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佳
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对于“解放”的讨论着重于“人的解放”的概念。对于“人的解放”,马克思首先定义了“人”的概念:“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我们是有目的或有意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自己,也创造人类的历史。”[1]7-9人性是自由的,人的劳动能够有目的或意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创造自我和人类历史。因此,“解放”的本质就是打破各种束缚,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马克思对于“人”的经典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解放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解放理论是包括妇女解放的,他们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全世界妇女解放指明了道路。
在马克思之前,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提出了女性解放问题,认为女性解放与社会进步、人的解放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圣西门提出:“妇女既可以参加选举,也有资格当选。”[2]23傅立叶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3]647这句话后来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被引用并受到了极大肯定。马克思在1868年致库格曼的信中曾提到,“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3]480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包括妇女解放的。他们将妇女解放置于人的解放过程之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经典著作中都可以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妇女问题的论述。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的追求,他从对“人”的定义出发进行论述,揭示出“解放”的本质是打破束缚,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实质是消除人的劳动异化;“解放”的途径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找到了历史活动的起点,形成了对“人”的正确认识。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前提,其“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153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条件便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158没有物质的丰富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不可能存活下来。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人们产生了家庭关系与更广义上的社会关系,人就是由这种物质生产活动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塑造的。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历史的人不是具有某种先定或先验本质的存在,而是在客观的物质生产和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创立和确认自己的存在,人的本质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由于人是历史中的人,因此他要随着具体的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中人的需求和具体表现都不相同,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4]252由于人不是抽象的人,人的解放自然也不是抽象的解放。人的内涵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与现实关系中形成的,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社会制度的更替中才能逐步创造出人的解放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妇女解放理论是基于人的解放理论之上的。因此他们对女性的理解也是基于对人的理解。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讨论女性问题的经典之作,他在此书中用“两个生产理论”阐明了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恩格斯认为,整个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的繁衍)。在原始社会,妇女既是生育活动的承担者,又要大量参与生产活动,这一时期妇女通常拥有比男子更高的地位。妇女后来之所以成为受压迫的对象,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将女性排挤出生产劳动之外,男性占有了社会财富,女性只能从事后一种生产——生育活动。这样一来,女性丧失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她们从事的家务劳动也失去了原来的公共性质,成为家庭中的私人事务。在私有制度下,女性只能在经济上依赖男性,而经济的依赖是一切从属的基础,她们在各方面都受到男性的支配,甚至成为男性的所有物。[5]35-9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女性受压迫只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既然私有制的出现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那么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女性自然可以改变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回归社会领域,从而实现自身解放。恩格斯认为,只要女性仍被排挤出社会之外,女性的解放便是不可能的。只有允许女性进入公共生产领域,并且将女性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性质的活动,女性才有可能摆脱奴役状态,达到解放的目标。[5]85-87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哲学中对“人”的抽象设定,将人看作现实的历史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最终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实现人的解放,就是要达到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先克服人的异化状态,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人的劳动本应是自由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却仅仅成为人自身谋生的手段,原本自主的劳动也沦为异化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产品,实现自身劳动的对象化,这本该属于工人的劳动产品,最后却被资本家占为己有,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都发生了异化。而这两个异化进一步导致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不再是属于工人自身的东西,它与人的本质相脱离。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形成根本对立,这是人与人之间异化的最集中体现。[3]267-277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异化劳动的扬弃,就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的途径,从而完成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达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3]297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范围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切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包括男女关系、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异化。“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4]403在资本的作用下,家务劳动成为一种异化劳动,人在追求交换价值和物质剩余的过程中被一步步对象化为物,看似美好的家庭和婚姻成为两性冲突的战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进一步描述了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对进入工厂工作的女性的影响,指出她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以及道德和身体上的摧残。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及职业结构巩固了男性的统治地位,女性在生产活动中被边缘化,这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劳动异化程度,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相互作用给女性带来了沉重的枷锁与负担。
马克思认为,要通过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马克思首先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的解放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他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4]154当生产力高度发达到可以生产出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时,人类获得解放和实现自由发展的物质条件才能有所保障。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再到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着人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就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也就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6]107-108另外,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步步被推翻,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的解放也要建立在生产力极大进步、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
