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韩 芸 于佳宁
(1.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山东 烟台 264100)
方剂学是一门研究和阐明中医制方原理、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重要的中医基础课程。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契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育人实践。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总书记的讲话及教育部文件的出台为方剂学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结合中医学专业视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进行了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构建。
自2012年,滨州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开始招收视障学生。2014年开始在视障生中开设方剂学课程,课程[1]包括总论和各论2大部分。其中,各论部分收载200余首临床常用方,每首方包括出处、组成、功效、主治病证、方解、配伍特点、临床辨证要点及加减变化等内容,涵盖的知识点和信息量非常大。加之,在视障学生的授课过程中,不能借助PPT等辅助教学手段,需要依靠教师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压力都非常大。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容易忽视对学生思政方面的要求。
从现有的文献报道中看,目前方剂学课程思政开展得较少,主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几所高校在做这方面的探讨[2-4]。
方剂学教材中收录的方剂均为名医名方。在方剂创制的过程中,蕴含着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在名医诊疗过程中,彰显着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在很多方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对方剂进行剂型改革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医药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济世救人的家国情怀,彰显着大国工匠精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就会发现方剂学的课程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时政 结合方剂在抗击新冠肺炎、非典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如治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其中,麻杏石甘汤为解表剂,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五苓散为祛湿剂,均为方剂学中的重点方剂,讲解这3首方时可结合其在应对新冠肺炎时发挥的作用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渗入。
2.2 方名的由来 在讲具体方剂时,结合有些方剂名称的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讲越鞠丸时,可给学生解释一下“越”和“鞠”的意思。越,发越也;鞠,弯曲也,郁也。越鞠,即发越郁结之气。再引导学生思考,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先生的名字中蕴含的内涵,鞠为不通,鞠通就是变不通为通畅。还有小青龙汤、白虎汤、玉女煎、六一散等方名中均蕴含着中医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2.3 方剂著作成书的背景故事 通过讲述方剂名著成书的背景故事,学习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心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比如,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完成被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收录的方剂被称为经方,至今仍备受推崇;药王孙思邈,穷其一生,遍寻医方,编纂完成著名的《千金要方》,乃唐代以前方剂成就的总结。其编著的《大医精诚》,至今仍为行医者所尊崇的准则。
2.4 方剂组成变化 一首名方的创制,往往经过医家多次的完善与补充,是其学术思想及丰富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其严谨治学态度的体现。通过给学生讲解方剂创制过程中的组方变化,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比如,镇肝熄风汤是清代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名方,最初的组成中并没有茵陈、川楝子、麦芽3味药, 后来因为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此方效者固多,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增加茵陈、麦芽、川楝子3味药后就没有了这种弊端。
2.5 方剂煎煮及服用方法 每首方剂均有一定的煎煮及服用方法,其中蕴含着创制方剂的医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患者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如银翘散的煎煮方法中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是考虑银翘散中的药物容易挥发,长时间煎煮会降低其药效;清胃散的服药温度与传统的“温服”不同,强调“放冷服之”。其实是考虑患者本就胃火牙痛,“放冷服之”可防止遇热疼痛加重的情况发生。
2.6 典型病例 通过引用名医诊疗的典型案例,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名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思维,增加专业自信。如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曾为军机大臣卢荫溥治疗中风后遗症,王清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逐渐康复。患者家属问其为何别的医生开的活血通络方剂无效,而王清任的处方疗效显著。王清任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谈何见效,因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后胡太医登门求教其方名由来,其回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通过这段病案,学生既能体会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性,又感慨于王清任高超的医术及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2.7 方剂剂型的改革 传统的方剂剂型主要是汤剂、丸剂、散剂等。中医药工作者借助现代科技,不断进行剂型改革,使方剂的使用更加方便,可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要。通过介绍剂型的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生脉散是传统急救方剂,做成生脉注射液后可更好地服务临床。
2.8 方剂的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方剂的组方得以进一步优化或简化,可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给学生介绍方剂的现代研究进展,可通过中医药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传承与创新精神;给学生介绍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名方加工工艺的精益求精,彰显大国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我们在构建视障生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时候,引入美国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ADDIE培训模型。该模型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5个阶段。
3.1 分析阶段(Analysis) 通过发布问卷形式,进行课程调研,查找中医学专业视障生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设计阶段(Design)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教学目标的描述明确教学所预期的效果。该阶段通过修改方剂学教学大纲来实现。在方剂学教学大纲的素质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在每一章中也要体现思政目标。
3.3 开发阶段(Development)
3.3.1 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汲取典型案例 方剂是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创制的,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立足学生辨证选方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方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大医精诚典型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国工匠精神、方剂的传承与发展成果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领悟、升华,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3.2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注重引发思考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归纳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建立适合视障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3.3.3 调整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增加育德维度 课程思政作为新兴的课程改革措施, 其评价体系是考核课程思政效果最重要的手段, 而考量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程度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3.4 实施阶段(Implement) 将开发阶段产生的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实施于中医学专业视障学生。
3.5 评估阶段(Evaluation) 评估从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2个方面进行。对教师的评价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围绕“教学效果”1个方面。评价过程良性循环,不断促进中医学专业视障生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或者推广学习。
4.1 让学生感受有温度的课堂 学生既敬佩张仲景、孙思邈等医药学家高尚的医德,又折服其高超的医术;从古法制药的传承到制药技术的改进,从方剂传统功效到药效物质基础的探索,展示着方剂学是传承与创新并进,不断发展的。
4.2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以学生为本的思政教育,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广泛讨论、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分析典型病案过程中不但逐步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而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3 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通过课堂中介绍的名医诊治的典型案例,尤其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非典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增强其专业自信。
4.4 让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教师在凝练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时政,又要查阅大量文献,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之中,可显著提高其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引入符合教育学规律的 ADDIE 模型可弥补中医学专业视障生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合度不够、学生认同感不强等不足之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范的组织管理,可保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