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认定集体成员资格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3-01-11 01:22张融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格集体成员

张融融

无论是全国人大对集体成员资格的立法认定,还是政府部门层层推进的立法执行,其实施最终都要落到村集体。可以说,在依法认定集体成员资格与制定分配制度过程中,最终的实施主体不是政府,而是最基层的村集体,包括村委会、居委会或经济合作组织。但是,依法认定成员资格与乡村的文化习俗常常存在冲突,与村集体的资源分配制度也存在矛盾。如何将这些冲突和矛盾化解,形成依法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有效路径,是依法治理乡村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依法认定成员资格面临的挑战

依法认定成员资格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集体成员资格不能“两头得”,也就是不能在两类组织中同时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或成员资格。二是集体成员资格也不能“两头空”。对于一些身份发生变动的成员,例如在校大学生、服役士兵等进入新的组织机构后,并未在新机构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因此,要防止“两头空”。三是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外嫁女和离异妇女,使她们享有与男性同等的资格和权益。就实际情况看,这三项原则中,除了男女平等原则,其余两项一般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难度最大的就是男女平等原则。也要看到,将男女平等原则落实到成员资格认定之中,将是依法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最大亮点,因为把男女平等原则纳入成员资格的认定之中,不再是抽象地谈论男女平等理念,而是与集体成员资格结合起来的具体实践。因此,依法认定成员资格对于推进性别平等,具有独到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在乡村社会中,婚入男女,特别是外嫁女、离异女,如果均可得到所在村庄或社区的集体成员资格,将意味着乡村社会的男性和女性都拥有选择婚姻居住地的权利——女方可以到男方家落户,男方也可以到女方家落户,并获得相应的集体成员权益。这是推进我国婚姻法具体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我们虽然也认为婚后男女双方可以自行选择居住地,但这一选择并不涉及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将婚居模式与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相联系,就可以跳出传统的、单一的、固化的“男娶女嫁”的婚居模式,使之走向从夫居、从妻居或是两头居等多元婚居模式。其二,在集体成员资格认定中也将婚入男女纳入认定范围,媳妇或女婿婚后都可以以配偶的身份获得其所在集体的成员资格。婚姻关系解除后,婚出男女不会因为与配偶关系的改变而取消其成员资格。其三,推进集体成员资格的依法认定,意味着不管选择何种婚居模式,任一方父母都可以将自己的成员资格传递给子女。这是性别平等原则在法律中的细化和具体化。

但是,体现性别平等原则的集体成员资格认定,要切实落实到乡村社会中存在很大阻力,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乡村民间习俗的挑战

乡村民间习俗,主要指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习,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文化形式。杜芳琴对于民间习俗的演化做了概括:“民间习俗源自‘礼’,‘礼’就是典章制度;‘礼’需要转化为‘仪式’进行显化、程式化、通俗化来推行实行;而后,被民众下效即为‘俗’;扩展流布是为‘风’;一旦成了风气/尚就是‘习’。于是习惯成自然,无人质疑,成为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1]24也就是说,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民间习俗不仅指导人们行动,也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我国不少民间习俗都区分了“男女有别”,女性在遵循和传承这些习俗的过程中也强化了“男强女弱”的性别秩序。在我国的乡村社会中,强调“男女有别”的习俗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婚姻习俗。“男娶女嫁”的观念在我国的乡村社会根深蒂固,从汉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个“娶”字,意味着男方要把女方娶进来的意思;而“嫁”字,则意味着女方要从(娘)家出去,住到夫家。根据历史考证,早在周代就将昏(婚)姻定义为“男婚女嫁”,逐渐演变为“男娶女嫁”,并将之视为汉民族婚姻的应有之义,规定了婚姻中的性别秩序。

