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 卿 陈 友 庆
(1.南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湖南衡阳 421001; 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人际宽恕是一种人际交往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品质,它是指涉及冒犯者和被冒犯者双方的内部心理过程,表现为其中一方受到另一方的伤害,被冒犯的一方以一种仁慈的方式停止愤怒,不再报复[1]。由此看来,人际宽恕对人际交往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个人宽恕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等因素[2]。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宽恕意愿和行为可能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思维方式来表达[3]。在中国文化中,中庸是极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它常作为一种指导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4]。中庸包括“中和”与“和谐”的成分,“中”指得体,不走极端,“和”指着眼大局,寻求人际的和谐共处。中庸信念是一种无过不及、着眼大局的处世信念和价值观,其目标是达成人际和自我的和谐。有研究者曾总结出中国人应对冲突时有“尚和”“迁就”和“随大流”等几种状态[5],这表明,维持人际和谐是中国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那么,在以“和”为目的的中庸处世方式影响下的人们是否会在遇到人际伤害时更倾向于选择宽恕呢?
有研究者运用自陈式量表对中庸和人际宽恕进行测量,发现中庸与外显人际宽恕存在一定正向相关,中庸水平可以正向预测外显人际宽恕[6][7],即中庸水平越高,宽恕意愿越强烈。
由于人际宽恕具有社会赞许性的特征,若抛开外在的社会赞许等因素来探讨不同中庸水平的人的内在的人际宽恕特点,还需要开展除外显测量外,兼顾用内隐测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目前已经研制出大量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量工具,其中,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研究个体将目标词与属性词联结的紧密程度,推断个体对某对象的态度。但它也存在一定缺陷,IAT可以测量对某一事物的相对态度,但难以实现对单一对象绝对内隐态度的测量。因此,发展出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SC-IAT可以更好地了解被试对某单一对象的态度,且在程序上更简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疲劳效应[8]。因此,本研究拟借助内隐联想测验法,同时使用自陈式问卷,测查被试的内隐、外显人际宽恕特点,分析其与中庸信念的关系。
1.被试
研究被试由两批不同被试组成。第一批被试为40名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志愿者,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其中,男性15人,女性25人,他们参与内隐联想测验属性词和目标词的评定。
第二批被试为从同期开展的样本量为2 062人的调查研究中筛选出的既参与外显人际宽恕问卷调查又参与内隐人际宽恕测验的被试。他们是来自江苏省某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志愿者,共124人(其中,男性48名,女性76名),年龄分布在17—27岁之间,均自愿参与研究,矫正视力正常,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且从未操作过SC-IAT实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束后,依据Karpinski等人提出的内隐测量标准[9],删除SC-IAT测试数据不合格且问卷作答呈现规律性一致和测谎题不通过的样本14人,最后第二批有效被试为110名,其中,男性46名,女性64名。
2.研究材料
(1)中庸信念-价值问卷
采用黄金兰、林以正、杨中芳修订的《中庸信念-价值量表》[10]。该量表用来测量人们生活中无过不及、多方平衡和克己谦让的中庸处世信念和价值观。该量表包含中庸核心维度(5个题项)和自我收敛维度(4个题项)两个维度,共9个题项。每个题项由两个陈述句组成,分别为符合中庸内涵的陈述句与违背中庸内涵的陈述句。被试需要先在两个陈述句中选择一个认同的陈述句,然后在七点李克特量表上对该陈述句进行同意程度打分,分数越高表示越赞同该题项。如果被试选择符合中庸内涵的陈述句,则该题得分为七点量表上所选的分数;如果被试选择违反中庸内涵的陈述,则该题得分为七点量表上所选分数的反向计分。最后,量表总得分为被试的中庸信念-价值得分,分数越高代表被试持有中庸信念和价值观程度越高,分数越低则反之。原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5,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0。
(2)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PsychoPy2021.2.3[11]编写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其中,目标词为“他人”,属性词为“宽恕”和“非宽恕”。程序见表1。
表1 人际宽恕SC-IAT测量程序步骤一览表
