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式“解惑”活动中“传道授业”

2023-01-11 05:33林汇波
中学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道统标语讲授

■林汇波

韩愈的《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句,是教师功能意义阐释的传世名言。但“传道授业解惑”常被解读为教师就是做讲授传递工作,当成“灌输式”教学或课堂“满堂灌”的理由。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重新审辨并实践该教育名言是必要的。

一、名言内涵:意义指向而非活动描述

韩愈在《原道》中阐释了他对“道”的认识,韩愈眼中的“道”是儒家思想,是封建道统内容,不是现代教育为学生生存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句的内涵,具有整体性,是其时代教师而至教育功能意义的界定,即教师是做“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活动的,是为学生传承封建道统而为的。《师说》中该句之后并列性提及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生存之技而相互学习来看,韩愈眼中的“道”,内涵上与生存性生活性技能知识内容无关。“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传承封建道统,此为教师或教育的功能。

该句的后半句“传道授业解惑”不是教学行为,而是教师或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需“从师”,从老师那里传“道”,授“道”,解惑获“道”。三个词从三个维度构成教师功能或教育“传道”的整体性功能目标。三个维度的审视,正如实验课标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性一样,如单一地把某一维度抽取出来看待,是孤立和不可思议的。

至现代教育,传统的“道”已发展为“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中,其中的核心性内容又独立分科为思想政治课。语文学科教学应跨学科,应学科整合,应做或能做的,是以言语的方式参与、体验“道”的活动内容,在言语活动探究及经历中悟“道”。“传道授业解惑”,即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如果语文教学孤立地进行“传道”活动,是放弃了基本凭借,做了自己不擅长不该做的事,迷失了本学科课程本质性内容,最终连“立德树人”也会无所依凭。

二、讲授中获“道”:教育的时代局限性

封建时代的基础教育活动方式,以讲授式教育为主,这似是为该名言的单一解读做注释做支撑论据。韩愈所处时代,教育内容是封建道统,主要在“四书”“五经”等儒家道统经典里,集中而成熟。没有也不需要实验室或实验器材,不允许也无需拉着学生做社会实践,只能把学生集中起来“传道授业解惑”。道统教学内容,非百工之技的生活性实践性内容,讲授显然是可以完成的。且当时信息闭塞,学生手头资料有限,所知有限,教师所掌握的道统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而至唯一资源。讲授传递与接受,集中有效,适合道统教育,是其时代教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从事道统讲授的教师,是道统的专业性学者。他们终生浸淫道统内容,理解深入透彻。学生接受道统的困难,他们经历过,也能轻松估计到,他们的讲授式“传道”,既“传道”也“授业”,同时能有针对性地“解”“道”之“惑”。在“传道”中“解惑”,在“授业”中“解惑”,或是讲授性“解惑”中“传道授业”,都可实现。

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就当时看,是道统教学的最佳方法。但现在审视,却是落后的。分科细了,生存性知识是主要学习内容,需“立德树人”,却更多是以学科性学习活动为载体。教育中若只凭教师讲授以“传道”,还兼以“授业”“解惑”,学生不活动,不多维度参与、体验,主体积极性没有激活,学习被动;教师只凭单向度活动,希望学生能获得生存素养,且要“立德树人”,不可行也不现实。

三、新解读:“解惑”中“传道授业”

中国历史上不乏成功教育案例。《侍坐章·先进》中先圣孔子及弟子的活动,是经典教育活动案例。孔子只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弟子们活动,发表看法。即便弟子们的探索有问题,夫子也只是“哂”,或“喟然”而“叹”,并不出手或出言指点,是没有给答案的。弟子们不摆“惑”,夫子也不讲授以“解惑”。弟子们显示看法,总要先去探究一番。有了深刻的经历、体验,才能摆出心中所思。有没有“惑”,如何“解惑”,弟子们现场交流后,就会心中有数了吧。摆探索摆观点即探究,有积极态度,有亲身经历产生深刻体验,就能悟到了生活、生命之道。孔子是高明的,“先圣先师”(《礼记·文王世子》)之誉,当之无愧。