“男娶女嫁”决定了婚后的居住模式,即男性要把女性娶进来,女性要嫁到男家去。国内绝大多数汉民族地区都普遍采取从夫居的婚居模式。根据我们①指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从2004年到2018年多年从事妇女土地权益调查研究。的调查,这一比例在全国可达到80%以上,在河南地区这一比例达到90%以上。以河南省郾城区为例,该地上门女婿的比例只有1%,意味着当地99%的家庭都是从夫居。从夫居的婚居模式直接影响到对男女的身份认定。例如,在河南农村,女儿婚后改叫“打发客”,意思是女儿婚后身份变了,由自家人变成了“客”。不少妇女在谈起自己的感受时提到,“妇女一出嫁,两头不靠岸。无论在婆家娘家,永远都是外人!”[2]74可见,“从夫居”形成了男女完全不同的身份认定,意味着男性是家的象征和核心,女性必须听从、跟从丈夫。

二是婚嫁习俗。主要是指为了完成“男娶女嫁”这一过程而采取的礼仪。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形成了一套纷繁复杂的婚嫁礼仪程式,包括议婚、订婚、迎娶、拜堂、回门等多个环节,其中的每一环节,都强调了男性的重要地位。首先是铺喜床环节。在迎亲的前一晚,男方家要为新人铺喜床,铺床的人要求儿女双全,没有儿子的人则不具备铺床资格。其后是祭祖环节。新郎要在迎亲队伍出发前祭祖,叩拜祖先并告之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为祖先传宗接代,祈求祖先保佑喜事顺利。在一些地区,要求只有男性能够主持、参与祭拜仪式。次后是换鞋环节。女儿上花轿时要脱掉在娘家穿的鞋,换上婆家拿来的新鞋。换鞋意味着身份、立场的转变,从此以后“夫家为主,娘家为客”,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婆家的利益置于首位。类似的婚嫁习俗包含了夫主妇从、儿贵女贱的性别秩序,不断固化了人们的婚嫁观念,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女性结婚就应该嫁出去、男性结婚就应该娶进来。

三是生育习俗。因为儿子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在汉族的生育习俗和传承继嗣过程中,十分重视“男孩”。重视“男孩”的背后,反映出父系文化的继嗣规则,即通过生男孩来传承家族的姓氏、家产、地位和权利。例如,姓氏制度要求随父姓、不能随母姓,生出男孩就意味着家(族)的姓氏可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家谱、族谱也按照父系姓氏进行传承。而女孩一旦嫁到男方家中,就要被冠以夫姓,甚至在很多地区,忌讳女性进入祠堂。可见,在父系传承制度下,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其地位非常之低,男人的地位则被彰显出来。

四是丧葬习俗。丧葬习俗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受到家庭、家族的格外重视。通常,丧葬仪式中要明确由谁来继承家产和承担家庭继往开来的责任,所以,女儿在丧葬仪式中受排斥的程度远远高于婚嫁习俗和生育习俗。很多象征继承权、父权制的仪式都规定只能由男性子孙完成。仪式中备受瞩目的是摔老盆儿①老盆儿,指一个用来烧纸钱的瓦盆儿,它象征着死者的财富,下葬前要将老盆儿当众摔碎,捧得越高、摔得越碎越好。环节,由谁来摔老盆儿,继承权就归谁,相当于当众宣告其继承人的身份。一般由长子摔老盆,若儿子不在,则由孙子摔;没有儿子的家庭,即使由侄子去摔,也不会让女儿来摔。此外,还有打幡儿环节,打幡儿同样象征了家庭继承人的身份。有些农村地区的幡儿是一棵树,这个幡儿可以说专为男性设计,符合男性的体格特征,是对男性继嗣规范的一种强化。由于默认男性有资格传承家产,人们也视男性在集体中继承土地权益、获得集体财产理所当然,认为把女性排斥在外合情合理。

由上述各种习俗可见,农村女性的地位“是由习俗来支配的”。[3]43“男女有别”的民间习俗造成了人们关于性别不公现象的集体无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集体的分配规则。