大扁杏,富含大量的脂肪、蛋白质、糖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磷、钙、钾、铁等物质。既可生食,亦可制成杏仁霜、杏仁露等多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和饮料。榆阳仅东南山区就有大扁杏产业基地10多万亩,均处于盛果期,大扁杏亩产杏仁50斤上下,是农业产业开发、产业链增值的最好事例。
当然,实现人的解放,只有生产力的进步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对社会关系进行变革,使生产资料归人民所有。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压迫,在这样的私有制社会中产生不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改变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为人的解放创造条件。要改变现存社会人压迫人的制度,顺利实现人的解放,就需要一个特定阶级来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它是一个被排挤在市民社会之外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因承受着普遍苦难而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阶级,一个完全丧失且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回归自身的阶级。它背负着最沉重的锁链,除了求助于人的权利之外,无法实现自身的解放,这个阶级便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具有普遍解放的性质,它与人的解放是不可分离的同一个过程。无产阶级只有推翻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与对立,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人的解放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还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在各方面都充分发展的理想社会中,人才能自由地从事各类个性发展活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4]165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进行各项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局限在某一生产领域或某一个职业当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尖锐地指出,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它将女性从母系制中所处的优越地位中拉入被男性压迫和奴役的处境。要改变女性受压迫的状况,恩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鼓励女性大规模参与社会生产,从而摆脱私人性家务劳动的束缚,进而将家务劳动变成一种‘社会事业’。而要将这一点变为现实,就得要求家庭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5]87这些都需要在生产资料转为社会所有的过程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百年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从人的解放内涵出发,在妇女解放、异化劳动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妇女运动。李大钊等人发表了《战后之妇女问题》《妇女解放与Democracy》等文章,呼吁妇女冲破封建礼教,树立自主精神,争取自身解放。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发动、领导妇女在社会阶层、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7]《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从党的层面提出了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步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妇女解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和推进中国妇女解放事业。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中国妇女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集中全党的经验和智慧,创立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也是围绕人的解放内涵的三个方面来论述妇女解放的。
第一,妇女解放要消除对妇女的束缚与压迫,实现妇女作为“人”的自由。要想解放中国妇女,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妇女当时的生存状况,提出“四权”压迫:“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8]31当时的中国妇女除了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压迫之外,还受到夫权的支配。在报告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手法,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并指出了妇女求解放的道路”。[9]27从人性自由、男女平等角度出发,1946年延安边区政府制定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立了男女平等原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部宪法都确立了男女平等原则,在宪法和法律层面保障女性公民的法律地位。
第二,妇女解放要消除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异化,才能使其更广泛、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建设。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主要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相互关系角度,消除妇女的劳动异化。首先,毛泽东同志肯定了妇女的重要作用:“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10]9要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保障妇女的经济权利。政府在土地法和继承法等法律层面,提出保障妇女具有同等的权利:《井冈山土地法》规定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都提到男女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从根本上保证了生产资料归人民所有,包括妇女的财产权和土地所有权。这样就解决了妇女生产劳动和其劳动资料、劳动产品的“异化”问题。其次,保障了妇女同男性一样具有婚姻、生育自由的权利。在婚姻方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中都规定了“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实现了妇女作为人的婚姻自由;在生育方面,肯定了妇女在生育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妇女的生育权,消除妇女在“人的再生产”中的劳动异化。“计划生育也有希望做好”。[10]19最后,为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生产扫除障碍,即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使其成为一种“社会事业”。“如果每年每人没有一千斤、两千斤粮食,没有公共食堂,没有幸福院、托儿所,没有扫除文盲,没有进小学、中学、大学,妇女还不可能彻底解放。”[10]20这些规定和做法,使妇女能够摆脱家务劳动的束缚,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产,为妇女解放和国家建设贡献了巾帼力量。
第三,妇女解放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妇女的自主自由。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始终是阶级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指出:“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10]4“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10]15他首先厘清了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运动的关系,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运动是相互统一的,只有通过阶级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妇女才能真正彻底的解放。中国的妇女只有积极地投入无产阶级运动,“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10]13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是与民族解放和阶级胜利交织在一起的。当时的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女工农妇代表会议等都主张要保障妇女权益;《关于开展妇女运动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等决定中,都提到把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阶级胜利融为一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共产党人,总结和发展了妇女解放的新问题和新思路,提出了关于妇女解放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理论,同样围绕人的解放内涵的三个方面,突出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妇女解放。