新课标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1]重新审视“传道授业解惑”是必要的。以现代生活、思维习惯解读该教育名言,则会解读为教育活动,“传道”是教师的讲授及所有“教”的行为;“授业”则是授予或让学习者获得知识能力,获得生活必需的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解惑”,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则是解决困惑或问题。名言的三个词,则成为三种活动,把这句名言内容当成教学活动顺序,会扞格。虽不能一味排斥教师讲授,但强调教师讲授是不对的,教师先讲而至以“教”为中心也不对,都忽略了学习主体的经历、经验积累,忽视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即便解读为三种活动,也应倒过来,在“解惑”活动中“传道授业”,[2]“惑”即是学生的学习困惑,“解惑”活动出发点是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这才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把“解惑”摆在前面,“解惑”成为活动主线,如先圣孔子般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其感受问题发现问题,而后师生一起实践、“解惑”,活动更为切合现代教育规律与学生学习实际。

新课标语境下的“道”“业”“惑”内涵,有学科课程的语言发展内容,有“立德树人”,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支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思想及信念意志性内容,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就能清楚,就能接受,就能生成并融进骨子里血液里生命里的。学生学业,需在“解惑”性语言实践中探索探究,经历过程、深刻体验才能达成,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关键能力”。[3]如此,名言的新解读,应是在“解惑”语言实践中“传道授业”,是学习主体解决学习困惑的探究性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新教材实践:项目式“解惑”活动中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统编版高中新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为“家乡文化生活”,对应学习任务群为“当代文化参与”。语文学习“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项目式学习活动,是把学科关键知识放至具体情境中,“复演这个知识之所以产生的特定情境、发展历程中的故事、思维方式、知识的演变历程”,“驱动学生不断去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习和思考”,形成对学习历程和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4]如何在“解”学生“文化参与”之“惑”活动中“传道授业”,下面的班级文化生活活动组织是一种积极尝试。

项目活动:撰写教室标语。

目标任务:制作教室标语,把握教室标语语言的功能及特点,形成“文化参与”的经历、体验与积累,为单元“社会文化参与”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过程:

①认识标语。小组讨论教室标语,就位置、内容、作用上为教室标语分类,梳理标语的语言特征及功能,动笔填写标语分类表格。

②推荐标语。搜集记录各班教室标语。小组讨论,推荐优秀标语,写出推荐语。

③撰写标语。独立为本班教室撰写三至四条标语。组内互评,讨论修改。

④班级展示。标语书写于粘贴纸上,张贴并标明位置及其功用,应覆盖教室前门、黑板上方、黑板后方卫生角、班级图书角、作业展示栏、班级心愿栏等位置。

⑤标语赏析。小组讨论,推荐最佳标语,写下推荐理由。

⑥组织访谈。阅读单元材料中的王思斌《访谈法》等篇目,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推荐几位标语撰写优秀者为访谈对象,组织班级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标语内涵、特点及撰写过程,可有班级应有的文化建设追求及标语如何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等内容。

新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的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上面设置,任务是学生“撰写教室标语”,没有教师的讲授传递,需学生自主完成,“关注和参与”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对班级文化现象的“剖析、评价”的语言实践性活动。教师的“在场”,是做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活动中的学生之“惑”,一是“文化参与”的经历与经验积累缺乏。虽然学生多多少少参与过“社会文化生活”活动,但都是无意识的,没有形成系统性积累。现作为任务群学习,于他们而言,怎么有效地“社会文化参与”即是“惑”。二是活动技能缺乏。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活动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凭借或载体是语言,需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活动的相应言语技能。以往所拥有的言语技能,能否实现“文化参与”?亦为“惑”。具体活动而至成功做好“撰写教室标语”,即是“解惑”活动,为接下来走出教室、校门的“社会文化参与”打下基础。

该项目式活动中的“道”是“增强文化自信”。教材内容是“家乡文化认同”,班级文化建设则是班级文化认同,是“增强文化自信”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探究过程中所包含的自主性、积极性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信任感,也都是“道”的内容。学生搜集标语,动笔记录,讨论及撰写,赏析及交流访谈等等,以言语的方式活动,在言语过程中探究、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等等内容,都可理解为“业”。在项目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终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句,新课标下的解读,是“解惑”中“传道授业”;新教材的实践,是项目式“解惑”活动,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语文教学中,应积极而理性地认识该教育名言,构建真实学习情境,以具体“解惑”任务组织项目式活动,驱动学生语言实践,探究中经历与深刻体验,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道统标语讲授
标语变变变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儒家学统的重建
唐宋道统新探
论《一代宗师》中的“道统”、 “政统”与“武统”
最牛标语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