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峰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初级中学,甘肃天祝 733206)
新时期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思政课则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其教学目标是根据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素养、政治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所以它是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因此学习兴趣不足,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优化教学方式与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与时政联系最为密切的课程,其学习内容更新较快,因此如何把新的学习内容准确、及时地融入教学中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关注的课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能够有效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设计好每一节课,还要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思政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行为上都难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理念上,部分教师并未领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依然以考试成绩为中心追求,未能发挥学科知识熏陶影响学生的作用。另外,部分教师并未根据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与充实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依然坚持经验主义思维,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和新颖性,难以发挥通过学科学习对学生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的作用。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学生缺乏必要的体验和参与,只能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足。虽然一部分教师也重视学生参与课堂,但是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并未尊重道德与法治学科政治性强、内容严谨的特征,任由学生发挥,难以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功利主义学习思想。从他们的主观认识来看,他们认为在初中阶段首先要学好三大主科,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副科”,背记即可,所以在进行学科学习时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足,也就难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另外,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认知程度来看,他们对其认识更多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从内心中感受到其价值与意义,也就无法实现知行合一,不能达到促进学生真正成长的育人目的。
教学评价是检验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方式和手段之一,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既能够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学生的表现性以及多主体评价。但是在实际推进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以考试作为唯一方式评价学生,以分数为唯一尺度,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并未真正发挥评价引导教学、评价指导学习的功能,评价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即教师不仅要完成对教学的科学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需要教师顾及的任务更多、更重,需要教师及时更新和调整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发挥教师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思想理念和教学素质上对教师进行提升。
在思想理念方面,要鼓励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密切关注新课改的新要求、新理念,认真学习关于课程改革的新精神,特别是要关注2022 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方案》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内容要求为指导,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教学相关内容,从而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契合时代发展要求,能够与时俱进,既要关注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结合课程特点把法治观念培养与道德规范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素质方面,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一潭活水”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要关注时政、关注初中生的生活与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师也要关注教育前沿信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要重视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研组团队力量解决个人在教学中的疑难点,善于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以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要重视对新教学方法的主动研究,把握新教学方法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要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掌控力,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风格,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呈现学科的魅力与价值,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特点来看,它也是以“成长中的我”为学习的原点。根据初中生学习、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来构建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实际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切实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教师一定要关注学情。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除了要参照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挖掘教材外,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要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兴趣点,以此来设计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度的师生互动,特别是要给学生参与体验或者探究讨论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及时地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动起来;还要注意学生层次的差异性,尽可能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使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除了布置书面作业外,还可以布置有利于素养提升的作业,如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或者社会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作业形式,还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其行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优于教师反复的“说教”。
其次,重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习惯!”教师要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养成适合学科学习的习惯,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学生入学伊始,教师就要通过细致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学科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这是上课高效听课、参与课堂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课习惯,不仅要遵守纪律还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提醒学生重视及时复习,这是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养成有效联系生活的习惯,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融合,以达到消化和吸收知识的目的,这也能够使学生清楚学习内容的价值所在;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提升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参与的习惯,不盲从、肯实践,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只有学生养成了适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有效方法,在学习付出中有真正的收获,从而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规范,还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初中生在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方面都能够获得提升。这些素养方面的培养是通过教师单一的讲授法教学难以实现的,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课程特点的角度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它与初中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例如,新统编教材的第一课是《中学序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升入初中后面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中学时代、努力适应中学时代,重塑一个新的自我。这是一节衔接课,也可以成为励志课。据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生活来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和未来各方面的要求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及进入初中阶段后面临的困惑或者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试着解答这些困惑或者问题,最后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趣味,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义务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对此,针对部分需要研讨的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层次差异进行分组,一般是优弱结合、以优带弱,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学生去影响学生,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再次,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政治性强、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懂,如果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不能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一定要清楚、透彻,不留死角。在此基础上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加以领悟和理解。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氛围这一隐性因素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原因之一。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仅教师精神饱满、热情度高,而且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来减少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枯燥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探究活动,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初中生的关注点,且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和代表性,能够使学生大胆地参与其中。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自由研讨空间,允许学生在此过程中“犯错误”。对于学生表现优秀之处,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乐于参与其中,其学习潜力才能够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改善,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评价相对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
首先,要坚持素养导向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原则进行评价,保持教与学之间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再次,在评价方式上,把纸笔测试、日常作业和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结合起来,用评价引领学生学习,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科教学特点,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实效,有效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