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王智星 陈 潇 郭丹丹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学生人格、个性、价值观地塑造。因此,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需要贯穿思政德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提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1]。医务人员特殊的工作使命要求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专业课程也需要贯穿思政教育,以拓宽思政教育的路径,提升协同育人效果,满足学生思想成长的需求。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满怀期待,踏入中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是理解中医基本理论、建立中医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人才萌芽的催化剂。在这一阶段开展思政德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接受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行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的远大理想,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自信与使命感,将成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精神世界的“灯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中国古代哲学、气象、天文、社会学等,又历经传承与发展,融入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与思想理念[2]。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天然蕴含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医一直强调“仁心仁术”:“仁心”即高尚的道德,“仁术”即精湛的医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学,具有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天然优势。本文从以下3 个方面探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医学理论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有医家的亲身实践,也有临床诊疗反馈信息的积累。可以说,中医理论中凝聚了历代医家的心血,体现了历代医家的高尚品德,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查阅资料,挖掘思政案例,提炼思政元素。根据医学生的德育需求,应该着重挖掘体现高尚的人格品行、刻苦的专研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伟大的民族精神、炽热的家国情怀等相关案例,提炼与个人修养、情感意志、工匠精神、言行习惯、社会责任、民族大爱、严谨负责、勇于探究、学术诚信等相关的思政元素。比如李时珍创作巨著《本草纲目》的案例,可以从李时珍发现历代本草著作中谬误较多,立志考古证今,辨疑订误的事例中提炼勇于探究、批判发展等思政要素;从李时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历时27 年,访医采药,终成巨著《本草纲目》的事例中提炼坚定意志、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在挖掘思政案例的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社会医疗事件,深度挖掘其思政亮点。比如新冠疫情,中医药“三药三方”在减少重症、缩短疗程、改善症状、促进治愈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的事例中可以提炼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盐”,能使课堂更有味道。将思政德育植入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就像为单调枯燥的课堂注入了生动的思想与有趣的灵魂。然而,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往往只有2 年,各专业课程课时普遍紧张。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设置篇幅开展思政教育一方面会造成思政德育与知识技能培养的不贴合,另一方面势必会加剧原本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的矛盾。因此,需要研究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的契合点,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求专业教育与思政德育的共赢。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思政案例,本课程主要设计了案例导入式、翻转课堂式、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述治疗原则之一三因制宜时,由年龄、性别、体格等个体差异,谈到治法方药的不同,引导学生建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观念,培养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的工作作风。在讲述经络学说之前,引入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良好效果及在临床的广泛运用,针灸治疗在美国的合法化及在部分地区被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针灸、拔罐等经络治疗方法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息,并在国内外盛行的原因,正是因为其神奇的魅力和独特的疗效,借此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敬重感和自豪感,树立学好技能、发扬中医的信心。再比如,五行学说授课过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5 种物质的特性及运动变化,根据其特性及衍生意推导其他事物的五行属性,并运用木火土金水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事物之间的联系,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其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兴趣低,不少学生认为五行学说内容学习难度较大。然而五行学说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渗透到气象学、天文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中,古代医家用五行来阐释人体的生理联系及病理变化,因此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基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模拟式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引导学生站在古代劳动人民的角度思考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物质有哪些?接着,由“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的故事,对比大禹及其父亲鲧治理水患方法的不同,进一步归纳五行的特性。然后,根据五行的特性来讨论事物及人体脏腑的五行属性,这种沉浸式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此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在线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学改革,缓解课时紧张的矛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积累易触动学生内心、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素材,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发思政特色教学资源,比如特色微课、课件、教材等。
许多学者探索了关于思政德育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评价方法。查阅文献发现,大多的考核评价是评价学生在经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后学习成绩及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张允芝等[3]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针灸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参与度、认知和收获。李杰等[4]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通过考勤、课堂表现、论文撰写、病案书写等过程评价和结束闭卷考试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过程中表现、情感、态度等作出综合性评价。杨翔凤[5]采用考试与课程大作业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后综合素养提升情况。本课程教学评价设计采用线上反馈、课后交流、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线上反馈即学生将思政相关的心得体会及对课堂教学的意见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反馈,每周1 次。课外交流指教师在课外利用通讯工具与学生沟通联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主要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专业认知等几个维度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评价和专业思想稳定度。以上多方面调研,一方面动态评价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德育素养的成长和收获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后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评价和期望,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促进协同育人效果提高。最终,使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专业自信,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情怀的中医继承者、发扬者。
综上,要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好思政德育工作,要求教师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课程内容,又要熟悉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要花时间、下功夫,提炼思政元素,找准路径,将思政德育的“盐”融进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中。这样,才能“守好中医基础理论的一段渠、种好中医基础理论的责任田”[1],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思政德育同向同行,促使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正能量”价值观的渗透同步达成,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