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1-11 01:53张黎明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3期
关键词:整本书红楼梦语文

张黎明

(新课程报社, 北京 100040)

随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从2019年秋季起陆续在全国使用,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已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了2年多时间。之前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学界对如何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然而,根据笔者了解和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由于相当多的教师对此应有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加上初次开展这项工作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不容乐观,尤其是相当多的教师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缺乏对《红楼梦》的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和研讨的基本前提,是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必须真正读懂、读通《红楼梦》。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十分简单却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学界普遍忽视了。浏览近年来大量讨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指导、任务与活动设计这些技术性层面,而对教师自身素养是否能够真正承担起这样的任务,鲜有人提及。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与复杂的作品,教师如果对其缺乏应有的鉴赏能力,就会在认识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要说目前一些学校自媒体上发布的有关《红楼梦》的解读与分析资料问题频出,即使从专业教学刊物上正式发表的文章来看,也不时可见各种偏差乃至明显的错误。

比如,在一篇题为《体验青春的悲与欣——〈红楼梦〉学习任务群设计》的论文中,有一张《抄捡大观园情况调查》的表格,其中对抄捡大观园的“直接影响”有如下说法:“(1)宝钗搬出大观园;(2)惜春、妙玉出家;(3)迎春、探春出嫁;(4)……”[1]。此处表述,明显出现与文本不相符合的问题。抄检致使“宝钗搬出大观园”,大致不错;但说造成了“惜春、妙玉出家”与“迎春、探春出嫁”,不仅离谱乃至有些荒谬。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妙玉早在来贾府之前就已经“出家”了,她在大观园主持栊翠庵,抄检时并未抄到她那里,因而可以说她与抄捡没有任何关系。妙玉乃佛门修行之人,讲求六根清净,倘若怀疑她与绣春囊有涉,岂不是对她莫大的侮辱?而所说抄捡造成“迎春、探春出嫁”,就有些不合情理,试想如果不发生抄捡之事,难道迎春、探春就不出嫁了?抄捡与二春出嫁属间接影响,并非“直接影响”。再如,一位老师在《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中,如此解读《红楼梦》:“说《红楼梦》是天书,因为‘红楼’里的故事本身就是天上一家人的故事,书中有许多自然的诗文和闲言碎语,都暗藏着像天一样神秘的玄机。”红楼故事如何会是“天上一家人的故事”?这本书又如何“暗藏着像天一样神秘的玄机”?如此解读实在是不知所云,令人费解。又说“曹雪芹从《山海经》神话中发现了中华文化最深邃的奥义:生存如泥,顽强如石,温润如玉。泥土经由女娲之手,变成了顽石;而顽石再经由女儿之泪,被洗成了美玉。”[2]所谓曹雪芹的“发现”,以及“中华文化最深邃的奥义”,即缺少可靠的依据,也无法向学生解释明白。至于“顽石再经由女儿之泪,被洗成了美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操作,不仅连老师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更遑论学生会晓畅地理解了。类似以上明显的偏差和错误不在少处,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

概括来看,对《红楼梦》文本解读出现错误或对其思想内涵认识不清,既有教师对原著基本故事脉络不熟悉的问题,也有对人物、事件以及作品主旨等等理解不正确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知识储备薄弱,对《红楼梦》缺少应有的审美能力。比如,有的教师居然搞不清荣府与宁府是什么关系,也不完全清楚贾府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于是常常闹出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笑话。有的教师对作者高超而精妙的艺术构思无法欣赏,更不能正确把握其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多义性,于是只好人云亦云、囫囵吞枣或照本宣科,结果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还有的教师视野不开阔,对红学研究的状况与成果不是很了解,同时也对一些不良学术风气缺乏辨别力,于是盲目跟随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搞起索隐来,最终偏离了文本以及正确的教学方向。教师应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不是一个个别的、局部的、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一个有一定普遍性的、涉及面较广的、关系着实施新课标成败的大问题。这样一个大问题,本应该得到学界高度重视并提出应对之策,然而奇怪的是,它竟然被大家严重忽视或习以为常了。

