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语”到“抢答”
——小学语文沉默课堂的翻转之旅

2023-01-11 08:51阮彩伟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2期
关键词:失语老师课堂

阮彩伟

(泗洪县虹州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一、遭遇:课堂沉默的现状

失语本指人的语言障碍,即失去说话功能。这里指课堂上学生不发言的静默状态。小学语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令人尴尬的“课堂失语”现象,即大家常说的“哑巴课堂”“无声课堂”“沉默课堂”,大部分或全部学生处于“无语”状态,形成教师“一言堂”。

1.集体沉默。课堂上,学生一言不发,正襟危坐,对老师提问,沉默不语。任凭老师怎样循循善诱,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启而不发,金口紧闭。

2.作壁上观。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充当旁观者,他们很少受到老师关注。互动变成个别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其他学生成为“局外人”。

3.心不在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注意力不在课堂,根本没听老师讲课,更没有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面对老师提问,只有低头不语,即使开口说话,也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4.群体逃避。课堂上一片沉默。有的左顾右盼,尽力避开老师的目光;有的装模作样,在课文里划着相关句子;有的抓耳挠腮,暗示老师自己还没有想好;有的环顾四周,发现没人举手,于是就把自己刚想举起的手悄悄地放了回去……

二、解码:课堂沉默的原因探析

低年级课堂是小手如林,气氛活跃,而高年级课堂发言寥寥,甚至出现课堂失语现象。如何解码课堂失语?它的背后真相是什么?通往“有声课堂”的路径在哪里?找到它,才能趋利避害,化困境为资源。

(一)压抑型失语

这种失语是学生处于消极的沉默状态,无话可说。在师生不平等的课堂对话语境中,学生敬畏于老师的知识权威,有意识压抑自己观点、抑制自己对话的欲望,不敢说也不想说。在封闭性对话语境中,老师常说“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在对错、好坏、优劣等非此即彼的问答中,意味着知识的客观性与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在对话中小心试探作为客观知识权威“代言人”老师的暗示,并寻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现实中,许多问题处于模糊地带,这些模糊地带本来可以成为创造、创新的生长点,但却成了没有激活的教育资源。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答案,还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去面对。

预防这种失语,要创设开放的、包容的对话环境,尽量减少封闭性话题和唯一的标准答案。减少判断题,增加探索题;减少问答题,增加商讨题;减少选择题,增加答辩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多给予学生肯定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发言的自信心,预约“沉默后”的发声,如“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你的见解很独到”“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说出了你自己的理解”等。容许批判、质疑的声音回响,才能遇见“群声鼎沸”的热烈。

(二)障碍型失语

这种失语是指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状态,是“不会说”的根本原因。教学中的对话的难度超过学生认知难度,学生不能理解,也就难以表达,这是课堂对话中较为常见的课堂失语现象。因为不说话就是抗拒,就是畏难,就是无效教学。造成障碍型失语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难度过大。一方面是教师呈现的学习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个别化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也就是常说的学困生。前者表现为大范围的集体失语,后者则是个别失语。学生不说话,遇到认知困难,应降低难度、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

对于集体失语,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教学难度过大,还是学生认知水平不够,抑或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此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从而将学生拉回最近发展区。对于个别化失语,要深入了解学生不发言的原因,针对性设置个性化对话,进行积极干预和补偿。

(三)逃避型失语

这是学生因心理负担而不愿交流,表现为心理上害怕的“不敢说”。为了清除课堂失语的阴影,教师设计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适当适度当然可以,一旦这些评价过多地涉及利害关系,如物质奖惩、授予职务和荣誉、在家长会上公布等,就会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为维持“好孩子”“优秀生”的形象,消除逃避评价造成的压力,一些学生就会抑制说话的冲动,会说而不说。孩子的心灵经不起错误的打击,他们懂得“要面子”,所以宁愿不举手,也不要让自己出丑。

矫正逃避型失语,教师要准确把握激励学生对话的尺度,设计低利害或无利害的激励制度,降低学生对话失误适当的参与成本,减轻学生的参与压力,为学生参与对话创设舒适轻松的心理环境。不要过高的评价,如“你是最棒的,班里无人能及啊。”“你比老师还厉害啊!”也不要过分打击,如“你说什么啊,驴唇不对马嘴的”“猪脑袋啊,还是脑子进水了”等,让学生心理轻松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必须制止教师的语言暴力,话语霸权,还一个师生平等对话。

