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丹
“当前,乡村儿童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系统中最薄弱、最脆弱的一环。”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看来,乡村家庭教育普遍面临家长教育素养、家校合作功能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对于城市的“三重弱化”。
雷万鹏和团队通过调查发现,在教育素养、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能力等表现上,城市家长要明显优于乡村家长。从教育参与、生活陪伴等情况来看,虽然乡村和城市都存在家庭教育过于重视智育、看重学业成绩的现象,但乡村家长对儿童教育和发展的参与度明显低于城市家长。
民政部2021 年的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期末,我国共有643.6 万名农村留守儿童,96%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看护。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 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
人户分离趋势的加剧,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仍将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存在”。转型中的农村家庭在社会变革中承载着家庭和后代全部的生存、发展压力,也拓展着乡村家庭教育概念的新内涵。因此,既要关注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的乡村家庭,也要关注处在隔离状态的家庭。“农村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种种变化,给农村家庭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校和家长难以“双向奔赴”。
除了家长家校合作意识不强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侯淑晶认为,乡村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偏弱,也导致乡村家庭教育中学校、家庭合作不够理想,学校作用发挥有限。
在调查中,雷万鹏特别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他调研的小规模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53.0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28.77%,父母离异的占比5.43%,智力、听力、视力等残障学生占比2.29%。雷万鹏发现,与其他乡村学校相比,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可度、接受意愿更低,教师接受家庭指导和培训服务的机会更少。雷万鹏也注意到,这些年,特岗教师等政策为乡村学校补充了年轻教师,但由于师范教育中没有把家庭教育素养、家校合作能力培养等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来到乡村的年轻教师没有能力立足乡村,为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