(二)集体分配制度带来的挑战

我国的乡村基层组织属于集体组织,由集体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土地资源的分配,主要包括用于生活的宅基地、用于生产的承包地,以及征地补偿款的发放等。目前有三种形式的集体组织。第一种是根据村规民约进行分配的村集体。对于很多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村集体,并不存在经济组织一说,这类村庄主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的村规民约对比,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限制女儿参与集体分配。有儿子的家庭,女儿不能留下来参与分配;没有儿子的多女户家庭,只能留一个女儿享有村民资格和村民待遇,其他女儿出嫁后都要到丈夫所在的村集体中参与分配资源,不能占用娘家村的资源。第二种形式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村改居类的社区。这类社区与传统的城市社区不同,传统的城市社区没有土地,不存在资源分配问题。而村改居类社区仍然拥有耕地等集体资源,甚至还有集体福利。对于这类社区,也涉及如何分配土地资源和集体福利的问题。第三种形式是集体经济组织。这类组织在集体土地上盖厂房进行出租,或者兴建本集体的工厂,村民是经济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的成员,集体经济组织盈利好的时候每年都可以分红。

以上三类组织都涉及资源分配问题,必须具备集体成员资格才能参与分配。在认定集体成员资格或制定分配规则时,通常以“男娶女嫁”为限制依据,不仅要将外嫁女、离异妇女等排斥出去,她们的子女、丈夫要想在娘家村落户更是不可能。这种将男女区别对待的分配制度,与我国男女平等的立法原则发生了冲突,亟须改变这种不公平的集体资源分配规则和分配制度。

(三)人口压力与资源紧张带来的挑战

人口压力大造成的资源紧张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比较富裕的村集体。在这类村庄中,往往会出现媳妇愿意嫁进来、女儿不愿意嫁出去的情况。虽然也有一些女儿愿意嫁出去,但对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而言,仍然存在人口增多、利益减少的风险。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往往以“男娶女嫁”为依据,将外嫁女排斥在利益分配之外。

在以上三重挑战的合力之下,要把国家立法中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核心原则落实到村庄层面,存在很大阻力,需要化解阻力应对挑战。要在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和制定分配制度时进行双轮驱动,一是进行性别观念变革,二是制定性别平等的集体分配制度和资格认定办法。其中,变革观念是要为建立制度打造良好的根基,只有培养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制定出男女平等的政策规范。

二、撬动民风民俗变革,切实转变性别观念

乡村集体组织要依法认定成员资格,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性别限制走向性别包容,从性别排斥走向性别融合。转变观念不能依靠权威压制,只能依靠细致的思想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风俗变革、民众戏剧和参与式培训这三种方式来促进乡村社会中人们观念的变革。

(一)拉动乡村风俗变革

变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或是“一刀切”,而是提倡多样化,要做好加法。例如,要打破单一固化的从夫居,鼓励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住夫家、住妻家、小夫妻独住,或娘家婆家两头居住等。变革可以从一些重要仪式开始。将仪式作为民俗变革的切入点,主要是因为婚礼仪式、丧葬仪式等过渡仪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有着根深蒂固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关于死亡的仪式与习俗是其社会生活和整体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4]19上文提及人们通过在婚礼仪式、丧葬仪式等仪式中将男女区别对待,以凸显男性地位、贬低女性地位,若能改变人们关于这类仪式的固有模式,对于推进性别平等亦有影响。在人们观念中,婚礼就是“男娶女”的过程,而创新婚礼形式,意味着也可以出现“女娶男”。2008年,河南省周山村举办了该村的第一场“男到女家”的婚礼。婚礼前,丈母娘郝玉枝将新的婚礼模式编成对联贴在每个门上,对联有:“男到女家同样好,登门女婿格外亲”“男孩女孩都一样,女孩同有继承权”“打破千年旧传统,落户女家亲上亲”等。婚礼当天,郝玉枝的女儿像男性迎娶媳妇一样乘坐婚车到男方家里把丈夫接到周山落户,婚庆台的两边挂着大幅对联:“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男娶女、女娶男、两样都行。”村手工艺协会会长景秀芳登台向全村发布了《婚俗变革倡议书》。有300 多名村民观看了这场隆重的新式娶亲仪式,一位村民感慨这是周山村数百年没出现过的盛大仪式,“没想到女儿也可以给父母争脸面!”除了创新婚礼仪式,周山村还推动了丧葬仪式的变革。在不少汉族聚居地,存在许多关于女性参加葬礼的禁忌,例如,女儿为父母顶棺下葬说明这家后继无人,或者女性参加下葬仪式被认为不吉利。为了改变这种观念,周山村村委会提倡“女儿送终的新式葬礼”,并由村两委带头为村民周改云两姐妹的母亲主持追悼会和葬礼,两姐妹一个打幡儿、一个摔老盆儿,展现了丧礼的新风尚。有了村委会的支持,让姐妹俩在村里立了足,村民们说:“谁还敢赶走改云两姐妹?”从周山村的婚礼变革和丧葬变革不难看出,新的仪式与传统仪式有着相似的仪式效果和社会功能,当新的模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时,就是在推动人的观念的改变。