正式测验之前,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前人有关宽恕的研究中寻找与属性词“宽恕”和“非宽恕”相关的词语各20个,可以代表目标词“他人”的词语10个。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40名大学生,让他们对这些目标词和属性词符合“宽恕”“非宽恕”“他人”的程度及词语熟悉程度打分,然后将符合程度和熟悉度的得分合并,对这些词语进行排序,最后由1名心理学教授和6名心理学硕士生对40名大学生的打分结果进行筛选,借鉴前人研究方法[12],从中挑选出5个代表他人的词、10个代表宽恕的词和10个代表非宽恕的词,详见表2。
表2 目标词和属性词评定结果一览表
正式测验程序分为练习阶段和正式阶段,步骤1、步骤3为练习阶段,帮助被试熟悉流程,步骤2、步骤4为正式测验阶段。本研究中相容任务:宽恕词+他人词在左,非宽恕词在右;不相容任务:宽恕词在左,非宽恕词+他人词在右。为防止反应偏差,相容任务中宽恕词、他人词和非宽恕词呈现的频率为1∶1∶2,不相容任务中宽恕词、他人词和非宽恕词呈现的频率为2∶1∶1。测验中,需要被试按键盘F键或J键,判断屏幕中央出现的目标词或属性词属于屏幕左、右上方哪一类提示词。被试在任务中会给予及时反馈,若被试按键判断错误,屏幕中会出现“×”,判断正确会出现“√”。
(3)外显人际宽恕测量问卷
人际宽恕的外显特征采用自陈式问卷进行测量,选取了Heartland宽恕量表(HFS)[13],原量表共有3个维度,共18个条目。本研究仅选取了与研究目的最为相关的人际宽恕维度,共6个条目,包含条目有“当我认为有人做了错事之后我会一直严厉对待他”“我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原谅那些犯下错误的人”等。采用7点计分,1是“与我完全不一致”,7是“与我完全一致”,第1项、第2项和第4项是反向计分题。反向计分后,分数越高,宽恕的程度就越高。在本研究中,克隆巴赫α系数的调查问卷为0.76。
3.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实验由一名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设备为21英寸台式电脑,屏幕分辨率为1 366×768dpi,刷新频率为60Hz。主试在征得被试同意后,约定好实验时间,被试到达后填写实验知情同意书及个人信息。随后,请被试填写《人际宽恕问卷》和《中庸信念问卷》。被试填完问卷后,接下来按指定步骤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实验。实验结束后,主试向被试表示感谢,告知被试实验真实目的,并发放报酬。
SC-IAT数据均采用Karpinski[9]的研究中使用的SC-IAT评分计算方法计算:使用正式阶段数据进行计算,去掉反应时间大于10 000ms或小于350ms的极端数据,避免反应时间过短或过长因素干扰;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间替换为所属步骤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间加上400ms的惩罚;用不相容任务时间减相容时间,除以所有原始正确反应时间标准差,得到了D分数,用于表示内隐效应。D值反映了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间之间的差异,D值越大,则表示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间比相容任务的反应时间长,即内隐效应越大[12]。本研究中,被试的D分数越高,表明其内隐人际宽恕水平越高。
1.中庸信念水平高、低分组情况
将被试的中庸信念问卷得分按高低排序,高于总人数27%的分数的得分者划入中庸信念高分组,低于总人数73%的分数的得分者划入中庸信念低分组。低分组33人平均得分M±SD=39.27±9.49,高分组33人平均得分M±SD=57.33±2.84。对中庸信念高、低分组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在中庸信念及两个子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t(64)中庸信念价值=-10.47,p=0.000<0.01,t(64)自我收敛=-9.09,p=0.000<0.01,t(64)中庸核心=-8.54,p=0.000<0.01,表明分组有效。详见表3。
表3 中庸信念高、低分组情况一览表(M±SD)
2.宽恕的SC-IAT效应及内隐人际宽恕在中庸信念水平上的差异
将中庸信念低分组被试和中庸信念高分组被试的内隐人际宽恕D分数与0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中庸信念低分组的D分数显著高于0,t(32)=2.32,p=0.027<0.05,Cohen’sd=0.82;中庸信念高分组的D分数也显著高于0,t(32)=2.58,p=0.015<0.05,Cohen’sd=0.91,说明不同中庸信念水平被试均存在内隐宽恕效应。
表4 不同中庸信念水平被试内隐人际宽恕D分数的单样本t检验一览表
进一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人际宽恕D分数在中庸信念高分组和低分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64)=0.48,p=0.633>0.05。表明中庸信念水平高低与内隐人际宽恕不存在显著关联。
表5 人际宽恕D分数在不同中庸信念水平上的差异一览表(M±SD)
3.外显人际宽恕在中庸信念水平上的差异
将中庸信念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外显人际宽恕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中庸信念水平的被试的人际宽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64)=-10.81,p=0.000<0.001,Cohen’sd=0.67,中庸信念水平高分组的外显人际宽恕显著高于低分组。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外显人际宽恕在中庸信念水平上的t检验一览表(M±SD)
