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华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和卫生部
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六个创一流”目标,描绘了建设一流现代运输企业的宏伟蓝图。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实现宏伟目标的基础和保障,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紧扣集团公司发展定位和目标,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需关系,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和潜力,以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供给助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人力资源的供给,是与需求相对应的,主要是指将企业内外部的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合理地运用到既定的组织结构中,在企业经营与生产过程中实现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充分发挥,以提高企业的活力与实力,为企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铁路是具有设备联动、作业联劳、管理连贯鲜明特征的行业,人力资源供给的重点是围绕安全生产、运输经营、改革发展等企业需求,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补充、优化、调整、开发和统筹配置等措施,动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与岗位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铁路局集团公司正在加快由运输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型发展,人力资源需求较以往发生深刻变化,深化人力资源供给的作用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
企业要实现发展壮大,必然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加,传导到人力资源供给端的压力更大、要求更高。从铁路局集团公司情况来看,预计到2025年末,投产新线约4 200 km,其中高铁3 700 km,按照初期定员测算,新线所需人员约2 万人,加上“十四五”期间职工退休约3 万人,总体用工需求在5万人左右。深化铁路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供给,改进传统供给方式,既是保障企业在经营改革发展中所需人力资源的现实需要,也是不断优化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经营要素,真正管好用好各类人力资源,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发挥人力资源保障作用,助推铁路市场化改革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化铁路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供给为牵引,可以积极破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不高、精细化配置不够、与外部市场环境不匹配等问题,建立更加符合法人治理体系运行、更加适应市场规律、更加科学集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铁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对“量的扩充”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坚定不移地走“质的提升”内涵式发展之路,尤其是在生产资源的投入使用方面,更要坚持集约节约、效益第一。人工成本是铁路局集团公司运营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劳动报酬、社保福利等支出的增加呈逐年增长态势,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人力资源供给改革,可以有效解决用工形式单一导致的人工成本过高问题,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差异化配置各类用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为集团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减负增效。
近年来,铁路局集团公司深入推进以“控总量、优劳效、调结构、提素质”为核心的用工机制改革,在人力资源供需两端发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截至2021 年末,全局运输站段总体超员1 万余人,剔除储备的新进院校毕业生和必要的超员外,人员总量还有一定富余,尤其是系统间、单位间、工种间结构性缺员和超员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人力资源供给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基层单位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在人员的配置使用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但是受到传统用工观念、地域文化差异、职工个体诉求等影响,缺乏向纵深推进变革的动力,一方面沉积的富余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仍然希望通过补充新进人员缓解部分岗位缺员,从而造成整体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截至2020 年末,铁路局集团公司技能人才总量约10.7万,占操作技能人员的8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3.5%,两项指标均低于全路平均水平。主要行车工种人员约6.9 万人,占职工比例不足50%。“十四五”期间,科技装备快速升级,客货运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铁路从业人员的身体、技能、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尤其是随着高铁体量扩充,高铁所需人员在总体需求中占比较大,而且依据相关任职条件,这部分人员均需从既有人员中选拔产生。但是,经过近年来的内部挖潜提效,现有人员中可以直接使用到高铁岗位的越来越少,人员选拔、培养和调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截至2020 年末,铁路局集团公司职工总数14.3 万人,占用工总量的78%,虽然保持连续多年稳步下降态势,但是仍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在供给的形式方面,铁路长期以来“一元化”用工模式,既不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同时也极易造成人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超岗位标准配备、竞争性流动性不够,以及人员进出口不畅等问题。在供给的渠道方面,没有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发展,通过市场化选聘等成熟灵活做法,扩大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供给,有的还是依靠技能培训、师徒帮教等传统培养方式,不仅拉长了人才的成长使用周期,而且存在思路视野受限、创新能力欠缺等短板。
面对“十四五”期间铁路局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充分认清形势任务,进一步转变思路观念,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供给方式,充分释放人力资源潜力,提高使用效率效益,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人力资源供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助推企业整体发展,也可以倒逼需求侧持续推进技术革新进步。要转变以往“重需求、轻供给”、“重补充、轻开发”的观念,立足铁路局集团公司特点和发展战略大局,将人力资源供给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整体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和推进,同时运用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力资源供给与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分析研判、优化配置、教育培训等环节融合贯通,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契合度,促进人力资源各板块之间的整体性和联动性,真正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区分运输站段、非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性质不同,积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总量,促进用工精干高效。一是对运输站段等运输业单位。一方面,持续推进运输生产和劳动组织改革,围绕技术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和设备质量、性能提升等情况,积极推进修程修制改革、运输生产组织创新和柔性劳动组织生产,弹性配置人力资源,从源头上减少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实行全员定员管理机制,严格管控用工总量,铁路局集团公司根据现场生产组织及机构、设备、人员变化等情况,按年度核定定员,各单位严格按定员贯标、组织生产。二是对非运输企业。落实非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赋予用工自主权,逐步建立以考核利润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为约束的用工管控机制,在此基础上,由非运输企业自行决定用工总量、方式、条件等,不断增强非运输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人力资源需求是人力资源供给的前提。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科学预测新增需求,从以往粗放式、“拍脑袋”、大呼隆式的用工安排,到系统测算、总体平衡转变,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总量目标。在国铁集团用工总量控制目标内,科学规划铁路局集团公司各单位、各工种、各专业新增用工。二是工作增量。新增人员主要作为新线新项目建成投产、技术装备更新升级、经营业务拓展等岗位的人员储备进行统筹安排。三是工种差异。根据工种性质和人员余缺,新增用工主要补充到主要行车工种等关键岗位。四是人员减少。对职工退休、辞职等变化所需用工,主要由各单位内部调剂解决,集团公司给予适当补充。五是内部调配。安排新增用工与调配存量用工相结合,内部挖潜优先,外部补充为辅,进一步节约用工资源。
动态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坚持把既有人员开发利用作为铁路人力资源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提高人员使用效率。一是基层单位层面,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主体责任,常态化做好工种、岗位、人员的分析研判工作,运用人员转岗、内部调剂、兼职并岗等手段,建立健全技能提升、转岗培训、专项奖励等相关激励保障措施,促进人员在本单位范围内、各工种之间合理流动,调动辅助性岗位职工向铁路特有工种转移,满足运输生产实际需要。二是铁路局集团公司层面,统筹好全局人力资源,以满足新线新项目岗位需求、优化队伍结构为重点,在指导督促单位加大人员内部挖潜的基础上,创新完善公开招聘、定向调剂和跨单位劳务输出、临时借用、员工共享等调剂工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打破单位、工种、岗位的制约,促进人员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活力。
遵循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原则,以人力资源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拓宽供给渠道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集成化供给各类人力资源,促进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巩固铁路局集团公司近年来探索实践成果,深化市场化多元化用工机制改革创新,在进一步清晰界定岗位界面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以劳动合同制职工为主体,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业务外包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格局,差异化满足不同岗位用工需求,促进企业节支降耗、降本增效,同步健全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防范风险隐患。继续将非运输企业作为人力资源供给改革的“主战场”“试验田”,鼓励非运输企业根据经营创效需要,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技术(市场)总监等高端成熟人才市场化选聘等新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供给始终是持续深化、动态优化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铁路的人力资源供给,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束缚,积极与市场接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在市场化多元化上下功夫、求突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在铁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