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鼓楼校区(225499) 赵丽君
何为数形结合?数学家华罗庚有过经典总结:“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数形结合的内涵。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正是明白这一点,才不遗余力地用“形”的直观去弥补“数”的抽象,用“数”的严谨去弥补“形”的粗放,让数和形完美结合,交相辉映,将数形结合的教学功能发挥到极致。由此,数形结合既是一种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又可以看成是揭示数学知识逻辑的有效手段。下面笔者将以数形结合为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对“倍数与因数”的教学进行改进。
【教学片段1】
师(出示图1、图2):某个运动会开幕式上,中日两个国家的体育代表团分别站成两种队形,计算一下,中日两国各派出多少人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开幕式?
图1
图2
生1:根据图1列队的情况,可以算出中国代表团的人数为9×4=36(人)。根据图2列队的情况,可以算出日本代表团的人数为5×7=35(人)。
师:在9×4=36这个乘法算式中,按照以往的称谓,相乘的两个数9和4称之为乘数,而相乘所得的结果36则称之为积。在队列中,9是每行站队的人数,4则表示一共站了4行,36则是这个队列中运动员的总数。
师:联系今天学习的课题“倍数与因数”,请大家猜测,在计算图1中国代表团的人数的乘法算式中,哪一部分是因数,哪一部分是倍数。
生2:在9×4=36这个算式中,4和9是36的因数,36是4和9的倍数。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观察图2的队形,重点关注行数、列数和总数,并对照匹配的乘法算式5×7=35,说说哪一部分是因数,哪一部分是倍数。
生3:列数5与行数7都是总人数35的因数,总人数35是行数5和列数7的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图3)
图3
【评析】倍数与因数是定义两个自然数的倍率关系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乘法算式直观反映出来。在自然数的乘法算式中,乘数和积就是因倍数关系的直观体现。可见,这部分新知完全可以脱离乘法算式,只要乘法算式中的各数字为非0自然数即可。仅仅依靠这种形式上的关联还不够,运动会开幕式体育代表团队形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借助图形的直观性从另一个维度呈现因倍数的关系:行数和列数是因数,队列总人数为倍数,而且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这样一来,可以观察出总人数就是行数和列数的整倍数,因为行数和列数以及总人数必须全部是整数。之后再来对照计算总人数的乘法算式,三管齐下,因倍数的概念就会非常清晰通透。这种融入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谓匠心独具,将陌生的新知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旧知中,毫无痕迹。
【教学片段2】
师:倍数与因数是两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是分数运算中通分和约分的奠基内容,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学好。
师:仿照前面习得的方法,请大家随机写出2~3个不重复的乘法算式,并在点阵图(如图4)中圈画,然后与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图4
师(出示图5):这是“神算子”写出的算式和配图,正确吗?如果没有异议,请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图5
师:像这样具备因倍数关系的数对多吗?
生(齐):多。
师:谁能一口气说完?
生1: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代数式表示,这样可以代表所有存在因倍数关系的数对。
师:好极了!如果分别用字母a、b、c表示3个不同的数,如何表示它们之间的因倍数关系?
生2:a×b=c(a、b、c均为大于0的自然数),则c为a、b的倍数,a、b为c的因数。
【评析】自主探究环节中的“圈画、列式、陈述”,其目的在于构建因倍数的几何模型,即在点格图中根据行数和列数来反映因数,用总数来反映倍数。借助这个几何模型,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呼之欲出——行数乘以列数等于总数,这就意味着因数乘以因数等于倍数。“神算子”的作品中,有只有一行的,也有列数大于行数的。这既提供了常规例子,又展示了特例——行数为1。在此基础上,学生抽象出字母表达式,就顺理成章了。显然,教学片段1的情境以及教学片段2的“圈画、列式与陈述”,只是从情境、图形、语言和操作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概念,最后抽象出的字母表达式才是终极形式,字母表达式才是概念内涵的核心。那么,大费周章地运用这么多表征来让学生理解概念有无必要?曾有美国权威学者采用图6揭示概念的发展过程:“实物操作只是展示数学概念的初级形态,图像、语言、表达式才能起到抽象作用,并且深刻揭示概念内涵。”这一观点就是概念教学的灯塔:在教学中,任何一种表征都不应被忽略,各种表征应该串联起来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客观需要选用合适的表征来理解。
图6
【教学片段3】
师:以前学习的倍数,其实还可以用除法算式c÷a=b(abc≠0)表示,这里a、b、c的取值范围不作限定,整数、小数、分数均可,只要不为0。今天学习的倍数则用乘法算式来理解,形如a×b=c的算式就可以表示因倍数关系,此处a、b、c的取值范围是否还是那么随意?
