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01-11 08:19林媛媛郑忠阳
职业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创实训融合

林媛媛,郑忠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0 引言

专创融合,“专”是指专业教育,“创”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旨在培育适配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综合型人才。[1]专创融合从少部分学者的理论探索,已经逐步拓展到更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以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出台,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旅游新业态发展趋势为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高职旅游专业原有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分离的教育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综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在综合分析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为例,介绍了文化与旅游学院把握好时代机遇,以产教双向融合理念重构并融合教育逻辑和产业逻辑,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通过组建校企双元师资团队、搭建创新创业生产性实训平台、形成产学双用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及实施赛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指导策略,培养文旅融合型、智慧型、复合型人才的经验。

1 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发展迎来时代机遇

1.1 国家赋予旅游人才培养新使命

随着我国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旅游成为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成为幸福产业、生态经济、大健康产业之首。人们对现代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和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包括产品、服务、人才的多元化、精品化、差异化的需求迫切。新需求推动新政策,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将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针对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2]通过剖析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推动旅游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多元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旅游休闲场景数字化,助力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培养更多高素质智慧旅游休闲服务人才。国家政策的新要求为推进职业教育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指明了方向。[3]

1.2 经济转型催生旅游人才培养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旅游行业也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行业显示出三大特点。一是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都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产品跨界融合衍生出众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促进跨界融合持续深入,新媒体、云计算、AI、AR、VR等与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双向渗透,文旅跨界融合催生众多“网红打卡地”“云旅游”“云演出”“体育+旅游”等新业态,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冰雪运动热潮,推动了新一轮的旅游产业发展。三是以“旅游网红”“旅游主播”等为代表的旅游自由职业者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旅游+创业就业”成为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需求引发新供给,游客对智慧化、个性化服务的强烈需求,加速了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旅游、数字旅游等新产品的创新。旅游产业的变革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挑战。旅游人才培养需要匹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旅游人才培训需要呼应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经济新需求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旅游人才提出了新命题。[4]

1.3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新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剧旅游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传统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岗位分工细化的要求,旅游人才需求个性化、针对性特征愈加明显。在新模式、新规则、新技术、客户服务偏好新变化、游客市场的变化以及其他行业的驱动下,旅游行业更需要综合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旅游人才培育呈现以下三种趋势,以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一是对接产业发展和旅游消费需求变化,重新确立知识、能力复合跨界的文旅融合型、“互联网+”智慧型旅游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大众旅游促进新业态发展,旅游人才培养需直面创新要求,体验经济促进旅游消费方式迭代,旅游人才培养需注入数字新元素。三是培育新旅游人才,能够面向文旅新市场进行创业、服务与营销。未来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以及更为开放的资源平台,创新设计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业态互动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培养适应技术发展新要求、产业转型新需求和消费变化新追求的文旅融合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下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优做特做强新战略。[4]

2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2.1 改进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政策、经济转型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对于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命题。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技术发展新趋势、旅游产业转型新需求和消费变化新追求,培养时代高质量旅游技术技能人才。但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当代发展需求衔接不紧密。急需融入新理念、新技术,从传统的讲解和旅行单一服务向数字技术应用、旅游产品定制、新媒体营销、智慧服务、AI导游等复合转变,建立模块化、项目化、数字化、动态化课程资源。[5]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在科学分析旅游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服务旅游产业的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根据旅游新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旅游行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行业的新业态越发丰富多彩,“旅游网红”“旅游主播”等新型旅游岗位层出不穷,传统的旅游从业者,如旅行社导游、领队等都面临着岗位技能迭代升级的新要求。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行业带来冲击,促使旅游行业加快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耦合,“云旅游”“云演出”等新业态既拓展了旅游形态、增加了旅游业岗位,又对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面对多变的旅游服务人员技能需求,仅靠高职院校自有师资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和深入研究,亟需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建设能够引领和支撑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师资队伍。

2.3 探索创新型教学服务实践载体

智慧旅游、数字旅游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技术、新职业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解决的教学难题是如何对接产业新业态实施专创融合教育,多维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智慧旅游、数字旅游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仅依靠学校已难以承载旅游专业专创融合的现实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旅游行业企业最前沿的技术和平台。搭建承载专创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服务载体迫在眉睫。

2.4 丰富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别设置,将创新创业课程归类为公共基础课而非专业课程。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有的学校旅游专业以专创融合理念更新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方法尚未做到“线上+线下”贯通,专创融合的教学案例少,缺乏专创融合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大多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和资历,对于如何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为生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水平

经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顶级赛事赛项平台的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度、覆盖面逐年提升,创新创业项目也逐渐拓展到新兴技术领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单独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项目的专业化要求,亟需专业的师资团队介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在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创新创业比赛项目与旅游专业课程、专业实训重叠覆盖的趋势。部分教师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的教育探索,并且将创新创业大赛融入其中,取得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比赛金奖等成绩,进一步印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策略需要随着师生实践不断调整策略,以顺应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

2.6 加快多元化教学评价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6]方案部署了革新传统教育教学评价,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旅游行业和旅游教育,为高职院校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有益于高职院校针对当前不同生源的学生,激发学生在专创融合课程中的主体性,全面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特别是针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业绩,部分高职院校出台了相关的学分抵扣、学分转换等探索,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加快相关教育评价改革的力度,为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3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教学实践

