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慧 史丽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应该认真贯彻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思想,把学科资源、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调统一[4]。
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都设置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思政课来实现的,三者严重脱节。而在专业课中蕴含了许多思政资源,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把他们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才能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功能,形成新的思政教育方式。
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任务。“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于教学研究全过程,深挖各类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探索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5-6]。
微生物与免疫学为专业基础课程,同许多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三观教育甚少。本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情怀、敬业精神密切相关,蕴含了许多思政元素。为了不浪费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渲染爱党爱国情愫、培养社会责任感、推送科技新知、洞悉国情民生、嵌合思辨意识、渗透创新思维、点亮社会共识、浸润发迹思维和职业道德、夯实职业素养、加强生命安全和心里健康教育和融通网络平台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尽量发掘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课程内容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增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通过深入挖掘,找到专业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微生物既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说明微生物是把“双刃剑”。再如,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杀灭有害微生物,但同时也能杀灭对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产生一些超级耐药菌,造成菌群失调症,污染环境。教师在讲述上述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发现问题的本质,造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不是抗生素本身,而是不合理的滥用而导致的,要肯定抗生素的作用及其自其发明以来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科学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
再如免疫的概念,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时候,可以发挥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这是对机体有利的一面。但当免疫功能超强的时候,又会引起自身免疫病和变态反应的发生,这是对机体不利的一面,即免疫是一把“双刃剑”[7]。而免疫分子抗体和补体同样存在两面性[8]。
在讲解上述内容的时候引入辩证法,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免疫的有益一面为人类服务,同时控制其不利的一面。
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科学技术,增强其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使命感。
将授课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个人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元素如团队协作(体现友善),在讲解微生物生态时,从共生的概念引入团结协作,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团结协作才能使个人和团体共同进步。
团队协作同样可以融入免疫学中,在团队工作中一定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而免疫系统中的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发挥作用就是团队协作的一种良好体现。机体在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从抗原进入机体到最后被免疫系统消灭,整个过程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协作发挥作用的过程,每种细胞和分子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细胞和分子的团队协作是抵抗疾病的关键因素,任何一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出现异常,都会使整个系统陷入混乱[8]。在讲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可变区(V 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而恒定区(C 区)的氨基酸序列虽然相对稳定,但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如激活补体、刺激机体产生第二抗体等,教师由此过渡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上: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生活、工作中职责不同,台前光鲜亮丽的工作固然耀眼,幕后平凡的工作一样都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团队中需要的是团结协作,单打独斗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团队。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真正发挥“润物无声”[9-10]的作用。再如微生物学部分在讲述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过程中,可以融入诚信元素。病原菌为了逃避免疫细胞的作用,会发生抗原伪装和抗原变异,结合机体组织,使免疫细胞不能对其识别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让学生明白不诚信引起的后果会非常严重。在微生物和免疫学实验中,严格规范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都是诚信的体现。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以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中药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微生物与免疫学各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政元素,将这些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丰富课程的思政素材。
早在公元500 年前,我国就有了狂犬病和天花的记载。春秋左传一书中也有记载:“鲁襄公17 年,11 月甲午,国人逐契狗......”。公元303年,就提出防治狂犬病的手段,即“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11-12]”;在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人痘预防天花的应用。建国后,涌现出如伍连德,汤飞凡,闻玉梅等一批知名微生物学学者。
1956 年我国学者汤飞凡在鸡胚卵黄囊上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属世界首次。在发现衣原体的过程中,经历是非常曲折的。汤飞凡为了观察沙眼的全过程,竟然将病原体接种到自己的眼睛当中,造成典型症状,在忍受40多天后才进行治疗。汤飞凡被誉为“东方巴斯德”,也成了我国纪念邮票上唯一的一名微生物学家。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和现状,我国人民在和某些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发现传染病的规律,对危重症的治疗进行临床诊治方案的优化,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治在重症传染病中的作用。在传染病流行中中医药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对养生系列知识的储备,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13]。中医药文化中有对生命的认识、对生理、心里健康、疾病、药物、饮食、养生保健等的认识,这些有助于青少年建立健全防病知识,同时创造了青少年对自然环境、生命热爱的直接体验[14]。
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同传染病做斗争过程中人民发挥出来的智慧及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使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其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关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锤炼心志,养成良好的品行。
抗生素的滥用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如对人体器官的伤害、菌群失调、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环境污染等,因此教育学生以后到工作岗位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和方法,不能无指征用药、长期连续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大量使用抗生素。
在介绍疫苗的过程中,引用2018 年长春生物长生疫苗案例及其他微生物安全相关案例。这起事件的发生不是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而是生产人员和企管在规范生产方面出现的道德问题。通过此案例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不能制假造假,危害社会安全。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把价值传播和传授知识、能力并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政教育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提高了思政育人能力。
修订了现有教学大纲,增加相应的思政内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作为授课的必要内容。同时进行教案和授课幻灯的修改,形成了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11]。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除了传统的讲授式,还可以采取如思政案例,学生自主讨论等形式进行,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使学生成为承载真理的力量主体,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中,在课程考核时候适当的融入了思政元素。
通过广泛查阅资料、集体备课、实践、培训等方式,不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安排课程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进来[15]。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授课对象为2020 级61~64 班学生,共114 名。课程结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58%的学生认为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90.35%和84.21%的同学满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微生物与免疫学思政教学改革的认可率达到92.98%。
课程思政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被广泛重视。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有大量思政元素,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课程组将继续探索,与思政教师一起构造教学团队。加强教材建设,在优先选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力量,搜集思政元素,尤其是结合中医药在传染病流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的思政元素,逐步开发思政系列教材。利用好课堂教学途径,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专业人才。