第一,倡导妇女在发展中求解放。第六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提出:“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运动,从社会发展中求妇女解放。”同时提出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方针,倡导妇女解放和发展要以妇女自身为主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妇女本身。①有关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具体内容参见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有关文件。下同。有学者专门对“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妇女解放’泛指推翻妇女所受的压迫,解除妇女所受的束缚,使她们能够同男性平等的生存和发展。……‘妇女发展’属于人的发展部分,人的发展,实际上又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在劳动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性发展。”[11]两个概念都是从马克思对于“人性”的定义出发,从不同角度提升妇女作为“人”的生存和劳动的基本能力。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妇女在解放的过程中寻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解放。
第二,倡导妇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入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消除劳动异化现象。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妇女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述。我们党立足国情,号召妇女在市场经济面前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同时,只有努力发展经济,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具有更多所有权和支配权,进一步消除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妇女才能更积极地投入社会生产。其次,党和政府努力确保市场经济中男女两性能够平等、协调、均衡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一系列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为妇女解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七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提出:“广泛动员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第十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提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并明确指出了妇女发展的道路。该阶段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聚焦在经济发展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妇女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并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妇女的力量,才能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争取男女平等,实现妇女解放和全面发展。
第三,突出强调了社会文化在妇女解放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还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主义初步发展的过程中,物质基础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为妇女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等领域进一步推进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1990年,江泽民同志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12]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13]这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论述,从人性、社会劳动、社会制度等方面,尤其从精神文明角度了肯定妇女在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该论述同时指出,妇女解放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妇女和妇女工作,讨论和回答了一系列关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时代课题。他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参见全国妇联:《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编摘》(内部学习资料),2018年10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妇女解放和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的提出,赋予了妇女解放新时代的新内涵。该论述主要也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妇女解放内涵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发展的。
从解放的本质看,要让人民不断地自由发展,积极鼓励人民实现梦想,努力实现中国梦。妇女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妇女为解放的主体,充分发挥和肯定妇女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回应妇女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所需所盼。妇女的解放和发展以妇女为本的人民性,是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原动力。第十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提出:“动员和凝聚亿万妇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第十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大提出:“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妇女解放以妇女为本、以妇女为主体,将每个妇女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想融为一体。在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14]妇女的数量占全体人民的一半,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是全体人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类的解放和进步。
妇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和家庭建设两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纵观历史,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14]同时,他还强调妇女在家庭建设,尤其是在调节家庭和睦、弘扬家庭美德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妇女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建设与发展。他号召:“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4]因此,妇女在社会和家庭建设两个维度发挥作用的同时,需要党和政府为其扫清阻碍其发展的障碍,让妇女全面发展和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中国梦建设而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号召为妇女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从社会生产和家庭再生产两个维度来努力消除对妇女劳动的异化。
妇女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断地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事业。
第一,广大妇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广大妇女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人的解放,拥有和男性一样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第二,广大妇女要继续发扬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内动力。妇女解放的主体是广大妇女,妇女要树立主体意识,发扬“四自”精神,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在为社会发展贡献妇女力量的同时,展示女性魅力、实现自我解放和自身价值。
第三,广大妇女要团结起来,凝聚力量,共同发展。妇女解放和全面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和妇联组织的号召。只有凝聚力量并且具有全球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战略,才能共同发展。“推动妇女事业发展,做好妇联工作,必须有改革创新精神。要对照党中央新要求和广大妇女新期待,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推进妇女事业发展。要通过立体化、多层面的组织体系最广泛地把广大妇女吸引过来、凝聚起来,让广大妇女在身边就能找到妇联组织、得到及时帮助,把妇联组织当作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地方。”[14]该论述强调了新时代妇女解放和发展工作中妇联组织的重要作用,发挥妇联组织领导和凝聚妇女的能力,指导妇女在党和国家大局发展中找准妇女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同时,该论述还指出了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与全球妇女解放和发展事业的关系,要借鉴先进理念,总结中国经验,为世界妇女解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是以“人的解放”为基础的,对于妇女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也是基于“人”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将其丰富、创新和发展,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新时代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这些理论从根本上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解放”“妇女解放”的内涵和外延,根据不同时期我国妇女解放和发展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和困难,为中国的妇女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世界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