笔者认为,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固然需要重视教学方法指导、任务与活动设计等方面,但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尤其是要大幅度提高对优秀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客观地说,与其他几部中国古典名著相比,《红楼梦》实在不是一部能轻易读懂的作品,要真正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非下功夫不可,而靠一般性的肤浅阅读以及一知半解,根本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开展整本书阅读和探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活动”,不需要自己透彻地去理解《红楼梦》。殊不知,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鉴赏力,又如何能真正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且顺利“解答学生的疑惑”呢!《红楼梦》不容易读懂是一个显见的事实,一般的读者阅读时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而客观地说,也并非凡是语文教师就都天然地能够透彻理解《红楼梦》。毋庸讳言,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中学、大学时代未按要求认真完成阅读《红楼梦》的任务,从教后又忙于日常工作、家务等,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补上欠缺的阅读课,因而至今仍然可能还站在《红楼梦》的门槛外。另外,还可能有一部分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面对阅读、鉴赏难度较大的《红楼梦》力不从心,确实无法正常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只好硬着头皮去应付差事。总之,相当多的教师阅读欠账较多,知识储备薄弱,审美能力欠缺,成为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面临的突出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即使有再好的实施方案和课程设计,也无法让整本书阅读和研讨真正取得实效。

(二)可供教师参考使用的成熟的教学资料严重匮乏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和研讨,是按照新课标要求确定的新任务,也可以说是时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事物,之前从未将《红楼梦》整本书列入教材,自然也缺乏专为教学编写的参考资料。综观初中、高中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现成的、可供教师直接利用和参考的资料,也就是初中、高中目前统编版及之前各种版本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除此之外,可以让教师使用的成熟的、系统的参考资料十分匮乏。在新编写的统编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及建议,只是一些宏观、概括的说明和提示,而且主要是阐释教材中所列举的那几条阅读指导的思路,以及完成向学生提出的那几项学习任务,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对整个文本作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解读。不过,即使像由教材编写单位组织专家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红楼梦》的一些解读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和错误。詹丹教授就曾经指出,《教师教学用书》“对史湘云、王夫人、薛姨妈、探春以及对作者没写到的宝钗等的分析”,存在“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加以坐实”的偏差,“这样的分析失误,一方面固然是编者自身的理解力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文本缺乏深入探究,而简单地以人物性格特点的标签式结论来僵化套用导致的”[3]。参与编写《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红楼梦》部分的人员,按说应该都是语文教学界具有相当水平的专家或一线名师,连他们也出现明显的不该有的失误,恰好也说明了《红楼梦》的艰深以及解读的不易。除以上有限的资料外,市场上近两年还围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和研讨出现了一些教辅资料,但这些资料质量良莠不齐,学术水准很难保证,而且主要也是面向学生自学乃至应对考试编写的,对教师的教学未必就有参考价值。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都离不开参考资料的辅助,在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对参考资料的依赖就更不用多说了,因而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有限资料,就想高效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和研讨的教学任务,应该说很不现实或难以做到。

(三)学生对《红楼梦》所反映的内容存在较大的隔膜

《红楼梦》是一部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古典长篇小说,今天的高中学生去读200多年前问世的这部书,首先会感到年代的久远与时空的阻隔,对书中所写的人和事,无形中有一种很强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比如,对于贾宝玉这样一个古今未有的形象,其叛逆的性格、奇异的兴趣、古怪的爱好等,由于与当今时代与生活格格不入,与当今学生的人生经验相去甚远,因而不仅一时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可能还会让他们十分排斥。而且,要真正读懂《红楼梦》,并非仅有一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就可以了,还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知识,成年人接受、理解《红楼梦》尚有一定的困难,在知识积累、生命体验、审美水平等方面普遍欠缺的中学生,就更加可能不爱读或读不懂《红楼梦》了。上述情况,无疑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增添了不小的障碍,也使阅读《红楼梦》的难度超过了其他古典名著,可以说,《红楼梦》可能是名著中最不容易让学生读懂的一部书。

总之,以上诸多因素,让相当多的教师在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让他们无法自如地应对这样一个新课题,但突出问题还是本身的欠缺和不足,而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加以解决。以往教材上出现节选自《红楼梦》的课文,由于总体上占比不大、分量较轻,因而即使教学上有难度,教师也容易应付过去,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什么严重问题。现在随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无形中提高了,于是长期隐藏着的问题便随之暴露出来了。这些深层次问题无法回避,如果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严重影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语文教师必须首先爱读、读懂、读通《红楼梦》

教师全面熟悉、正确认识并透彻理解《红楼梦》,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前提和保证。