(四)对立型失语

对立型失语表现为学生情感上抵制发言,显示价值判断上为“不屑说”态度。学生对超出认知范围的问题一概不予理睬,始终作为局外人游离于课堂对话之外的沉默表现。这种排斥对话的沉默,往往发生在班级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一方面,对立型失语是一种逃避行为,为获得安全感而拒绝一切对话;另一方面,对立型失语是一种对教师的反抗行为。它是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长期得不到沟通、排解造成的,这种关系辐射到课堂对话中,导致了对立型失语现象的出现[1]。

此时的不语,是渴望理解,渴望沟通,不屑的背后是内心的柔软和脆弱。如学生举手没有得到你的关注,可能成为他不再举手的主因。学生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以及在生活中遭到的打击,老师不能给予帮助,不能有效干预等,都可能造成学生对课堂失去信任而拒绝参与。因此,真诚对话和关怀是消除对立型失语的基本路径。教师要找到症结所在,对学生积极施以心理按摩,心通了话才能脱口而出,而且是心里话,是真实的心声。

(五)思考型失语

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课堂沉默状态是“不必说”的。它是学生被深度卷入课堂对话之中而认真倾听、整合他人观点而表现出的沉思、不作声状态,暂时作为沉默者建构自己的观点,为随时加入课堂对话做好准备。“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说的必要,是“必要的沉默”,它被视作学生深度介入课堂对话的前奏。这种类型的沉默多发生在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阶段。学生往往因为面对新问题、新情境产生认知冲突,需要沉默思考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这是一个信息输入和重新编码的程序,暂时失语是积极思考和建构的过程。

没有必要去打破这种沉默状态。因为沉默后面,思维在静悄悄中生长和拔节。此时,我们需要小心地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维护学生沉默的权利,这是精彩发言的前奏。可以用“再仔细思考一分钟”“先把观点写下来”“三思而后行”等策略,延长思考时间,放大思维成果,把思维引向深入。否则,急躁地打破这“静静的思维时空”,会让课堂陷于低效对话之中。

三、突围:课堂沉默的翻转

如何对症下药,翻转课堂,遇见小手如林的“抢答”呢?“牧式表达”提供了一种突围的方式。“牧”是“放牧’,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时空,要有行动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自在;要有心灵的“放牧”——陶醉、悦纳、安全、生长。源自儿童需要又创造儿童需要,让儿童的课堂表达有意义又有意思,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2]。这样才能遇见“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手直举”的活力课堂。

(一)设置安全现场,让学生“敢”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配给每个孩子的关注和爱应该是均等的,没有偏向谁,也不忽略谁。学生生活在集体中,如果看到老师对别人很关注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次数多了,甚至会对老师出现抵触心理。在课堂发言上,对于优等生,应该支持他们保持现状,适当地和他们互动;对于中等生,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给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对于差生,应该多鼓励、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表达自己想法。人是在“磕磕绊绊”中学会走路的,“讲错比不讲好”。五(1)班的张娟在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一是自己不懂,不会说;二是缺乏自信,不敢说。老师与张娟约定:会了举左手,就让她起来回答;不会举右手,就不叫她起来回答。以后的课堂上,张娟都能够堂堂正正地大胆举手,逐渐她举起左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人变得开朗起来,自信起来[3]。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是打开学生话匣子的金钥匙。

(二)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乐”说

要让学生对课堂有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是基础。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微笑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笔者编一条口诀激励学生:“不怕说错,就怕不说。”“说出自己话,自信走天下。”有时遇到气氛沉闷时,教师就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特级教师贾志敏教《程门立雪》时,让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个男生说:“尊,遵守的尊。”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可是贾老师神情自若,微笑着说:“他并没有错,他还没有把话说完呢!”他望着那个男生:“是遵守的遵,去掉……”那个学生顿悟:“遵守的遵,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这时贾老师风趣地对嘲笑的学生说:“你们刚才笑得太早啦!”[4]只要教师努力营造安全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心理放松下来,就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发言的学生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

