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微观路径探析
——基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实践

2022-05-18 09:00衎,崔
职业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市场营销思政高职

刘 衎,崔 烨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是对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积极响应,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流行,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意义显得更为重大。

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植入心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贺星岳,邱旭光,2019)[2]。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阶段,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正确认知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担当,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十分重要。

因此,文章在梳理课程思政宏观政策要求基础上,深层剖析扬州市职业大学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国际市场营销”的微观实践事实,发现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微观现实路径。研究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对三全育人的切实践行,也为高职院校相关教学主体提供了经验借鉴,更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现状分析

1.1 宏观视角——国家政策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全国层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正在形成,育人成效初步显现。2021年6月,在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公布了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并启动建设系列课程思政资源库[3]。同时,各地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江苏省为例,2020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积极组织交流培训、构建校际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指标体系。

1.2 微观视角——以高职院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实践为例

课程团队均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主要目标,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

1.2.1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基本情况

与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同名课程不同,高职(专科)层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使命。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设置,还是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编排、教学要求等方面均与本科类似课程存在明显差异。文章所述“国际市场营销”是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营销活动是典型的市场行为,本就有灵活性,当营销活动空间由一国国境内拓展至国际空间时,空间假设的转变使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兼具开放性和复杂性。在如此开放、丰富、包容的课程内容中,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它就像大海航行中的灯塔,指引在知识海洋中畅游的师生始终航行在正确的方向上。

1.2.2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与思路

首先,课程思政设计理念。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深入挖掘“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交融的知识体系。用核心主线贯穿各章节的思政内容,形成逻辑脉络。采用新颖、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思政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其次,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围绕“企业如何开展国际营销”这一主题,沿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选取专业知识。最终形成了“理论基础—营销环境—营销管理—营销策略—实验实践”的课程逻辑脉络。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设计课内实验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在课程专业内容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与时俱进地推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具体而言,理论部分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是基础理论,包含国际市场营销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此部分与党的若干重大标识性论断(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大局意识等相结合。模块二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部分,主要涉及营销的宏观环境、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环境,此部分在培育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基础上,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自信等元素深度融合。模块三是营销管理部分,专业知识是国际市场营销调研和管理。模块四为4P营销策略部分,即产品(Product)策略、分销渠道(Place)策略、促销(Promotion)策略和价格(Price)策略。模块三、四主要融入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诚信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实验环节由两个子项目构成:项目一要求学生研究某跨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项目二将以小组讨论形式,对比不同行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特点和模式,并要求学生进行演示。设计思路示范如表1。

表1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部分章节思政设计示例

通过以上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希望学生明确现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塑成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尊重、理解、包容的跨文化交往理念,增强学生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身的使命感,时刻做好追寻中国梦的准备。

1.2.3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是教师团队制度化、常态化进行理论学习,为课程思政实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基层党支部常态化学习为载体,以党员教师参加支部各类学习、交流、定期研讨为主要途径,在教师自身政治觉悟提升的基础上,为课程思政设计、教学实施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团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九大报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参加党史教育活动,仅2021年就先后参观了高邮市“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师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二是修订课程标准,与时俱进、科学地挖掘思政元素。2020年修订了课程标准,新版标准体现了浓厚的思政色彩,课程目标、课程要求等各板块均增加了对思政教育的细致安排。教师充分研究、细致解构专业知识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通过巧妙设计将二者融合。始终坚持思政元素契合专业知识、学术逻辑,坚持与时俱进、接地气,力求在思想上能与高职学生碰撞出火花。

三是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到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在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教学研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作业及考试各环节均紧密结合思政元素。例如:讲授产品品质内容时,以“华为成功走出国门,引领全球5G 技术”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传递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随堂练习、作业中均编排了一些思政知识。

四是以“线下”+“线上”教学方式助力课程思政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团队已在超星泛雅平台上建设“国际市场营销”在线课程,上传了丰富的课件、微课视频、补充材料等资源,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教师授课常采用讲授、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辅之以线上平台的“主题讨论”“抢答”“投票”等特色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活力和效果。

五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临近课程尾声时,教师向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然后结合平时课下交流的信息,将问卷结果汇总成文,提交教学团队研讨。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定期研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1.2.4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临近结课之际,教师团队通过超星泛雅在线课程平台,以匿名形式,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问卷共18题,其中单选题12个、多选题6个,由四部分构成:第1~3题是对被调研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第4~6题旨在了解样本群体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认知;第7~9题,希望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在实施方式与内容方面的需求;第10~17题,考察课程思政的教授效果;第18题调研样本群体对教学的认可度。发放对象为2个行政班级,共发出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

样本构成如下:党员3人、占7%,团员34人、占79.1%,群众5人、占11.6%,柬埔寨籍留学生1人、占2.3%;其中,43人中有31人即约72%的学生能够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基本概念。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较为全面,但对其重要性认知不足。近50%的学生能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但仅19人认为专业课能与思政课一样具备促进良好品格和行为形成的能力。另一方面,近80%的学生认可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表明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认可度高、有较大期望,有力地说明了专业课思政教育确实大有可为。