首先,教师对于自己阅读《红楼梦》,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那就是,无论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来说,还是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考虑,这都既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功课,同时也是一项无法推卸的责任。《红楼梦》不是一般性的通俗小说,而是博大精深、内涵深厚的鸿篇巨制,大多数人读起来都不会感到轻松自在。分析以往没有读过或读完《红楼梦》的原因,应该主要还是思想上不重视,阅读的动力不足,因而在行动上拖拉、懒惰造成的。现在形势逼人,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除了认真补上没有读过或读完这一课,别无选择。

其次,教师要尽快熟悉文本,为开展整本书教学打好基础。《红楼梦》是一部包罗万象、具有千头万绪的长篇小说,不仅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细节丰富,而且思想复杂、意蕴深厚乃至具有多义性,因而教师要通过认真阅读迅速熟悉文本,为深度理解原著做好充分的铺垫。同时,作为语文教师阅读《红楼梦》,目的不仅仅是一般性地了解和欣赏,而是最终要去指导学生来阅读《红楼梦》,因而需要从实施教学的角度出发,带着一系列任务和问题,进行研究式的深层次阅读。毛泽东同志说过,《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自己就曾经看过五遍[4],可见要真正读懂、读通《红楼梦》的确有难度。那么,语文教师究竟应该读几遍好呢?各人的悟性与读书效率不尽相同,重要的是认真去读乃至反复地读,直到真正读懂、读通为止。虽然很难规定教师都必须读三遍或五遍,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读一遍、两遍,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因而尽可能地多读几遍,才会不断深化对这部杰作的认识。

再次,为引导学生爱上《红楼梦》,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读。教师开展与学生共读《红楼梦》活动,师生彼此呼应、相互促进,不仅可以推动教师更加深入地研读原著,同时也会对学生阅读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如果教师能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对书中诸多问题的看法,相信学生的阅读也会在无形中被带动起来,从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增添强劲的动力。事实上,从媒体相关报道来看,全国不少地方一批有情怀的中学语文教师,就曾经多年如一日地倡导、开展师生共读《红楼梦》等活动,产生了师生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双重作用。

(二)教师需要通过阅读一些红学专著,帮助自己提高鉴赏力

教师要有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和研讨,自己首先需要对《红楼梦》做过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也就是当教师自己完全或基本掌握了《红楼梦》的精髓之后,才有资格、条件完成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教学任务。那种认为教师只要能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熟练地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就可以了,自己是否真正读过、读懂《红楼梦》并不重要的看法或想法,实在是一种天大的误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在书中几乎穷尽了所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把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现出文学艺术具有的几乎所有的神奇魅力。综观文学史上的无数经典,无论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抑或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等,还没有哪个能像《红楼梦》这样,蕴含着如此巨大而丰富的生活和艺术容量,能给人们提供多方面的审美体验和奇妙感受。同时,《红楼梦》的内容又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从宏观层面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到微观层面的家庭矛盾、饮食起居,它都是全方位展现、多层次描绘,简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因而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中国明清两代所有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够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5]。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含义、寓意之丰富,实在是其他书难以匹敌的,加上作者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精妙繁复,因此造成了它思想内涵的复杂性、多义性,乃至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别说普通的读者一时看不透、想不清、说不明其中的奥妙,即便是专门从事研究的红学家,不同的研究者也往往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又常常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倘若教师缺乏较高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知识,而只是当作一般的言情小说去读,肯定无法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要真正将《红楼梦》读懂、读通,读出其深厚的内涵和意蕴来,除了自己去认真阅读、钻研原著之外,还需要通过阅读一些红学研究著作,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领悟原著,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对《红楼梦》的鉴赏力。

