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杰 徐仲卿 王韬
医学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在医学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1]。课程目的是让医学生学会做传播,把医学知识传播给人民大众,使群众了解预防疾病的知识和一些简单而且容易掌握的自救技能,同时对于健康保健方面的谣言和误区有一定的识别和抵制能力。根据“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医学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给患者治病,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让人民群众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医学生也不单单需要学会治病,更要有传播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理念和能力。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简称交医)开设了《医学传播学》课程。2019—2020 年度第一学期,交医正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传播学》选修课,于2019 年9 月10 日正式开课。
本研究自2019 年9 月—2019 年11 月,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选修《医学传播学》课程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本科生39 名,来自于临床医学系、检验系和护理系,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为16:23。
1.2.1 本课程的目标
(1)培养学员。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医学传播学”。我们所说的“医学传播学”和以往的“医学传播学”是不同的。以往的所谓“医学传播学”其本质只是“健康传播学”[2]。本课程的医学传播学和健康传播学的区别在于:①传播主体不同:是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员,而不是从事健康传播学研究的传播学者;②传播内容不同:医务人员原创,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不是健康传播学对传播内容的搬运;③传播方式不同:是从选题、创作、传播到评价与反馈的学术闭环,重在传播对公众健康的实际效果;④学科门类不同:属于医学分支,从属于自然科学[3],而健康传播学属于传播学分支,从属于社会科学[4]。第二,让学生了解从事医学传播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在各种媒体包括报刊、电台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每天都有大量所谓医学科普、养生的信息发布,有的被大量转发,其中不乏谣言、或者是有商业利益的驱使所发布的信息,误导广大追求健康长寿的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对有些虚假信息,或者是一些还处于研究阶段的不成熟医疗信息深信不疑。大众对健康方面信息关注度非常高,但是没有可靠的权威的信息来源。“上医治未病”,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病救人之外,有责任和义务做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工作,让人民群众少生病、不生病,真正贯彻党中央“健康中国”的国策。医务人员做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有专业优势,可以强有力地改善目前全民传播的所谓养生知识鱼龙混杂的局面。第三,让学员掌握医学传播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医学传播的效率。
(2)培养教师。建立一支专业的医学传播学教师团队。教师是课程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具有一支专业、专注、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本学科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3)建立课程体系,使本课程稳步成长,教学和科研并举。申报教学和科普课题。
(4)提高医学传播学的社会影响力。希望通过学校课程提高医学传播学的社会影响力,有更多医务工作者了解并从事医学传播事业,有更多医学生学习医学传播学课程,使医学传播学学科不断发展完善。
1.2.2 “三棱镜”教学法
开课之前,全体教研组成员意识到本课程的特点。交医的医学传播学课程是有“三新”,即新课程、新教师、新学员。
新课程:医学传播学是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体,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学科还处于雏形阶段,有很多不确定性,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有争议、有探讨的空间。
新教师:本学期的教师均来自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医学传播学组,都是专业医师、医学科普的专家。但所有教师都是第一次作为教师来教授医学传播学,教学生做科普。但是大多数教师对医学传播学的概念比较陌生,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怎样做医学传播学的教师。
新学员:由于是新课程,之前没有本课程的学员,没有教学经验的总结,无法预知学员对课程的感受,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选修本课程。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新教学法命名为“三棱镜”教学法。所谓“三棱镜”教学法,就是把教师讲课、学员反馈评价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员实战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中有传播媒体的全程参与,传播素材由教师和学员提供,有图文和视频,传播载体采用多媒体平台。“三棱镜”教学法把传播学方法融入整个医学传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员在学习全程感触医学传播的精髓、意义,在学习传播学方法的同时坚定进行医学传播、医学科普的信念,将来将医学传播融入自身的医疗事业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健康中国助力。
医学传播学课程的实施(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为2019 年9 月10 日—2020 年11 月16 日):总学时33;其中理论课29 学时,实践课4 学时。2019 年9 月10 日17:30 正式开课,恰逢第35 个教师节。徐仲卿老师和周敏杰老师为医学院的本科生们带来了第一次医学传播学理论课。教学团队负责人王韬、医学院学指委副秘书长周栋出席首次课程。多家媒体报道,包括人民网,健康时报,易爱医。
每周二晚17:30~19:30,两位老师的理论授课。老师们的精彩讲解,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医学传播,医学传播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老师们用自己做医学科普的实例进行教学,深入浅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徐仲卿老师的“医学传播学探索:理论、实战与设想”、骆艳丽老师的“关注心理健康·传播知识共享”等讲课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给教师做的专访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大医小护”[5],一篇是张妍同学采访王方老师的“大咖空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只为了……”,另一篇是于霄同学采访潘龙飞老师的“帅帅的教授从西安来”,两位老师打“飞滴”来授课,这种为医学传播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全体师生。
