长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希望准确及时知道孩子学习的问题出在哪里,数字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提供相应判断支撑的空间还很大。在疫情应急以及常态化防控阶段,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有了覆盖力,就基本解决了量的问题。在孩子逐渐深度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阶段,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要及时从覆盖力转向诊断力,满足对更高水平教育质量的追求。诊断力是数字教育资源一经供出就要紧跟考虑的工作,关系着学习者对数字教育资源体验的第一印象。可以说,诊断力支撑是数字教育资源自带的应用场景。探索供给诊断力要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尽可能多的办法聚合各路信息,提供给家长一个可信任、可实操的问题解决路径;要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孩子成长的基本认知规律,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中形成相对一致的认知共识;要畅通认知循环,充分发挥同辈学习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互观互学互助中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能。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和学校要针对孩子的不同风格特征和特定的学习进程进行诊断力精准投放,将其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持久的正反馈效应,避免简单利用诊断力作为标准强迫孩子学习。
——赵兴龙,《中国教育报》2022 年05 月26 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