(三)改变发言方式,让学生“想”说

1.改“问答”为“答问”。老师问学生答,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问是老师想让学生说什么,而答是要按老师的要求去说,所以问是主动的,答是被动的。如果课堂上把问答主客体调一下。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老师答,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回答,更好地激发全班学习的热情,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2.改“单边”为“多边”。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这是单边教学,被叫起来发言的学生是个别的,只能唱独角戏。老师没有关注到多数学生,只是在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多边互动,让全体学生参与研讨发言,合作探究,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展示的舞台,这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3.改“站着”为“坐着”。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是人生半成熟期,他们在遇到人多和陌生人时,就会紧张、害羞、拘束、胆怯,站着发言会加重这些心理活动。而坐着发言,一定程度能缓解这些情绪,平等的地位和受到的尊重给了助力,使他们更加平静、自信。学生根据自己习惯,站着说或坐着说,想说就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有想法就直接说出来。

(四)创设发言情境,让学生“会”说

课堂上设计的提问要有一定“含金量”,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问题过难,会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过易又没有教学价值。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调动学生情感储备,甚至适时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到讲台的正中央。如教学《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时,适时播放课件,以家乡的汴河今昔对比呈现:昔日汴河水清鱼嬉,如今汴河浑浊污秽;昔日汴河鸟飞虫鸣,如今汴河肮脏不堪…… 学生看到自己家乡环境被破坏,义愤填膺,纷纷痛斥破坏环境的种种恶习。他们各抒己见,纷纷为保护母亲河建言献策,提出一系列环保建议,“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这样的教学目标如期达成。培养学生发言品质,强调发言时态度大方,充满自信。要让学生潜心会文,引导学生沉入字里行间,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握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从而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逐步学会用准确、流畅、富有感情的语言使自己的表达更能打动人,逐步学会用层次清晰、主题明确、逻辑严密的话语系统,使自己发言更有质感,更有说服力。

(五)教给发言方法,让学生“善”说

1.榜样示范,响亮地“说”。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学习的范本,必须用词准确、前后连贯、逻辑清楚,声音洪亮,表达得体。有的孩子发言积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我们要及时树立榜样,指出讲话中仪态大方、声音响亮是很重要的,让大家大声说话,这样常抓不懈,逐步形成习惯。教学中教师范读、优生领读、学生大声齐读,是课堂上最美的乐声。

2.提供范式,完整地“说”。一是搭建言语支架,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子,让学生进行复述,如“谁在干什么”。二是适度建立话语模型,教给学生一定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着去说完整话,如:“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三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对学生表达要求,让言语体系更加丰满。如“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怎样干的,干得怎么样?”逐步让学生说完整生动有主题有体系的话。

3.适度提高,发散地“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看法。如看了一幅学生听课图,引导学生用不同词语描述:同学们在认真地听讲→同学们在全神贯注地听讲→同学们眼睛盯着黑板,一动不动地坐着,在专心致志地听讲呢→同学们听讲多么专心,多么认真啊→看他们的眼睛盯着黑板,好长时间都不动一下……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体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这样多靶向的发散地训练“说”,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善用激励措施,让学生“常”说

教师合理分配对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平均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回应。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差别性评价,更好地保护学生发言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发言的成就感。抓住契机,及时鼓舞,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一次,课堂上只有几位“发言专业户”在举手,笔者便停下来说:“大家都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你们想不想让自己的个子长高一些,手脚长长一些啊?”

“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

“好啊,经常举手,把手伸得长长的,将来手肯定也会长得长长的,个子也会长得高高的。”

“啊!是真的吗?”孩子们半信半疑。

几个“机灵鬼”明白了老师的弦外之音,嚷道:“老师希望我们多举手发言。”

开心的笑声中,教室里的小手,如雨后春笋举了起来。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创建民主、平等、快乐、安全的课堂语境,是让学生积极发言的“巴学园”。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积极示范引导,为学生说话提供动力和助力,让孩子远离“失语”,让他们的声音在课堂中回响,一个妙语连珠的有“声”课堂定会不期而遇。▲

猜你喜欢
失语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强权下的失语者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老师,节日快乐!
沉默的先知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