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杰 叶 斌 徐一博 余舒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连接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个学科的桥梁课程,在中医医学课程体系中通常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开设本课程,相当于中医学课程中的第一门融合课程,需要在熟练掌握人体的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处方用药的基础上,学习疾病的病因、病机,建立辨证论治疾病的系统能力。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应用学习的第一门课程,临床各学科知识必须以其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因此中医内科学被认为是中学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疾病种类繁多,知识点错综复杂,辨证分型多有穿插,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张学新教授[1]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本教研室对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将讨论内容改变为适用于中医临床课程学习的内容——名家医案分析,以期改善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名家医案来源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古今医案按、知网下载名老中医的经验医案等。根据课堂内容,精选名家医案,以主症明确,治法明晰,用药特色鲜明者为佳[2],这样的医案更有利于本教学模式的进行。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1]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一种适合高校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对半分配,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化讲解,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了传统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优点,并且成功规避了2种教学模式单独实施的缺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有深度地积极探索。对分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先搭建课程框架,对理论性的知识精讲留白,无需面面俱到,学生讨论交互式学习后提出相应问题,低层次问题由组内或组间讨论解决,高层次问题由教师解答。
中医病案,从最早的《诊籍》开始,历代名医名家都非常重视医案的记录和学习,医案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是每一个中医学子学习中医的实践案例和捷径。临床医案是患者疾病当前阶段的真实反映,体现了疾病真正的复杂程度,而名家医案作为中医学者宝贵的学习资料,对其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3]。在中医临床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加入名家医案的讨论分析,需要学生在前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查、分证论治以及方药知识充分熟悉,才能融入名家医案的讨论分析中,这确实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4]。
以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内科学临床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思考和解决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5]。医案分析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课前导入,而是需要学生在课下认真查阅资料,对课堂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有效内化吸收后,隔堂再进行讨论的形式展开,这种联系实际医案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展示出学生学习的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为了让中医内科学授课内容与对分课堂教学设计相适应,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充分利用对分课堂的特点,结合名老中医的临床验案分析,通过对分易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网络交流平台。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医内科学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实践。
2.1 课前准备 以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方式开展中医内科学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比如教材、教案、讲稿和授课课件等。另外,还要提前找好所讲疾病相关的名医临床医案,也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提供,扩大医案选择的范围,也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重点章节还要准备相应的测试题,便于学生课后测试,以评价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2 课中教学 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方式,和传统课堂的模式不同,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精讲留白,只对各个疾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框架性地教学,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容易理解或是重复性的知识简要讲解,并不力求面面俱到,突出重点难点的重要性。讲解完之后,给出预留的名家医案,让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自行查找资料,做出诊断、辨证分析以及处方用药。第二次上课时对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分别对医案的诊断和处理方式进行讨论,并提出存疑问题,教师密切观察讨论情况,最后由小组成员对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各小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由汇报组成员进行解答。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参与,解答疑难问题。在医案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上节课所讲内容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升华成临床应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对分课堂的核心特点是进行隔堂讨论,让学生在两堂课之间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去完成自主学习[4]。这种模式,让学生对上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内化吸收,做好充分的准备,参与到下堂课的医案讨论中,讨论气氛更加热烈,生生互学的效果也更加明显,经过几次有效的讨论之后,学生学习中医疾病的兴趣更加浓厚,参与到讨论的学生也更多,发言的质量也大大提升。
2.3 课后辅导 课后,教师可根据讨论时的学生表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开展课后辅导,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对分易网络教学平台中提出个性化问题,教师可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对于共性问题可在课堂中进行集中解答。另外也可利用平台发布测试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测试,帮助教师统计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全体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总共153份,结果显示,对于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模式,78.4%(120/153)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兴趣,82.4%(126/153)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积极性,89.5%(137/153)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另有43.1%(66/15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加重了课外学习任务。此外,超半数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医其他临床课程时希望采用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教学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在中医学生的教学培养中,夯实基础,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临床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就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既往许多文献报道[6-9],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增强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结合了名老中医的临床验案,这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临床薄弱、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名家医案的讨论与分析,学生能够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鉴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精华知识,但缺点也尤为突出,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少数学生参与医案分析讨论时表现不够积极主动,课下的回顾性学习不足,造成课堂讨论生搬硬套书本内容,应用能力相对不足,以后应尽量随机提问,并做出恰当的引导提示。(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仍有8.5%(13/153)的学生认为课后测试题的难度较大,增加了学业负担,以后应注意测试题的难度设置适中,以能够考查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度,临床应用能力的考查放在医案讨论之后的评价与讲解中。(3)对分课堂的时间分配按照章节的重要性呈现,并不完全是对半分配。重要的章节教师讲解时间相对较多,常见疾病的讨论时间相对较多。
总之,将对分课堂引入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结合适用于临床课程的医案分析讨论,有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达成。一方面,有利于探索对分课堂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结合医案分析讨论的对分课堂模式,更适用于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子的第一门临床课程,选择一种高效、寓教于用、以用促学的方式学习,是对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临床应用的能力。对分课堂结合医案分析的教学模式,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肯定,尽管仍有不足之处,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