课程接近尾声,大家迎来了2019 年11 月12 日的考试日活动。本次考试没有死记硬背、没有奋笔疾书,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品展示、教授们的专业指导和师生热烈而融洽的交流。这一场“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验,也是对这门交大医学院的新课程的教学成果的检验。考试日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指委副秘书长周栋老师主持,他在发言中指出,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输送医学传播人才。评委老师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急诊科副主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秘书长周敏杰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沈健老师,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庄建林老师,健康时报上海采访部主任尹薇老师等。各位老师对学员作品的水平作出了肯定,提出中肯的建议,并且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这对学生们来说又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考试日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进行报道。
考试虽然结束了,课程还未结束。2019 年11 月16日在上海市同仁医院由徐仲卿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实践活动,给医院患者和家属做科普讲座,有三组同学的传播学设计项目在现场做了展示,赢得了老师和听众的好评。“达医晓护”多媒体平台对这次实践活动做了报道。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学指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医学传播学教研组成员的辛勤努力下,2019—2020 年度第一学期的课程圆满成功,并取得如下教学成果:
(1)课程设计初步形成。“一体两翼”的顶层设计,以临床一线医学专家理论授课为主体,以科普实践和案例教学为两翼,纳入交大医学院教学计划,并设置了专门学分。
(2)教师队伍初步建立。教学相长,本课程教师从医学传播的实践者转变为医学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者、解惑者。经学员无记名投票评选出3 名“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3)教学内容设置逐渐完善。教师从各自专业病种为例,分别对医学传播的理论、方法等进行阐述,认真备课,共完成教案14 篇。
(4)学员成绩。开课时16 名学员,增加到结束时39 名学员。完成小论文和科普文章15 篇,医学传播学项目设计5 项。优秀科普作品在微信公众号“大医小护”上发表。三项优秀科普项目在上海市同仁医院给患者做了现场科普讲座。
(5)建立志愿者团队。课程结束,医学传播的事业刚刚开始,建立志愿者团队,一呼百应。
(6)创立“三棱镜”教学法,撰写教学论文。
本研究历时3 个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了新的学科《医学传播学》。《医学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暨用传播学的方法传播医学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教材由医学专家和传播学专家共同撰写。课程介绍医学传播学的任务和目的、传统的传播学方法,“5W模 型”[6],包 括“who”“to whom”“what”“which channel”和“which effect”。理论教学结合科普项目设计和科普讲座的实施,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让学生接触医学传播学,并且真正认识到医学科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一门新的学科,新教学法、新老师、新学员,是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7-8]。首先要理论和实践并重,不能重实践轻理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石,当然也不能只会理论不做实践的“纸上谈兵”。第二,医学教育改革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按照党中央“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的内容,要人民群众保持健康,健康是全民小康的前提。医生的工作重点从治病转为预防疾病,人民群众不得病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目标[9]。作为临床医生有义务把自身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人民群众,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素养,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学会必要的急救技能。在传播的方式方法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媒行业已经向新媒体发展,传统的纸质传媒出版社和电视台纷纷在网络、手机APP 等新媒体平台上做信息发布和知识传播[10]。因此,在医学传播学的教学中,除了介绍传统媒体,更多培养学员运用新媒体做医学传播。第三,医学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的需要。首先这门课程是顺应社会需求,让未来的临床医生在学习开始阶段就树立“上医治未病”的理念[11],学习医学科普的方法和技巧,在医学生阶段就开始做科普工作。同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包括医学传播的内容要满足群众的需求,是大众和特定人群想了解的医学健康知识,关系到我们应该传播“什么内容”“向谁传播”的问题。可以提高未来的临床医生做科普项目的传播效果[12]。
本课程是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形式类似于“专业共建”的教学模式[13]。课程的教师并非学校的专职教师,是来自全国的医学传播学专家,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同时又是活跃于医学科普阵地的医学科普工作者。这支教师队伍,本身就是医学科普专家,有创新的医学传播学理论作为教学基础,同时有丰富的医学科普实践经验。同时,怎样把医学科普专家转变为医学传播学教育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14],也是本课程的一项任务。
“三棱镜”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15]等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局限于某堂课的教学方法,而是关于整个课程范畴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专业医务人员,医学传播是他们的副业,同时教学工作也是副业,他们并不是专职的传播工作者,也不是专职的教师,他们做医学传播学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为医学传播培养后备人才,培养医学传播、医学科普的接班人,所有教师都是自愿参加教学工作,无私奉献。这种师生关系,和专业传播工作者带教传播学学生有所不同,后者的师生间会存在利益矛盾,带教老师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采访对象被学生“抢走”而影响自己以后的工作业绩,而使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16-17]。而本科课程的师生间并无利益矛盾,教师是倾囊相授,真心希望学生学有所成。同时,所有教师都是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医学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都是医学传播的专家。有这样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学团队,是本课程成功的有力保障。作为一门新开设的选修课,从开课时的16 名学员,增加到课程结束时的39 名学员,有力说明了本课程在学生中的号召力逐渐扩大,说明学生对医学传播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由于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和学校领导的支持,2019—2020 年度第二学期,本课程成为交医中加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学生数达76名。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真正的医学传播者,撰写新闻稿、医学科普文章和小论文在新媒体发表,设计并实施医学传播项目(科普讲座),他们已经真正参与到医学传播工作中,成为医学传播的志愿者,融入医学传播工作者的大家庭。学生的优异成绩和表现,又反过来激励教师们更加努力,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三棱镜”教学法应用于医学传播学教育,符合医学传播学的特点和宗旨,有助于学生将来把医学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真正应用到医学传播工作中;有助于教学相长,为“健康中国”培养医学传播人才的同时建立和培养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