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杭州海洋产业的举措研究

2023-01-10 21:14吴雪飞胡卢川方晟
浙江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涉海科创杭州

文/吴雪飞 胡卢川 方晟

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远洋航运、海洋新能源、核电等五大重点领域,重点培育发展五大海洋经济主平台,将杭州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总部集聚地

杭州积极贯彻落实海洋强省重大战略部署,实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杭州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海洋经济呈现“科技实力强、产业发展弱”的局面。

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多点布局,规模较小。杭州海洋经济依托原有装备制造和化工材料产业基础,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较好的人才金融要素支撑,但海洋产业规模不大。一是涉海产业多点分布。杭州涉海产业呈现“零星+多点”分布,尚未形成集聚的产业集群。具体来看,船舶制造及配件配套产业主要集中在钱塘、萧山和富阳,海洋绿色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江、余杭和临平,海水综合利用及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钱塘、西湖、临安,海洋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西湖和富阳。二是涉海产业规模不大。目前全市涉海企业只有90家,其中规上船舶制造企业有12家。三是个别企业行业地位突出。比如,新能源领域有LHD潮流能工程连续运行时间保持全球第一的林东新能源,船艇制造领域有国际先进游艇制造企业的华鹰集团,船舶配套领域有船用齿轮箱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杭齿集团。

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与省内沿海的6个城市相比,杭州科技创新优势较为突出,有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部属省属科研院所6家,占全省60%,共有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家,占全省35.4%。拥有卫星海洋学与海洋环境动力过程、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等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电气装备与系统技术研究、深远海风电技术研究等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华东海上风电、林东海洋潮流能发电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家。

海洋项目进展顺利,大项目偏少。《杭州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梳理了23个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近期,根据《浙江省海洋产业重点产业招商方向目录和平台布局指引》,杭州聚焦海洋电子、海洋生物医药等涉海产业,全市涉海产业项目共有1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91亿元。

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多式联运功能较弱。杭州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完善,但是多式联运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市84%的货运通过公路运输,铁路货运占比仅为0.3%(全国平均为9.9%);依托机场、铁路枢纽、内河港口的多式联运发展较慢,各类运输方式未实现有效衔接。2020年,杭州外贸集装箱海河联运吞吐量仅完成0.2万标箱,在浙北地区(杭嘉湖中)占比最低,同期嘉兴内河港完成3万标箱;尽管杭州民航货运优势显著,年均增速超两位数,货邮吞吐量全国第五、全省第一,但是也只有64万吨,相当于3.65万标箱,货物出口、出海通道仍然不畅。

海洋港航服务发达,总部企业居多。杭州没有宁波、舟山等沿海城市丰厚的海洋资源,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城市发展能级,港航服务较为发达,拥有省海运集团、航民股份等一批总部企业。目前在杭州市注册的海运企业共有8家,营运海船62艘,总运力规模达到151.2万吨,为全省海运运力5.7%,仅次于宁波市、舟山市。

主要问题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偏慢,集聚程度较低。总体上看,杭州海洋传统制造企业较多,主要是内河小型船舶制造,且布局分散,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偏少,产业集聚度不高。

海洋科创资源优势作用不明显。作为全省海洋科创资源高地和人才集聚地,没有发挥好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产业的贡献力和支撑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际应用不足。

海洋产业大项目好项目不足。根据海洋强省第三次专班例会要求,各市每年要招引1个10亿元以上项目,各区县要招引1个3亿元以上项目。杭州市正在谋划盯引3亿元以上项目才12个,其中10亿元以上2个,有7个区县没有项目。

举措建议

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海洋产业招引力度。要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远洋航运、海洋新能源、核电装备制造等5大领域,开展项目招商和企业招引。对上述领域世界500强、央企、上市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初步摸排,梳理形成了首批40个重点企业招商清单。

聚焦重点区域,打造海洋产业发展主平台。以全市17个开发区(园区)为主体,围绕海洋科创、海洋制造和海洋服务,加强空间整合、产业整合、资源整合,立足自身产业生态资源禀赋,谋划打造一批海洋产业主平台。一是打造一批海洋科创主平台。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区发挥科创能力优势,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涉海产业化应用研究,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二是打造一批海洋制造主平台。重点推动钱塘新区和萧山经开区、余杭经开区、钱江经开区和云栖小镇,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加大优质企业引育,做大做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绿色新能源、核电装备制造产业。三是打造一批海洋总部经济主平台。利用省会城市资源优势,推动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发挥高端服务业集聚优势,积极招引远洋航运、海事服务、金融贸易等领域国内外龙头企业,争取一批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项目落地。

聚焦科技创新,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杭州海洋科创要素集聚优势,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海洋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化涉海科创平台建设。支持涉海领域科研机构和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业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核心前沿技术突破。二是推进科创成果转化。完善科技资源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浙江大学、海洋二所、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与技术合作,推动海洋科技关键技术与核心应用场景融合,加大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三是推动企业创新研究。激发各类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潮流能、海上风电、水下机器人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方面的研发投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服务保障,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和区县协同,健全海洋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实行“挂图作战”工作机制,谋划梳理招商方案和任务清单。加强区县(市)主体责任,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张作战图、一个招商小组”的服务协调机制。二是加强服务协调。海洋工作专班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协调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工作。依托市重大产业项目双周例会制度,落实推进海洋项目落地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问题堵点。三是加强要素保障。研究建立全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海洋产业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投资落户,积极探索以股权投资、战略投资的模式推进项目招引和产业培育。支持海洋产业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并享受有关政策,在用地、资金、能耗等方面加强要素保障。

猜你喜欢
涉海科创杭州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