生1:我认为不作限定,整数、小数、分数均可,只要不为0。
生2:不对!这次学习的倍数与以前学习的倍数大有不同,此处的a、b、c必须为非0自然数。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3:我们是在点阵图中提炼因倍数概念的,行数、列数、总数都必须是非0自然数,这是常识。
师:“倍数”与“倍”只有一字之差,它们到底有何异同?
生4:从数量比较上看,它们反映的都是两个数的倍率关系。不同点是,“倍”是一个广义宽泛的概念,其中的“数”可以是所有数型,只要排除0;“倍数”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其中的“数”严格限定为非0自然数,规定极为严苛。
【分析】“倍数”是什么?要向学生说清这一概念,不能仅靠范例,因为范例只是一面之词,容易让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此时与相近易混的概念“倍”做一番比较,那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将会更加宽阔,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全,分析问题时会更全面。通过比较辨析,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异同点。相同点是都表示两数的倍率关系,都可以用乘除法算式表示。不同点仅仅在于称呼和取值范围的不同——“倍”只要不为0,所有数型都可,因为这是由除法的性质决定的,除法算式的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等各种形式,“倍”就是除法算式中衍生的一个概念,除法算式才是“倍”这个概念的母体;而“倍数”的概念则是由特殊的乘法算式决定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是计算圈画出的点子图的总数时,行数、列数必须都是整数,所以这里的数只能是非0自然数。通过对比辨析,学生调用在点子图中积累的直观经验论述了因倍数概念的内涵本质。在此,借助直观的点子图还有另一好处,那就是让“0除外的自然数”这一规定显得合乎情理。
【教学片段4】
师:点子图帮了我们的大忙,有了它,因倍数概念就非常浅显易懂,以后找倍数就可以回想点阵图。请大家思考一下,借助点阵图寻找某数的倍数,其实是对应地先确定什么,再找什么?
生1:先确定一行的点数,再逐步递增行数计算总数。
师:下面请大家依据他的描述,自己动手圈画一下,试着找一下7的倍数。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播放课件,最后得出图7)
图7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请归纳找一个非0自然数a的倍数的方法。
生2:a×1,a×2,a×3……
生3:依次找a的1倍、2倍、3倍……
师:根据自然数的定义,倍数的数量是无限多的,有最小的倍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圈画点阵图,并尝试找出7的倍数”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找倍数的直观方法,进一步领悟倍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在这种直观操作中,找倍数的方法也不言自明:一个数就是每一行的点数,倍数就是在不同行数下的总点数。通过圈画,学生会发现,求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将这个数量不断复制,复制一次就有一个倍数出现,倍数可以无限大,这映射到乘法算式里就是将目标数从小到大不断连续乘以自然数——从这个数的1倍开始找起,接着找它的2倍、3倍……同时,倍数的特征也一览无余: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就是它自己,倍数可以无穷大,相邻两个倍数的相差值是它的本身。
因倍数本是一个代数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本身并不复杂,可以直接借助乘除法算式来定义,只不过,一旦与乘除法发生勾连,那么概念的范围势必会受到学生前认知的干扰,而倍数是专门针对非0自然数设计的,也就是只有正整数乘法算式中,才可言倍数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难度就会骤然加大。在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之后,倍数概念必须定义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就显得天经地义,因为任何队列的列数和行数以及总数都必须是正整数,这是与客观现实相适配的。因此,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倍数概念可以精准揭示概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