其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方面,学生希望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调查显示,有90%的学生愿意以邀请专家或先进人物举行讲座、参与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并表达了他们在“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解读”“对前途和定位的迷茫”以及“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希望得到教师关注的诉求。

最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较为显著。有86%的学生表示,教师讲解专业知识时运用了大量经济社会最新的数据、案例,学生收获较大;在价值链理论的教学中,教师用某企业案例导入,以“卡脖子”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为落点,有95%的学生受到了启发或触动。几乎10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等重要内容,以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精神内涵,较课前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2 高职院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研究发现了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对其系统性认知不到位、设计过于注重宏观、教师把握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不强等。文章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微观实践事实出发,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期望以小窥大、抛砖引玉。

2.1 未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在专业课中,虽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体现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各项教学活动内部以及之间缺乏元素间的逻辑联系,呈分散化,未形成动态的网状架构。例如:在课程内容选取方面,从局部的章节或知识点视角出发,能做到每个章节都有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契合。但是,从整体纵向视角来看,各章节的思政元素缺乏纵向的逻辑链条关系,系统性欠缺。不仅如此,各章节内思政教学内容,与同步的教学活动(讨论、测验、抢答等)、环节(如课后作业)之间尚无紧密联系。此外,即使有思政知识的脉络框架,也大多是静态的,没有做到时刻关注事物新发展,及时更新素材资源,并不断完善各点之间的联系。

2.2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层面的思政教学设计

具体表现为教学时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且对高职学生学情分析不到位。现实中,教学多采用教师事先进行设计编排,课上向学生单向输出,学生继而较为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心理,上述调查亦显示了学生对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诉求。在教学中发现,在学生无经济学、哲学相关基础时,他们在学习和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思政知识时确有一定困难。由于教师对类似学情不了解,课程编排的实践性思政元素相对较少,理论性强的思政元素占比例较高。

2.3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师生之间尚未进行有温度的交流

调查显示,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立即辨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即调查的高职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并不深刻、全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之初和教学过程中,未与学生进行关于课程思政设计的初心、愿景、学生感想等内容的交流导致的。教育是双向的,缺乏沟通会导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2.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阶段性的线上教学方式亦带来客观挑战

受局地疫情防控影响,个别学期近10个教学周完全采用线上教学形式。线上教学具有便捷等诸多优点,但却同时受制于教学硬件、网络、平台等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无法实现如线下的眼神、手势、神情等身体语言交流,并且对课程学情的掌握也不如线下一目了然。诸如此类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感染力下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存在时空阻隔,进而对课程思政的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3 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微观路径

以下从微观的课程层面出发,提出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的路径,以期为高职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3.1 重塑思政知识点间逻辑关系,打造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采用归纳法,教师对各章节专业知识中融入的思政知识元素进行归纳、分类,必要时需调整、整合,找到章节内部思政元素之间逻辑联系,同时在纵向的章节间设计一条完整的思政知识链条,从而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知识结构图。各章节的辅助教学活动亦要深刻融入思政元素。注意实时更新相关内容,依据事物最新发展及时调整思政知识的网络架构。总之,思政教育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而非仅是专业知识加思政元素的“1+1”简单堆砌。

3.2 高职教师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与专业能力提升,确保课程思政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这就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坚持常态化思政理论学习,关注专业前沿、最新研究进展,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思政设计与时俱进、富有创意。

3.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始终不忘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乃至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亦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在教授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时,教师或学生主动寻找与这部分内容契合的思政元素,如“国际市场营销”课内实验环节,要求学生在其调查分析报告中自主加入思政元素;另一种则是在选取某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时,在契合的基础上,选择有实践启发性的思政元素,如教授“产品品质”时融合“工匠精神”相关现实事例。

3.4 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让思政觉悟真正走进高职学生头脑

教师应探索诸如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思想教育转变为主动思考思政知识,并从心底认可[4],如借助“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线上教学阶段,采用该模式还能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线上教学时还要注意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语音讨论互动、学生共享屏幕演讲,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课堂上。在教学实施中,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多元化手段让课程更鲜活、更有生命力。加速推进第二课堂也十分必要,通过举办讲座、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5 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温度的交流

有温度的交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是青年学生成长的“营养剂”。师生之间可就思政元素的拓展、学生的学习感悟、对课程的建议等问题进行公开透明、热烈的交流,也可就学生对前途和定位的迷茫进行温暖的答疑解惑。交流形式可以是课间轻松的交谈,也可以是座谈会、一对一访谈或者调查问卷等形式。教师要总结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反馈或建议,并用于教学调整,以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曹淑敏,2021)[5]。高职院校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应始终牢记为党和国家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积极构建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专业能力提升;做好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有温度的交流,用实际行动助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欢
市场营销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技工学校市场营销学科探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发展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