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体会*

2023-01-10 19:33温明华陈艺苑梁雪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中医药思政临床

温明华 陈艺苑 梁雪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1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临床医学以培养“会看病,能看好病”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中医妇科学更是能体现“深度和温度”的学科之一,秉承“以人为本,德业双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中医临床和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贯通中西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将是课程的目标,基于这一目标,本教研室在课程思政上作了以下构建。

1 课程思政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课堂上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故进行课程思政,第一,教师团队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理念,热爱专业、有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第二,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教师要准确理解思政元素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时代的责任、专业历史、社会关注挖掘思政元素。第三,分层培训,统一认识,团队培训首先通过专题学习,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培训,明确指导思想,把握目标。因此,相关教师需就中医妇科学这门课的思政元素进行专题培训,让思政元素更贴近课堂,贴近专业。再有教研室通过教研室例会、集体备课、老教师传帮带的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技能培养。

2 思政元素的构建

2.1 思政元素源于专业 中医妇科学在中华民族的繁衍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春秋战国分化出“带下医”,汉代《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生殖器官——女子胞,并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这奠定了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吻合。秦汉之后中医妇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不断完善,《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诸病源候论》《经效产宝》《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等著作仍有效地指导现代的临床工作。对古籍的学习和挖掘,能解决临床上的疑难问题: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对古籍学习与挖掘取得成功的很好的例证;现代中医妇科人对肾主生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宮”生殖轴学说。挖掘这些元素,能培养专业热爱、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的沃土。

2.2 思政元素源于时代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当今社会的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运用,在多次重大会议上都有重要的讲话和指示,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7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上提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的讲话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些讲话精神是医者努力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我国的疫情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中医药功不可没。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奋力苦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以张伯礼院士、张忠德校长为代表的中医人,开出了疗效确切的“三药三方”,轻症和普通型患者:中医综合疗治;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救治,西医的呼吸、循环支持对重症患者维持生命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在救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期人群: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中医的组合拳在与新冠的战斗中,取得有目共睹的疗效。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是专业自信的强心剂。

2.3 思政元素源于临床 对于专科而言,妇产科面对特定的人群,服务对象为女性,孕产妇涉及隐私及伦理问题较多,牵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多气,因其深居闺帏,每每情志郁结”。《女科经纶》:“凡妇人之病,多是气血郁结,故治以开郁理气为主,郁开气行,而月候自调,诸病自瘥”。中医妇科学是一门以中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因病机与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是一门以生殖健康为中心的医学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1]。在新时代的医疗环境下,需将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工作。可以用临床的案例引入课堂,比如停经的患者,否认性生活,但临床上有可疑妊娠,此时,可以创造保护患者私隐的环境以消除患者的顾虑,了解清楚病史;急腹痛患者就诊需塑造顺畅的就医流程,让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治等等。检查患者体现爱护,交代病情体现理解,治疗方案体现尊重。这些人文关怀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临床工作中。

3 课堂思政的实施

思政与课程同向同行,提炼“仁生才”“德生艺”的思政灵魂。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式教学法,开展全过程、多样化、覆盖广的课程思政教育,目的是贴近临床、贴近现实,同时促进课堂内容升华,赋予教学灵魂和生命力。探索和推广的落脚点是基础理论,有了理论做依托,教师更容易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这是创新性融合的基石,是检验融合水平和融合效果的试金石[2]。下面以异位妊娠一课为例谈课堂思政的实施。

3.1 培养职业荣誉感 在中医古籍中,无“异位妊娠”的病名,“异位妊娠”作为现代病名,是中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分为“两期五证”,主要分为未破损期和已破损期,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仔细判断患者所属证型,辨证用药。宫外孕I号方及II号方均为经验用方,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3]已经发表,体现中西医的协同作用。形成中医药文化自信,产生职业荣誉感。

3.2 培养社会责任感 异位妊娠作为妇科急腹症之一,诊断为“异位妊娠”的患者往往就诊于急诊,病情起病急,疾病发展过程迅速,这就需要接诊医生的准确判断,鉴别一般的外科腹痛和妇科腹痛。而对于可疑异位妊娠的育龄期女性,应该尽快明确胚胎妊娠部位,如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发生破裂或盆腔包块增大并有破裂趋势时,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做有效沟通,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享等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临床、更贴近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 体会

4.1 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 实现三阶梯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4]。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必将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阶梯的教育目标。

4.2 以实习为镜 评价教学效果 中医妇科学课程开设通常在大四,经过课程学习后不久学生便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实践是医学知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必然阶段,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将医德教育和医术训练相结合,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是医疗实践的客观要求还是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体现[5]。所以,实习是检讨教学质量的最好考场。不单考核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样也是检讨教师传授知识、评判价值的最好场所。课堂思政的融入可以从学生们接诊患者、收集病史、制定治疗方案、与家属的交流等各个环节反映出来,是对课程思政的客观评价。

《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将“大医精诚”的精神传递给护生,培养他们有仁爱之心,有怜悯之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操守[6]。当前受某些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医学知识、业务能力的提高,甚至思想中存在唯效益论,而忽视岗位义务和责任,这有悖于医学培养人才的初衷[7]。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培养“能看病,会看好病”,有担当、有家国情怀、有温度的医学人才是时代赋予医学院校教师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政临床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