变革还可以从姓氏入手。尽管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婚姻法已经规定子女既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现实生活中,子女随父姓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选择。农村地区尤为重视随父姓,续家谱、修祠堂要强调父系姓氏的传承,为了进家谱、进祠堂一定要生出男孩,这也是导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姓氏多样化,打破子女只能随父姓的惯习,鼓励子女随母姓,对于纠正生男偏好、倡导性别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推进男女平等,安徽省长丰县的南圩社区和创新社区率先试点搞起姓氏革命,在居民公约中做了创新规定。其中,创新社区最先想出“利益拉动随母姓”的措施,提出子女随母姓可以获得800 元到1000 元的奖励。南圩社区的计生专干率先示范,第一个让二胎孩子随母姓,在计生专干的带动下,随母姓的家庭多了起来。因为既有奖励,又能代表“新潮思想”,这两个社区每年都有十几个家庭的孩子随母姓,特别是一些二孩家庭,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开始成为趋势。

关于风俗变革,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民俗变革的梁军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民俗变革是村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法,社区民众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农村社区有无穷无尽的‘载体’可用来推动风俗变革”。[2]110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是其文化模式在现实中的映射,可以说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推动人的观念变革,培训者不能只关注出生、成年、婚嫁、丧葬这样的人生仪式,还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文化的“蛛丝马迹”,知晓风俗礼仪的成因、变迁、寓意等,进而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反思意义。周山村的妇女就是通过培训发现各种仪式和生活细节对女性的约束和排斥之后,意识到要改变观念、推动变革,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此外,为了达到培训效果,培训者也要对村民的生活尽可能地了解,从民众的生活中寻找素材,用人们听得懂的“大白话”进行解释和引导。

(二)编排民众戏剧宣传教育

民众戏剧是一种进行社区倡导和社区教育的好方法,主要以民众为创作和参与主体,能够引导民众自由表达、自我教育并最终自发行动。虽然民众戏剧的剧情简单,舞台堪称简陋,演员也都是业余“选手”,但由于它质朴的表达、贴近生活的内容、轻松有趣的形式而深受农民群体喜欢。

之所以要采用民众戏剧来推进乡村风俗变革,一方面是因为根据民众戏剧的理念,即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要通过一些方式(如培训、座谈、排练、演出等)为民众提供创作和交流的机会,人们就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完成关于自我的表达,推进人的观念变革。民众戏剧要求民众参与戏剧的全过程,包括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排练演出,以及演出效果评估等。因此,在教育活动中编排民众戏剧是吸引民众参与、引导民众思考、传播新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因为戏剧在农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民众有较强吸引力。农民们平时劳动时间长、劳作强度大,唱戏和看戏是其重要的休闲活动。民众戏剧的演出场所完全开放,人们出入自由,也不收门票,非常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而且,表演的素材都来自农民的实际生活,包括为民众所关心、对民众生活有影响、需要提醒民众注意的内容等,例如婆媳矛盾、乡村养老、留守儿童、残疾人权益等话题都可以成为民众戏剧的创作内容。演员说的也是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郁,感染力强,观众乐于观看。

