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世华
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回忆性散文《背影》虽然仅有一千五百字,但却历久传诵,蕴含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在这篇文章中,朴素淡雅的笔墨却流露出浓郁、真挚的父子之情,在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之余,还应该从艺术手法的运用等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背影》中描述的故事发生于1917 年,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时期,知识分子受到侵害,民不聊生。朱自清先生作为一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能够感受到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带给人们的巨大压力。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仅凭三言两语就表达民众谋生艰难的感觉,通过对家中环境的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世态的灰暗。作者通过运用“交卸”“赋闲”“变卖典质”“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从侧面反映出父亲忙于生计,整日东奔西走、奔波忙碌,以至于老境颓唐,难以找到合适的差事,同时也反映出这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受到的凄凉境遇。
《背影》中讲述的故事平凡而细小,通过描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突出父亲在离去时的背影,从而表达出父子之间浓厚的感情。即便是在当时动荡、恶劣的背景下,尽管家中遭遇接二连三的变故,父亲仍然怀揣着对儿子细腻深沉的爱意。作者借助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反映出父亲深藏于心底的辛酸与悲凉,虽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表达出对儿子深厚的爱;同时还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包容,没有激进、愤世嫉俗的语言,却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背影》中,作者没有运用精妙优美的辞藻,而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场景,选择父亲在奔丧后各奔东西时坚持要亲自送“我”,并且在车站惜别的片段,既不脱离实际又无多余的粉饰,字里行间却都是父爱。
如父亲信中所写“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背影》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能够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以及作者在看到父亲“蹒跚”的背影时内心的心酸与感愧交并。本篇文章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只是粗略、直白地描写父亲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以及不漂亮的唠叨,却将浓墨重彩的描写放在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上,仿佛形成一个漫长的“慢镜头”,将父亲的慈爱、困顿、艰难、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得到升华,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从而体会到这篇文章选题的独特和真实性。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后,还回顾其一生,通过“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出很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的描写,体现出父亲坚强、能干的特点。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中,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怜惜,抒发出深厚、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体现了父亲虽然承载着时代的辛酸以及悲凉的心情,但仍然在乱世之中不断的挣扎和抗争。正是父亲所体现出来的怨而不怒式的反抗,才能够充分引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同情和共鸣。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缺乏立意的文章不仅肤浅,且缺少灵性。这篇文章能够深受读者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是文章具有极高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真实合理。
《背影》的立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第一,朱自清先生向读者刻画了一位正面父亲的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深沉、细腻的父爱的理解。文章中的父亲在借钱办理完祖母的丧事后,虽然已是囊中羞涩但仍然执意要定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无限关切和忧虑。第二,本篇文章的立意同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使文章更具有深度。在当时世态的灰暗背景下,小资产阶级左翼的生活十分艰难,负债逐渐增多,过着凄凉的日子,因此出现这种悲剧无疑是必然的。文中“赋闲”“借钱”“丧事”等词语,真实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一个家庭的样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本篇文章作为一部写实作品,整篇围绕着最打动作者的“背影”展开。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发现“背影”是促使朱自清先生产生情感翻转的关键点,使这对与传统父子关系相仿的且本不融洽的父子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情感调试。因此,可以说这篇文章的立意十分新颖,同时也促成了这部经典。
《背影》在结构布局上,采用了经典的“五段式”,即开头点题一笔,背景交代一笔,铺垫蓄势一笔,高潮特写一笔,结尾呼应一笔。同时在章节设置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跌宕起伏的美感彰显得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最不能忘记”来突出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中的特别意义,吸引读者的兴趣,形成文章的第一段。
文章的2、3 段,交代了写作背景,“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简单几笔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为下文父亲的“背影”做铺垫,同时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衬托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哀痛和不满。
文章的4、5 段,为“铺垫蓄势一笔”。这两段相比整篇文章来说,略显琐碎,既体现在描写本身的细碎,也体现在描述事物的琐碎,与后文描写父亲的“背影”形成反差。
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作者以一种类似“慢镜头的”特写形式,将父亲艰难爬上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我”买橘子的片段定格,体现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让这份沉甸甸的父爱在离别面前更加感人。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为结尾,主要交代了父亲最近几年的状况,以及文章的写作动机。从父亲的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我”想起父亲过去待“我”的种种好处,使“我”仿佛又看见父亲那凄楚的背影,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人物描写方面一向有简洁传神又不失诗意之称。在《背影》中,通过描写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着重描绘父亲穿过铁路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陪衬,但却将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使整个片段都透露着深情。
整篇文章运用的语言场景非常少,大部分是父亲对“我”说的话,但仍然将父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担忧、挂念之情刻画得十分生动。从“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寥寥几句的语言中,能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埋藏心中、不易被察觉的爱意。同时在“我”自觉“聪明过分”,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等内容,每一次都体现出作者不一样的心境变化,让整篇文章的情感推进到不一样的高度。
整篇文章运用较多的动作描写,能够体现到父亲的细腻。从“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些动作都描写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父亲前去买橘子的整个过程,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展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更加衬托出父亲爱儿子的动人力量。
《背影》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不仅打破传统思想下“父亲”与“严厉”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生活的积累和点滴小事体现出父亲含蓄内敛的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点滴小事,并且在写作中将这些生活点滴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