一般说来,红学专著都是红学家们多年研究的结果,可以与原著对照着阅读,一些普通读者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些容易忽略或一时领略不了奥妙的地方,一经红学家们的解读、阐释和点拨,常常能让人感到醍醐灌顶而豁然开朗。因此,语文教师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红学著作,是快速、有效地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大幅度提高自己鉴赏水平的一条重要捷径。不过,红学研究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对推动原著阅读有很大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问题,而且有所谓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评论派、探轶派等等之分,对于大多数不大熟悉行情的语文教师来说,可能一时也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感,因而必须有选择、有鉴别地去阅读,而不能不辨菽麦地全盘接受。从指导学生和实施教学任务的需要来考虑,教师应该主要选择基于文本解读与分析的红学著作去读,比如评论派或评点派的著作,对其他流派的涉猎可以视个人兴趣来定。近日看到余党绪老师推荐的一批整本书阅读教学参考书,笔者感到对教师拓展阅读非常适合,这里不妨照录书单如下:《〈红楼梦〉十五讲》(刘梦溪等著)、《红楼说梦》(舒芜著)、《重读〈红楼梦〉》(詹丹著)、《王蒙的红楼梦》(王蒙著)、《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红学通史》(陈维昭著)、《盛衰与觉悟:〈红楼梦〉整本书思辨阅读》(吴泓著)、《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于鸿雁、白楠茁著)、《〈红楼梦〉思辨读写一本通》(余党绪总主编)[6]。以上参考书籍的作者,既有红学研究大家,又有语文教学专家,还有一线教学名师,总之这些著作都紧扣《红楼梦》的主题、人物、事件、情节、环境、场景、语言及艺术手法,应该对于语文教师理解、鉴赏《红楼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尤其是语文教学专家与一线名师的著作,本身就是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而量身定做的,因而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有直接而具体的帮助。

当然,并非每位红学家的所有研究成果、结论都是正确或可靠的,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或偏颇,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时开动脑筋、注意鉴别,不能毫无原则地全盘接受学者的观点。尤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必须在将《红楼梦》定位为文学作品的前提下去阅读红学参考书籍,绝不能跟着一些走火入魔的研究者,去兴味盎然地探讨什么隐含在书中的清宫秘史,那样就会误入歧途,也会给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红楼梦》的隔膜,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实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关键性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先入为主的介绍和引导,让学生了解到《红楼梦》是一本被公认的旷世奇书,早在清代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如今红学作为显学经久不衰,再次证明了《红楼梦》所散发的永恒魅力。作为一名中国人,不读、未读完或没有读懂《红楼梦》,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一是可以通过介绍《红楼梦》创作、问世的传奇故事,唤起学生对《红楼梦》阅读的兴趣。《红楼梦》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传奇性,但它的创作及问世却非常富有传奇性。教师可以简要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以便引起学生对这部书的注意和重视。但对于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介绍需要择其精要,不能渲染索隐派红学家所做的那些“探轶”与“解密”,避免让学生对《红楼梦》产生猎奇心理。

二是可以通过介绍书中两三个重点人物形象的特点,来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欲望。比如林黛玉,大多数学生受电视剧影响,大概认为她只是一个喜欢使小性子、动辄哭哭啼啼的娇小姐。殊不知,她是大观园诸闺阁中的“著名诗人”,她既有突出的艺术禀赋,又对人生有着诗意的追求,因而在她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绝不是薛宝钗所倾心的“针黹纺织事”,而是充分展现诗才,尽情抒发自己的性灵。有研究者曾经做过统计,黛玉是书中作诗数量最多的人,共作过25首诗词,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各种体裁应有尽有,像《秋窗风雨夕》《葬花词》《桃花行》等篇目,都有相当的艺术品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非常富有诗人气质,年龄与当今高中生差不多的女子,如果放到如今的校园中,无疑也会是让同学们艳羡的“校园诗人”。向学生先声夺人地介绍一些重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并且将书中人物的事迹,与当今生活做一定的比照,可以消除学生对人物的生疏和隔膜感,是引起他们阅读、欣赏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是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精湛的艺术手法,来让学生认识《红楼梦》的神奇魅力。比如,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单一化、类型化和绝对化的弊端,力求突破人物思想、性格确定化的常规,为了表现出其丰富而复杂的一面,作者刻意采用诸如“画家烟云模糊处”等独特的艺术手法,给人物遮上一层朦胧的面纱,从而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宝钗滴翠亭扑蝶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喊出黛玉的名字有嫁祸于人之嫌;但从替湘云置办螃蟹宴、赎回邢岫烟当掉的衣物、送燕窝给黛玉补身子等事来说,她又实在热心于帮助别人。那薛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作者出神入化的笔下,云遮雾罩、显隐相依、迷离惝恍,让人一时难以看透。大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都会激发人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对红楼人物有了不少疑问,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想法需要表达,他们自然会对《红楼梦》产生不可抑止的兴趣。▲

猜你喜欢
整本书红楼梦语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