关于民众戏剧的最基本要求,是真实。只有真实地表达出农民在生活中遭遇的痛苦、快乐、欢喜、悲哀,才能让他们相信、让他们触动,进而有所思考和行动。民众戏剧最独特之处是以民众为主体,它不只是“给民众看的”戏剧,更是民众“自己的”戏剧。每位农民都可以成为演员,每人的经历都能编成剧本。将性别教育融进民众戏剧,可以为妇女提供公开发声的机会。农村妇女很少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演出的形式,她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借助剧中的人物真实地展现出来。而演出过程不仅仅起到教育观众的效果,也可以视为妇女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赋权”过程。河南省社区教育研究中心采用民众戏剧的方式,编排了倡导家务劳动社会价值的《小两口算账》、反思母女关系的《妈妈与女儿的故事》、调节婆媳矛盾的《婆媳对对碰》,引发了村民对于生活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性别分工模式的反思,使人们重新认识男孩、女孩的价值,重新思考家庭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更有意义的是,民众戏剧还吸引到男性的主动参与。一般举办关于性别平等的培训,很难吸引到男性参与,可如果是当演员表演身边的事,有些男性就有了演出的兴趣,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性别平等的观念,参与到推进性别平等的活动中来。由此可见,民众戏剧因为演员都是真正的农民,表达的也是农民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其他人在看戏过程中不自觉地代入情感、产生共鸣,这一方式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唤起了各自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是影响农民观念转变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参与式培训,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工具,引导学员进行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①参见“360 百科”关于“参与式培训”的解释,https://baike.so.com/doc/6395214-6608871.html。概念中的关键词包括创造、运用、引导,这是基于培训者视角的一种方法论上的解释。其实,参与式培训不仅是一种方法,还包含了对培训对象平等和尊重的理念。如果不能与培训对象建立平等的关系,就无法赢得对方信任,也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达不到培训效果。这意味着,即使培训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农民,也有着自己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拥有可以指导“文化人”的诸多经验。正如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一文中反对将识字与否作为“愚”(智力的不足或缺陷)的标准[5]12,面对农民群众时,培训者不能“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是在改造农民的“愚”。

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参与式培训,培训者和农民群众是互为主体、彼此学习的关系,要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的行为目的,并反省和调整自己的偏见和行为,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信任,达成彼此的共识。参与式培训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加深认识、传播理念,还要引导反思、推动变革,所以在设计参与式培训的内容时,要选择双方最关切的问题,明确培训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意识到培训的结论将被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影视、扮演游戏、绘图叙事、小组辩论等。在具体操作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层层深入,引发大家思考。

关于参与式培训,并没有可供直接运用的操作指南,要靠培训者依靠自身的智慧和经验“用心”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在此引用一个关于参与式培训的真实案例,供读者参考和体会。

案例:是否存在出嫁女“两头空”问题?

活动名称:让事实说话

方法:投票方式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写纸条。要求:一家有几位妇女(如母亲、妻子、女儿、媳妇)参加,就写几张小纸条。

第二步,投票。培训者找了四个空奶粉罐作为票箱,分别标明:娘家有(指有村民待遇)、婆家有、两头都有、两头都没有,让大家把写好的纸条如实投入相应票箱,如果不会写字可以让其他人代写。

第三步,公开统计结果。结果让培训者十分意外——女儿“两头都没有”、媳妇“两头都有”,各占80%。先把媳妇“两头都有”放下不说,大家都承认了女儿“两头都没有”不仅存在,而且普遍存在。

在这个案例中,培训者不仅在引导村民思考某个问题,还将一些民主投票的方法、懂法用法的观念融进培训之中,正是这种非教化式、非灌输式、强调参与的培训方式激起了村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兴趣,引导村民转变观念,从而达到培训效果。村民们非常喜欢这种培训方式,开玩笑说:“你们挖个坑,我们不知不觉就跳下去了,还是心甘情愿地跳下去!”当村民们心甘情愿地“跳下去”时,距离培训目的就不远了。[2]98

三、制定性别平等的集体分配制度与资格认定办法

巩固性别平等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与之适应的性别平等的集体分配制度,从而保证依法认定成员资格在村集体落地生根。制定性别平等的分配制度是一个新制度建立的过程,也是传统性别观念向男女平等转化的过程,需要村民、村组干部,乃至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形成合力。在新制度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

(一)村庄“一把手”要懂法知法

这里所说的“一把手”,主要指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者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是集体资源分配中的关键人物,是分配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组织者,他们关于分配资源的倾向与态度直接影响集体分配制度的走向。当“一把手”将男娶女嫁、以男性为中心视为天经地义时,就会坚持父权制的分配规则;当“一把手”将男女权利平等视为应当遵守的原则时,就会想方设法制定出合法的、平等的分配规则。

