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羽茜 王艳杰※ 刘慧慧 贾连群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辽宁 沈阳 110847)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要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各类课程建设融为一体。
目前国内高校已经掀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热潮[1],将“课程思政”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中,打破以往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也在不断地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但是,当前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大多局限于在教学内容中添加育人案例,与课堂内容衔接不自然,且思政资源不够多,举措单一。因此,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应适时契合学科与专业发展方向,塑造一专多能型师资团队,完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最终润物无声地实现“隐性思政”的目标。
1.1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坚守中医药职业情怀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凝聚着古今国人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也是现今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支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创新中医药传统文化,坚持中西医并重,强调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加强高校人才中医药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2]。提升中医药自信不仅能坚定高校人才对中医药专业的认同感,提高课程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中医药职业情怀,坚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投身的决心。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在介绍课程发展史中强调我国人民所做的贡献。例如,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用曲类物质来酿酒。如今临床应用红曲作为降低血压、血脂的辅助治疗药物[3],用神曲帮助患者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再者,在讲述糖代谢异常这一小节时,介绍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隋唐时期,《古今录验方》便记载了“小便至甜”的消渴病症状,随后药王孙思邈提出了“少食面食,多运动”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诊疗方案与其相合。
1.2 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念 培养高尚职业操守 医学院校与其他综合类大学不同,旨在培养的是集专业技术与职业操守于一身的医疗人才,因其未来的工作对象是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因此,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研观”和严谨仁爱的“行医观”显得尤为重要[4]。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将知识传授、技能锻炼、价值引领融合统一。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与当下时事,在授课内容中“基因式”插入案例教学。像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战役”中,中医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全程均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得到众多西医专家的认可。同时,新冠肺炎疾病的诊断及疫苗的研发均用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这些实例使学生不仅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还让他们感同身受地了解了生物化学这门基础学科与临床应用的紧密衔接。除了列举正面例子以外,教师还要着重强调生物化学技术滥用的危害,例如通过讲述2018年国内学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利用凯氏定氮法缺陷制造“毒奶粉”事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发展进步,合理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时刻警醒自身救死扶伤的职责使命,树立正确的科研信念。
2.1 以思政教育为核心 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育人大格局 高校教育系统通常是在学科下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设置细化各个专业,然后每个专业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关教学课程。课程是构成专业的基本要素,每一门课程均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思政改革。但是,课程之间并非单一的个体,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共同实现培养目标,即课程价值凝聚成专业价值,同时专业改革成果也能支撑学科发展,即各专业价值体现学科价值[5]。因此,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思政育人体系的立体化构建不仅体现课程育人目标的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合到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全环节和全链条中,也能系统地实现思政育人效能的最大化。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思政育人团队密切探究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校本特色,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对学科科学研究的深化和反哺作用,以“大思政”理念为核心,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健全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及“三全育人”任务。生物化学课程作为中医院校学科与专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将顺应二者发展方向进行思政革新,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并进,共同筑建一体化育人格局。
2.2 以思政教师为引领 打造专业教师合力育人团队 教师是高校育人的实践者,也是实施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政治高度及专业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专业课程思政变革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打造“一专多能型”育人团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从综合素养的纵向培养上,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应接纳“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因势而新,并可通过进修的方式及时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工作生活中,要端正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横向培养上,教师可尝试突破专业界限,组建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引领,以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为主导,众多其他专业课教师参与的合力育人教师团队,定期举办讲座、专家评课或交叉备课等活动,系统化、常态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帮助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与此同时,同其他专业课教师及时交流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已取得优秀成效的教学案例,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6],最终完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一专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3 以思政理论为抓手 完善教学全过程改革 在教学目标上,基于既往授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科学探究精神、职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教育等方面添加完善思政教育目标。可根据各章节内容将目标逐渐细化,例如在讲述蛋白质化学这一模块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首次完成牛胰岛素结晶的人工合成,达到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情感目标;在叙述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时,同时配合介绍农药中毒的诊断依据及临床抢救措施,培育珍爱生命,救死扶伤的敬业目标。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专业课教师应借助进修学习的机会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及与临床接轨的生物化学检测技术,既修师德,也提师能。同时,授课方式要避免“满堂灌”的形式,做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与帮助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像维生素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先录制微课或利用超星学习平台,课前碎片化地讲解关键的知识点,让学生配合文献查阅进行自学。课上,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学习,由案例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在提高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上,教师可以在课堂测验中融入人文类试题,学生成绩不仅可以反映“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也能督促学生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课后,利用调查问卷或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讨论留言,让“课程思政”的受益者去表达学习过程的感触与收获,向教师提出授课的意见与建议,取长补短,形成双向思政改革评价体系。
综上,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顺应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思政育人导向,通过建设学科交叉、一师多能合力育人教师团队,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与其他专业课程多方协同,共同培养政治立场鲜明,中医药文化自信,专业技术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