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毅刚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对未来是否有信心,关键是找对基本问题,看透可能趋势
2022年是“稳字当头”的一年。在2021年较高基数下,2022年复苏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真的需要悲观吗?未必。对未来是否有信心,关键是找对基本问题,看透可能趋势。当下的悲观,多是因为今天的发展已不再是我们早已习惯的线性趋势,太多的变量让经济难以琢磨。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无论变量如何多,环境如何复杂,发展是有基本问题的。
疫情初起的2020年,我尚在一个浙西南山区县挂职,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务虚会,当时县里一家效益较好的上市公司因环保问题当年要整体关闭,加上疫情影响,那一年经济走势的形一定向下;从势看,这个曾经辉煌的山区县也面临标兵已远、追兵渐进、后劲乏力的问题,可谓形与势均不容乐观。会上,我指出了短期问题并不可怕,反而可能是机遇,但影响山区县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必须弄明白。
第一,山区县要从开放维度看产业发展。这些年,浙江的山区县,进步总体是大的,但与先进地区横向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拉大。为什么会拉大?三个指标出了问题:一是领军企业。山区县的领军企业要么随着发展壮大迁出,要么总体规模不大,行业分工处于低端。二是产业生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少或者没有,产业集聚规模小,很多县产业低小散局面长期不能改变,原有块状特色日渐削弱。三是创新投入和产出。山区县的创新投入几乎可以忽略。
怎么办?没有内生动力不行,光靠自生肯定也不行。山区县要做到是把自身的特色产业,放在全球、全国产业的大格局下去审视。产业的发展要有开放思维,开放倒逼竞争,竞争带来繁荣。这种开放不仅是市场的开放,更是思维的开放、产业生态的开放、创新要素的开放。这样的思维,恰恰是山区县所欠缺的。
第二,山区县要从人口维度看城乡治理。201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激烈的“抢人”大战,使得人口更加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当前,中国常住人口占比仅32%的千万级大都市圈对全国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超过50%。对于身在长三角的浙江而言,这一趋势更是非常明显。人口加速向都市圈集聚的趋势不可改变,人口的外迁必然伴随产业的外迁,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空心化。对于山区县而言,不仅人口的净流出值得关注,人口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更是交织一起,成为一个死结。
人口是一个慢变量,但却是一个决定未来的关键变量。一些山区县的城镇发展基本停滞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一些老城镇人气明显不足,新城市空间“空城化”较为严重,人口集聚度不高,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城市的治理、公共服务的配套困难重重,城市品质必然远低于都市区。这也是导致人口人才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山区县本地人都留不住,凭什么去吸引外地人才呢?山区县在城镇空间上集聚、集聚再集聚,提质、提质再提质,势在必行。
第三,山区县要从政府维度看数字变革。数字化改革是当下浙江“一号工程”。山区县数字化改革有亮点,但却远没领会精髓:把数字化改革理解为数字化、智能化。忽视了数字化改革,本质是政府的改革,是政府管理流程再造、体制机制系统性重塑。这项工作难在体制机制的转型、难在如何基于群众、企业需求场景倒逼政府交换数据信息、从一个个部门变成一个整体政府。这在山区县,何其难哉?在山区县,经常听到有部门同志说,这是县政府的事,县政府出个纪要我们才干。一项事情有规定有流程,也总是反复协调协调反复,最后变成陈年积案、历史遗留问题。
未来是需要基于系统长远思考的。如果没有梦想,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就不会有一个城市的共识,更不会有明确乐观的未来。这就需要我们在谋划发展时,找对基本问题,才不致于变成合成谬误。一句话,发展不怕慢,就怕很快的走了错路。悲观的意义,在于揭示本质。面向未来,预判了悲观的问题所在,就一定能找准方略,迈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