安徽省长丰县南圩社区是当地第一个修订性别平等分配规则的村改居社区,这个社区决定制定新制度,并非来自上级政府的要求,而是来自解决分配矛盾的现实需要,是社区书记积极作为的结果。根据南圩社区书记陈文太介绍,社区有一块地被征收修建铁路而获得了一笔征地补偿款,在讨论补偿款如何分配时,有人提出要将留在社区里生活的出嫁女和上门女婿都排除在外。这个社区留下来的女儿户已经达到了100 多户,如果将女儿户排斥出去,势必会带来许多矛盾纠纷,造成工作被动。为此,社区一直没敢发放征地补偿款。正当此时,长丰县举办了修订村规民约、推进性别平等的培训,陈文太了解到周山村修订的村规民约就是将法律原则体现到村庄的分配规则中,经过村民讨论同意,形成了合规合法的办事规则。陈文太找到了依法办事的路径,主动带领村民修订了体现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其中就包括利益分配规则,接着按照新规则不分男女一视同仁分配征地款,整个过程风平浪静,合法合规,深得人心。

在处理村庄事务中,村集体“一把手”懂法知法非常重要,有了法治意识就会跳出对传统性别路径的依赖,积极推进男女平等的制度建设,所以,应当在“一把手”培训中增强懂法知法的教育,引导干部依法处理集体分配中的矛盾。

(二)切实有效地转变村组干部的观念

当“一把手”有了修订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或分配方案的想法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引导村组干部转变观念,在村组干部间达成新共识。产生新共识并非易事,意味着对以往分配规则的调整和纠正,容易遭遇很大的阻力。

云南省华宁县的城关社区在完全没有外界力量支持的情况下,修订了体现男女平等的分配规则。新社区支书何永辉上任后接触到不少上访妇女,这些上访妇女向他哭诉,婚后一直留在娘家,却被社区取消了所有的福利待遇。何永辉意识到将外嫁女排除在外进行集体利益分配违反了法的公平性,应该进行修改,于是产生了修订居民公约的想法。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委员们的反对,他们一再表示“不同意男女平等,这么多年执行的村规民约不能改变。否则就是把大家东西拿给别人、拿给外人!”各小组反对的居民也纷纷到社区表达意见:“不同意男女平等,社区不能改变多年执行的《村规民约》”,更有人破口大骂:“你们胆子大啦,想方设法地把集体的东西拿去分给别人,你们是要把我们的东西完全分完才甘心,你们这些当官的就是没良心!”[6]面对村民和村委会成员的强烈反对,需要社区书记和主任迎难而上去一一做工作。

要做通反对者的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要强调依照国家法律办事,不能因为人口压力、资源紧张就大量牺牲妇女的利益去保证集体中男性的利益,而应该以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原则取代传统的男娶女嫁规则进行集体资源分配。还应当引导人们进行反向思考,为什么有的家庭不管有几个儿子娶媳妇,给他们资源人们都能接受,但女儿招婿就被看作抢资源了?以牺牲妇女的合法权益解决资源紧张问题,既不公平、也不合法,还会带来上访等新的问题。二是应在遵循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下,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尽管有形资源有限,但不能只专门针对妇女进行限制,限制条件必须是所有村民都共同遵循的。还可以考虑一些无形资源,比如男方到女方所在村落户,给予优惠政策或政治待遇,并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不管男到女家、还是女到男家均可享受村民待遇,形成刚性制度约束。三是村干部还可以采取一些引导方法,让村民的想法从短期利益受损转移到长远收益增加。比如说对比算账法,一笔账是村民反对的账,他们觉得把利益给了外嫁女自己就吃亏了,做的是减法。另一笔账是不断提高集体收入,增加村民收入,让男女都获益,做的是加法。在社区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在“做加法”上多下功夫。还可以引导换位思考,提出只分男不分女,排斥女儿,谁能保证自己家世世代代都生儿子?如果是男女平等分配,不仅家家户户都可以受益,还可以保证未来也持续受益。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慢慢打消反对者的顾虑,使反对力量转变成支持力量。