4.内隐人际宽恕和外显人际宽恕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110名有效被试的外显人际宽恕得分和内隐人际宽恕得分,计算二者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外显人际宽恕得分与SC-IAT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29,p=0.76,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外显人际宽恕和内隐人际宽恕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综上,本研究发现,在外显层面,中庸信念水平较高者的人际宽恕显著高于中庸信念水平较低者的人际宽恕。在内隐层面,中庸信念水平较高者与中庸信念水平较低者的人际宽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宽恕存在显著的单类内隐联想效应,内隐宽恕和外显宽恕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建构,不存在显著相关。
本研究采用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对中庸信念得分高组、低组被试对“他人”的内隐宽恕进行了分析。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人际宽恕的内隐态度,发现内隐效应显著。传统的宽恕内隐联想测验习惯测量“自我”与“他人”两个概念词与宽恕的联结程度,但是这测量的只是一种相对态度,并不是对“他人”这个群体整体的宽恕态度。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可以测量对“他人”这一态度对象的整体宽恕态度,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人际宽恕的单类内隐测验可以测量人们对“宽恕”和“他人”的联结程度,反应时长越短则联结程度越高,根据前人关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14]可以认为,人们对他人这个群体的态度是宽恕的;其次,也可以把人们对他人和宽恕的联结程度高理解为人们认为他人是宽恕的,投射效应认为人们有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特性,所以,认为他人是宽恕的人也可能自身具有更高的宽恕水平。本研究的结果发现,不论是中庸信念得分高还是低,都存在内隐宽恕效应,也就是说,在无意识中,人们更能够将宽恕与他人联结在一起。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庸信念水平不同,外显人际宽恕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庸信念水平高分组的外显人际宽恕显著高于中庸信念水平低分组的外显人际宽恕。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庸思维对人际宽恕倾向具有较低解释量的正向预测作用[15]。本研究从中庸信念与价值观角度出发,比较了中庸信念水平高组、低组之间的外显人际宽恕水平,证明了不同中庸信念水平间人际宽恕的差异,即中庸信念水平高者的人际宽恕水平较中庸信念水平低者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宽恕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中庸是孕育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思维方式,它影响着中华文化养育下的中国人,指导人们用更包容的心态应对人际冲突,帮助人们在遇到矛盾或受到冒犯时通过内省和人际协调来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中庸的思维方式以信念、价值观的形式指导人们的行动,教导人们培养稳定的情绪、平衡的心态、良好的性格、高尚的节操以及独立健康的人格[16],帮助受到冒犯的人整合自己的认知、情绪,做出积极的应对。所以,常用中庸的方式思考问题的人,会更看重人际和谐而表现出宽恕的态度。在内隐层面,中庸信念水平与内隐人际宽恕不存在显著关联,这看起来和中庸信念水平与外显人际宽恕的关系截然不同。有可能是因为内隐宽恕是人无意识的建构,而中庸作为一种信念价值系统指导人们的思维时,它的运作需要意识的投入,中庸概念中大局为重、和谐相处、不走极端等观念需要人的意识对自我进行约束。被试需要进行快速的内隐判断实验时,来不及对概念进行深度意识加工,即使是中庸信念水平较高的人群,在无意识之间对人际宽恕的判断与中庸信念水平较低的人群无异。因此,个体进行有意识的中庸思维训练对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宽恕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本研究还发现内隐人际宽恕和外显人际宽恕不存在显著相关,这表明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构念。这与前人关于其他心理特质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结果一致,他们报告的内隐测量结果和外显测量结果之间呈低相关[17],这有可能是因为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是两个不同的结构,外显人际宽恕受意识的支配,而内隐宽恕是下意识的,无法用自陈量表来测量。
今天,人们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同时又处于原子化的状态,即社会联结机制解体或缺失,导致人们面临着孤独、人际疏离和社会道德失范等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追求社会和人际的和谐需要从各个方面积极努力,其中,培育中庸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中庸能够对人们的人际宽恕水平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人际和谐。所以,把握中庸的内涵,加强个人中庸思维素养,提升全体民众的中庸处世信念和价值观,有助于人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