3.1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一核两翼双驱动”专创融合教学逻辑体系

基于创新教学体系改革,通过产教双向融合的方式,融合教育逻辑和产业逻辑,以产教双向融合逻辑体系为核心,构建“一核两翼双驱动”专创融合教学体系。一核是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适应技术发展新要求、产业转型新需求、消费变化新追求,培养文旅融合型、智慧型、复合型新旅游人才为目标。两翼是依据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需求,制定模块化、项目化、数字化、专业化课程内容,并将其打造成创新型、共享型、智慧型、动态发展的专业学习平台,将传统教师主导课程重构为学生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以产学双用平台为抓手创新课程组织模式,开展真实项目运营实践,企业标准与教学标准无缝对接。双驱动是通过赛教结合、课证融通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宽课程评价方式,实施以“过程+成果导向”多元化课程评价。

以“课岗融贯,跨界融通,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作为指导理念,聚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提升,从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入手,以旅游专业专创课程体系及专创教学模式建设为支撑,以赛教结合、课证融通为抓手,通过“七个共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与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达到企业离不开、国际可交流,进一步推动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3.2 组建以大师为引领的校企双元师资团队

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团队双向流动、互派互助,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技能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充分发挥专业多年来校企合作形成的优势,赋予新时代校企深度融合内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由校企分别主导的模式,发展成为由校内大师为主,企业大师为辅,校企联合育人。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及网络课程资源。实现职业教育“三对接”,即对接现代文旅行业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对接国际化、信息化的新趋势。校企“双课堂”共育人才,建立企业课堂、学校课堂双课堂,采取真实项目式教学、校外实地教学、“云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协同,课程设置与业态更新协同,教学实践与岗位创新协同。校企双元师资团队共同打造的“校企‘双元’育人视角下‘三教改革’实践——以‘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教学获得2020年校级教学突出贡献三等奖,“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获得2021年校级5A课程称号;学生参加2021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餐厅服务赛项荣获一等奖。

3.3 搭建大师工作室主导的创新创业生产性实训平台

搭建大师工作室引领的创新创业生产性实训平台,一个工作室,带一个实训营,孵化多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围绕旅游业真实项目,开展旅游项目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可控制的完整生产性实训环境,实现现代学徒制建设。

实训平台汇聚了一批一流产业资源,实现企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无缝对接。直接将课程教学流程对接旅游企业经营、产品设计、销售、售前售后服务、危机公关、旅游电商等环节,以学生团队开展项目化自主运营,为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经历企业运营的大多数环节,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大师工作室主导的创新创业生产性实训平台,文化与旅游学院每年选送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近三年荣获金奖2项,银奖6项;选送学生参加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近三年荣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实训平台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

3.4 形成“产学双用”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依托创新创业生产性实训平台,实施“产学双用系统”,通过打造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训环境,以真实项目运营管理的方式,双管齐下,双重驱动,共建共享,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育人效果。文化与旅游学院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产学双用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课题“高职旅游类专业核心课程‘双元主体、双能本位、双用平台、双向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荣获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该模式强调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及时转化为工作能力。根据课程知识点、技能点,开展以实际企业运营项目机制为基础,以真实性生产实训项目实施实训教学,构建项目化教学课程。通过递进关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自然地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融合,快速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该模式通过项目式生产性实训,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将企业具体业务经过工作室整理加工,转化为真实案例和实训内容,解决了在校期间缺少生产性实训条件的难题,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类专业的教学资源。

3.5 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创新创业指导策略

将世界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顶级赛事赛项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依托“1+X”证书制度,做好岗课赛证融通,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直接瞄准岗位需求,破解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学历证书、轻其他证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创新创业生产性实训平台,把课堂搬入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场所,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教学,通过组织项目团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以真实的项目运营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实施证课融通,将课程模块与证书技能点等一一对应,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证书,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本领。[7]

3.6 优化“过程+成果导向”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成果导向”的多元化教学评价。采取校企双向考评,常态化开展“校内督导、企业监测、学生反馈”的形式,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质量评价”和“学生反馈评价”的双向评价体系。校内课程根据就业市场导向、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化考核,完成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评价;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岗位适应,对教学安排、教师教法、岗位成长等进行反向评价。

采取以证代考、学分置换的成果导向方式开展评价。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学生在学期内考取该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1+X”证书可申请免考或学分置换。以职业素质为主的课程实施以赛促学、竞赛奖励的方式开展评价。学生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可根据不同获奖等次申请课程期末成绩加分、学分奖励、课程免试、奖金奖励以及学生先进个人评选奖励等。

4 结语

新业态背景下,基于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新需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对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改革、传统课程进行重组升级,创建旅游新业态下产业急需的专创融合课程模块。基于“产教融合,大师引领”的指导理念,运用多元化新型教学服务平台,开展专创融合的真实项目式教学实践。以产学研创为主线,以强化内涵为路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企业离不开、国际可交流、同行可推广的目的。学院报送的教学成果“‘跨界融通技能迭代大师引领平台支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教学实践成为引领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旅游+文化”“旅游+数字”的跨界融合新趋势,培养文旅融合型、智慧型、复合型人才,适应技术发展新要求、产业转型新需求和消费变化的新案例。

猜你喜欢
专创实训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