(三)坚持民主协商

这里所说的民主协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协商主体多元化,既有村组干部,也有群众代表,群众代表不仅包括老人、妇女、残疾人、权益受损者,还要包括反对男女平等分配的人。妇女群体也可以再分为外来的媳妇及留在村庄的女儿户。二是进行民主协商,通过平等参与、理性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逐步协商获得共识。在协商过程中,要对一些比较棘手的专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村庄的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该不该限制女儿女婿的权益?如何解决外嫁女土地资源“两头空”的问题?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社会工作者来主持讨论,与村干部一起进行协商。整个协商过程,应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协商方式,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反复协商,深入探讨,直到达成共识。

(四)形成村规民约草案,并广泛征求意见

达成共识后,就要开始起草分配方案。起草草案要遵循相应的操作程序,通常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提出修订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的建议,也可以由四分之一的村民提出修订村规民约的建议。建议采纳后要成立起草小组,小组的成员最好在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各类骨干中选拔,一般5-7 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要在深入调查、充分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已经成功修订出来的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范本,共同制定本村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的草案。

草案起草后要广泛征求意见。可以分门别类召开各类群体的座谈会,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外嫁女、外出打工者等都可以参与座谈会,征求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将草案打印成文字,让村里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为家长宣读讲解。还可以由村干部入户征求意见,将意见记录并反馈给起草小组。征求意见的过程包含了双重意义:既是民主决策的过程,也是民主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开始当家做主,学会了民主参与。草案不再是由村干部单方面决定的约定,而是村民与村干部共同商定的约定。这一过程还包含了普法的意义,通过入户宣传讲解,让村民逐渐知道村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的精神与原则,明白为什么要将法律原则体现在村集体制度当中。

草案根据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之后,一定要报乡镇相关部门依法审查,由政府依法监督,政府通过审查并纠正违法内容,可以避免召开村民会议之后再发现问题而陷入被动局面。

(五)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表决

对于制定出的草案要由村委会或居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集体成员代表的讨论与表决进行确认。这一环节是制定性别平等分配制度的一个高潮,也是民主决策的重头戏,更是对村集体民主治理能力的一种检验。

表决大会需要按照民主程序一丝不苟地执行。从会议议程看,首先要清点人数,妇女代表的占比要在30%到50%之间,届时要宣布到会人数以及人数是否符合法定人数要求。接着由村(居)两委制定草案的人员向全体民众或代表逐条宣读草案上的新规则,每宣读一条,都要做出解释。然后进入讨论环节,要对草案规则逐条宣读、逐条讨论和逐条表决。关于在村民会议上进行逐条宣读、逐条讨论、逐条表决,在试点村推进时存有争议。反对方认为不需要讨论,召开村民会议“只是走个程序”;支持方认为需要逐条讨论,一定要让代表充分发言,而且村两委还要认真听取意见,“要动真格!”最终支持方占了上风,逐条讨论成为代表大会始终坚持的一项程序。正是因为村民格外重视讨论的机会,也就十分认可讨论的结果。村规民约的草案全部表决通过后,要对新的村规民约在村庄或社区内进行公示,七天公示期中如果没有异议,即日生效,并提交给乡镇或区街道办进行备案。

通过由村集体共同制定分配方案的方式,不少试点村(居)在资格认定和村民待遇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男到女家、女到男家均可享有村民待遇的条款,也打破了以往只能女到男家、不能男到女家的婚居模式。还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条款,例如“婚出男女因离婚或丧偶将户口迁回本村,在本村居住并履行村民义务,享受村民待遇”①参见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村规民约》(第三次修订)第二十三条(4)。,以及其他依法认定妇女集体成员资格的条款。这些条款将依法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要求落实到了村庄的治理规则之中,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真正落地。

制定出男女平等的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及分配方案之后,还要做好执行与监督工作。执行就是要按照大家共同制定的性别平等的方案去分配集体资源,监督就是由集体组织的成员对村集体是否依法依规地分配进行监督。只有将全国人大依法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切切实实地落实到集体组织的分配制度当中,在农村“消除性别排斥,推进性别平等”的目标才能达到。

猜你喜欢
资格集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为集体献一计
警犬集体过生日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资格
背叛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